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时间:2022-08-29 06:03:58

设计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摘要】本文旨在阐述设计数学问题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数学问题设计的几个类型。

【关键词】数学问题 培养 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创造能力,就难于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创新依赖于具有创造力的人才,人才依赖于教育。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设置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在师生思维互动活动中得以创新。“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作为初中数学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教材内容,课型要求等设计性地提出不同的问题,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设计开放型问题,培养学生求异创新思维能力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可学”,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内部动力,为此,教师有必要设计一些应用题问题,引出的问题应贴近生活,为他们营造一种生动的现实环境和实际需求,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的求知欲望迅速高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例1:在教学“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内容时,不妨做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做“花园里的花圃的设计者”,提出“要在一块长4米,宽3米的园地中辟出一块花圃,其面积是原面积的一半”让学生自行设计,各小组同学交流讨论,推荐出理想设计图。试验表明,学生反应强烈,兴趣浓厚,设计推陈出新。设计数学问题,要尽量揭示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创新素质

二、设计互逆型问题,培养学生逆向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的发展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逆向创新思维,有利于开拓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情趣。在教学中,除了向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正向思维训练外,还应不失时机地设计一些逆向性问题,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教会学生从一个问题的相反方向去思考、去探索,寻求问题解决的新方法、新途径,促进学生的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协调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例2,求证:顺次连结四边形ABCD各边中点得到四边形MNPQ是平行四边形。证明此题后,不妨作如下变式:(1)把四边形ABCD改为特殊四边形(如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等),结论怎样变化?(2) 为使四边形MNPQ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原四边形ABCD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你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其中变式(2)就是迫使学生进行逆向探求,思维质量更高,创新思维能力得以更好地发展。

三、设计迷惑型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性创新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思考问题条条框框少,思想束缚性小,他们敢于怀疑成人的意见,敢于对书本上的知识提出质疑,并能批驳别人的见解,尖锐地提出自己的主张,这正是他们的可爱之处。但是,他们的“批判”往往是片面的、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为了使他们的“批判”思维趋于成熟、全面、正确,教师有必要适时地设计一些迷惑性较强的问题,诱使部分学生上当受骗,及时展开争论,引歧归正,加深学生对问题的深刻认识,拓展新思维。例3:关于X的一元二次ax2+bx+c=0,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若b=0,则两根互为相反数;B、若a=c,则两根互为倒数;C、若ac>0,则两根同号;D、若ac

四、设计联想型问题,培养学生联想创新思维能力。

人类的创造性活动,往往离不开创造性联想。心理学家认为:把不同事物联系起来思考,是人类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方式。古今中外的数学发展史也证明:由于联想,一个又一个的数学新理论、新方法相继诞生,使得这一古老的科学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应用。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创造性联想就是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的思维过程。各种不同属性的事物反映在头脑中,便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联想,如类比联想、化归联想、数形联想、动静联想、反向联想、困果联系等等。在运用过程中,各种联想往往是相互穿插、灵活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教学中,我们要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根据所授内容和课型要求设计联想型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例4:已知AD为ABC的角平线,求证:AB·AC=AD2+DB·DC。对这道题学生常感不知所措,但当引导学生联想到“相交弦定理”时,问题便迎刃而解。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实践证明,设计联想型问题可以给学生插上遐想的翅膀,诱使学生进入成功的殿堂,让学生的思维更开阔、灵活,更具有创造性。

五、设计探究型问题,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思维能力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最生动、最活跃的思维活动,探索型问题存在于一切学科领域之中,在数学中则更为普通,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问题解决的核心特征就是探索性。教学中设计探索性问题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等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的探究创新思想能力。例5:(1)P为等腰ABC底边BC上一动点,当P在线段BC上运动时,P到两腰的距离之和怎样变化?(2)当P在BC延长线上运动时,结论又怎样变化?(3)当ABC为正三角形时,P在三角形边上,在三角形内,在三角形外运动时,到三边的距离有何关系?对于这些问题学生需要经过观察、试验、估计、猜想、类比和归纳等才能发现结论。这种亲自体验“发现”的过程,是一种研究策略的缩影,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时代呼唤改革,需要有活力,有创新的教育。数学问题的设计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紧密相联,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一把金钥匙。它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不懈地探究,做到既吃透教材又全面了解学生,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多给学生创设思维的情境和机遇,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钟启全,科学教育中若干认识问题的探讨[J],全球教育展望

[3] 马维民 孟令奇,新课程理念溪的创新教学设计

[4]福建教育

[5]钱双喜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上一篇:浅析小学数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北师大版) 下一篇:改革教学,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