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改革建议

时间:2022-08-29 06:05:52

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改革建议

摘 要: 为了解决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本文结合国外先进经验与我国改革实际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以回归生活设置课程内容,以互惠共赢、共同培养的方式建立大中小学合作关系,采用合理教育实践制度推进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的改革。

关键词: 教师教育改革 实践取向 改革措施

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一直困扰着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随着新世纪以来教师实践性课程和教学改革研究的发展,这个问题再次吸引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进一步说明了教师教育应该直面实践,强化教师教育改革的实践取向性。

一、实践取向的课程内容设置――基础理论课程内容设置要回归经验生活

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同样承认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如《教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等教育类的基础理论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设置这些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师范生教师信念系统及教育学理论素养问题。理论在本质上就是抽象的。由于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师范生一度很抵触此类课程的学习,考前临阵磨枪背笔记、考完试后全忘记的现象普遍发生。在重构这些课程内容时,要与学生的经验世界相联系,用学生熟悉的案例分析说明相关理论知识,在完善他们既有教师信念系统的同时,内化生成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1]。

二、建立师范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伙伴关系

1.大学和中小学共同培养教师。

教师培养是一个实践性问题,学科专业的学术性可以抛开教育实践进行纯理论研究,但是学科教育却离不开教育实践。不管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师范教育专业,教师的培养模式都不能脱离中小学教育实践。师范生掌握相应的学科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最终目的是用于教学实践,只有一线教师才有更丰富的教学经验,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师培养标准。因此,大、中小学教师应该共同协作培养教师。师范院校可以定期聘请中小学的优秀教师或校长到大学授课讲学,传授教学经验,在本学院教师传授教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一线教师对师范生的实践指导。大中小学的教师还应该针对师范生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开设相应的理论补习和实践指导课程,从而进一步推进教师培养模式的变革。

2.推进师范大学与中小学双方互惠共赢。

传统师范专业培养模式中的教育实习是一种单向获利的模式,师范大学把中小学作为教育实习的实践基地,这些中小学只是单纯提供服务,在自身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并没有太多收获。因此,在中小学实习的师范生无法与教师实现真正的对话交流,容易导致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联系更加疏远。所以,师范大学要与中小学建立更紧密的关系,使师范生早期就和中小学建立联系,把见习和帮助中小学生学习与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结合起来,在教学理论和基础教育改革实践方面与中小学教师进行更深入的交流[2]。

三、完善师范生教育实践实习制度

1.深入教学第一线,建立教育实践制度。

传统教师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多数高师院校的师范生实习制度不完善、实习时间过短,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提高教师素养、培养观察思考和沟通应变的能力,走上教师岗位很难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变化。因此,在改革过程中要使师范生深入教学第一线,建立合理的教育实习实践制度,可以规定师范生每学年的“蹲点”见习课时和进入中小学实际讲课课时,这样有助于解决教师脱离教学实践的问题。与此同时,还应该不断强化与基础教育的联系,增强学生选择的自由度、灵活性,加大教学实践所占的时间和比重。

2.建立中小学实验教学基地。

在有条件的地方,师范大学应该建立中小学实验教学基地,通过见习、适当参与中小学教学活动增强师范生对学科教育的理解能力和对热点教育问题的关注,逐步改变师范院校为了解决学生实习问题而随便选择一些学校进行超短期实习的现状。

参考文献:

[1]林一钢.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4)116-117.

[2]周南照.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268-271.

上一篇:初中思想品德开卷考试能力的培养途径 下一篇:径直课改造 花香一路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