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时间:2022-08-29 03:16:41

北京市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摘 要:通过调研发现,部分北京市高职在校学生和高职毕业生社会责任感存在一定问题。在校生社会责任感归纳为六个方面问题,毕业生归结为四个方面问题。通过对其社会责任感存在问题进行剖析,为社会责任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成因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4-0026-02

社会责任感,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与义务。人人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坚持正义,有奉献精神,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美好。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建设者,也是中国梦实现的生力军。“北京市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课题组对北京市高职在校生和毕业生社会责任感进行调研发现,多数学生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但也有部分北京市高职在校学生和高职毕业生社会责任感存在一定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认真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一、高职在校生与高职毕业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

1. 部分高职在校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对人生目标、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调查发现,多数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学习。但也有一部分高职学生的人生目标不清晰,部分学生人生态度消极悲观,一部分学生不认同人生价值的大小与个人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呈正相关关系。

(2)部分学生家庭责任意识较强,恋爱责任意识较弱。如一些学生认为在大学可以谈恋爱,但只是“练爱”,不需要为对方承担责任。

(3)部分学生具备一定团队意识,但践行程度较低。他们对待未来工作岗位虽然具有较强的遵纪守约意识,但对应该持有的工作态度缺乏正确认识,缺乏践行团队意识的自觉性。当今时代,非常注重团队合作。这需要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努力磨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团队意识。

(4)部分学生公德意识需要提升,法治意识薄弱,社会奉献精神需要提升。多数高职学生有一定的公德意识,但有的参加社会义务活动的积极性较弱,主动帮助他人的意识需要加强。此外,部分高职学生法治意识薄弱,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规则的意识不强,缺乏遵规守纪的持久性。

(5)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但欠缺具体的环保行动。部分学生有环保意识,但环保行为有待加强。

(6)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爱国情操,但缺乏爱国实际的行动。大多数高职学生具有一定的大局观念,但有的对国家政治关注度不高,思想政治觉悟有待提高,国家安全观和国防意识也需要强化和提升。

2. 部分高职毕业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缺乏主人翁精神。有些高职毕业生自我中心意识较强,重视个人感受和个人利益;学习和工作“经常不在状态”;工作缺乏主动性,得过且过。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有的学生首先考虑个人利益。

(2)部分学生缺乏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一些高职毕业生团队意识和服务精神比较薄弱。不能认同和适应企业文化及自己在企业中的角色,对待同事、客户缺乏热情和礼貌,往往是被动地与其他员工合作;不能正确看待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关系,只考虑“分内事”。

(3)部分学生缺乏长远规划。一些高职毕业生在制订职业发展规划方面与企业实际需要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短期目标,无系统规划,难以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岗位适应期比较长。

(4)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力、竞争力和胜任力。在学习上缺乏钻研精神,对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愿望不足。他们忽视竞争力的培养,缺乏根据企业需求不断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的意识和能力。他们胜任力比较缺乏,在竞争大潮中处于弱势。

二、部分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 部分高职在校生社会责任感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1)高职学生的人生观培养和发展不平衡,不少学生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不同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受教育环境不同,导致其人生观发展不同。二是家庭和学校在人生目标教育上不足,导致不少学生未能确立合适的人生目标。三是社会浮躁心理现象和急功近利的影响,导致他们重眼前,轻长远。

(2)对家庭的责任意识较强,对恋爱的责任意识较弱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学生的持续发展是以家庭为基本依托,家庭的幸福与他们关系最密切。高职学生爱情责任意识较弱的原因包括:一是个人对爱情的本质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双方所承担的责任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二是对大学期间进行男女交往没有做好充分思想准备就进入了恋爱阶段;三是部分学生没有摆正恋爱在生活学习中的位置,把恋爱作为“练爱”来对待,视爱情为游戏。

(3)高职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团队意识,但践行程度较低。高职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结成群体才能提高社会生存的安全度;此外,家庭、学校对学生团队意识教育具有一定效果,所以,他们形成了一定的团队意识。团队意识践行程度较低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职学生个性比较强,喜欢追求人格独立和个人发展;二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双向选择机制已经日趋完善,社会流动性逐渐增强,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必然影响高职学生对团队的依赖。

(4)高职学生公德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有待提升。形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包括:一是当今社会环境日益复杂,价值观多元化,负能量经过当今信息化传播渠道的扩散对学生思想产生负面影响。二是学校和家庭对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尤其是人道主义精神的培养比较薄弱,重智育轻德育,忽视高职学生情商的培养。三是周围环境对正能量弘扬不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明哲保身的不良风气对学生影响较大。学生法治意识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学生自身对法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二是社会遵纪守法的氛围不够浓厚,进而影响到高职学生良好法治意识的形成。

(5)高职学生具有环保意识,但欠缺具体行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一是当今高速经济发展给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环境污染的恶性案例不断出现,空气、水的质量引人担忧,整个社会对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高职学生环保意识随之增强。二是自然环境破坏容易恢复难,环保行动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见到成效,并且这种行动要见到实际成效还需要社会全体的共同努力,非个人的行动所能左右。因此,高职学生虽然具有环保意识,但在具体的环保行动上缺乏积极性。

(6)高职学生思想上已经具备一定的爱国主义意识,但是当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有的往往会把个人利益放在首要考虑地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高职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往往只停留在感性认识和理念性认识上,缺乏实际锻炼;二是个人利益受损具有切身的体会和感受,而国家利益相对距离比较远,不能感同身受;三是部分高职学生思想受极端个人主义影响,对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缺乏正确认识。

2. 部分高职毕业生社会责任感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1)部分高职学生缺乏主人翁意识的主要原因。一些高职学生受社会负面行为的影响,认为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最看重员工的教育背景、职业技能,而企业招聘录用一些高校学生时,则将责任心放在首位,同时企业关注他们的工作激情、诚信度、进取心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高职生认为企业看重的素质与企业选拔人才时考核的因素存在错位现象,这是很多高职学生就业时不重视社会责任感的主观原因之一。

(2)部分高职学生缺乏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的主要原因。有些高职学生认为,工作的意义是实现自我价值。多数高职学生是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在个人成长中缺乏为别人服务的意识,没有形成服务习惯;只求权利,少尽义务。在校园文化活动或是社会活动中,愿当主角,不愿当配角;不愿做重复性、服务性工作,把个人得失看得过重。即使参加集体活动,目的也往往是获得综合素质学分,真正为了集体荣誉的不多,毕业后他们把这种习惯带到了职场。

(3)部分高职学生缺乏长远规划的主要原因。高职学生不重视通过职业规划确立职业目标,职业定位不明确或不准确,因而学习没有动力,缺乏进取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造成缺乏学习力和竞争力。他们职业目标不清晰导致频繁跳槽。有些高职毕业生在择业时,只选择认为条件较好的单位,不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不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不明晰自己适合做何种工作,仓促签约,最终不能做到“人职匹配”。另外,有些高职生适应能力和耐挫折能力较差,因此,就业心理不稳定,遇到一点点挫折,便以跳槽来改变现状。

(4)部分高职学生缺乏学习力、竞争力和胜任力的主要原因。高职院校不断扩招,学生入校录取分数偏低,文化基础相对较差,一些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还有一些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并不是他们最理想的选择,因此,他们入学后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自主学习意识。此外,高职学生的不良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社会各种风气及网络环境的不良影响。

高职学生父母对子女普遍要求不高,直接影响了高职学生的进取心,也是高职生责任感趋于淡薄的原因之一。父母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对高职生责任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近年来,有的高职院校存在社会责任感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弱化的倾向,影响到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这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三、结束语

青年时期,是播种理想的黄金时期。“北京市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课题组通过对北京市高职在校生和毕业生社会责任感进行调研发现,多数学生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但也有部分北京市高职在校学生和高职毕业生社会责任感存在一定问题,并分析了其成因,这为进一步研究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

一个青年学生有没有社会责任感,有没有远大的理想、崇高的信念,决定着青年学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因此,教师要以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将大部分时间投身于学习知识、社会活动,做有社会责任感的事情。要激励当代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用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点燃激情,激发才智,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

参考文献:

[1]丁玉泉.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现象的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08(04).

[2]牛殿红.论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10.

[3]刘艳,何凤梅.基于实践培养体系的大学生责任感调查研究[J].文史博览,2012(01).

[4]王廷彦,蔡小超.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薄现状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27).

[5]谢丽.论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缺失[J].现代商贸工业,2011(22).

上一篇:从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下一篇: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与生成转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