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材离经典有多远

时间:2022-08-29 02:32:38

信息技术教材离经典有多远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我国成长了十年,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材也在同步发展,几乎每个省市甚至一些地市都自主编写了教材。由于不同地方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水平各异,教材也在知识体系、内容结构、栏目风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似呈“百花齐放”之势。广泛阅读这些教材后,我认为,有些教材还是在知识与技能间盘旋,在应用与体验中摇摆,在求稳与创新里踌躇,在习术与悟道处徘徊。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材离经典还有多远?仍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曾多次参与编写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能体会出编写一套优秀信息技术教材的艰难。在此谈些肤浅认识,以期引起更多同行的思考,在思辨中寻找经典的方向。

翻阅教材犹如雾里看花

我去年调研教材时,翻阅过全国近20套目前使用的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材。经过比较和思考,我认为教材的差异性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体例模式不定。教材体例是采用项目设计式、主题活动式,还是图文陈述式?这是目前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的问题,而这又是课程认识的基本问题。有人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具有鲜明的技能性和工具性特点,应该采用项目设计式编排教材。这种教材以具体任务为主线,以完成技能任务为编写目标,忽视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将知识与技能淹没在具体任务中,找不到学科的知识体系,学生难以提炼知识点,更难以形成知识基础。尽管“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许多教师也认为这种教材“好教”,但用这种方式编排教材内容是不恰当的。也有人认为,信息技术属于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要素(其合理性还有待论证),用“主题活动”编排教材是合理的。但是,教材内容全部是综合实践活动,用完成一个个散点式的实践活动来代替一门课程的学习,这显然也是不可取的。其实,信息技术课程既有工具性又有文化性,图文陈述式是目前多数教材采用的体例模式,我认为这是符合课程性质的。

知识体系不明。有教师曾告诉过我,有的教材从小学到初中知识与技能提高不多,小学和初中教材体例结构差别太大;有的教材一学期的内容几节课就可以上完,还有一些教材内容脱离实际。如何既明晰教材内容的层次性又保障教材内容的丰富度呢?这是许多教材目前没有处理好的问题,也是课程认识的核心问题。这种层次性需要编者构建好小学初中的基础性内容,整合好小学初中的拓展性内容,并融入适应技术发展的新内容。其中,基础性内容完成基本信息素养的课程培养目标,拓展性内容体现不同地方课程的选择性,新内容体现课程的发展性。信息技术教材的丰富度可以用“内容的模块化、知识的纵深度、文化的内隐性、技术的延伸性”等来实现。而实际上,一些教材操作技能成为教材唯一内容,操作步骤描述过多,原理、概念和相关知识缺失;一些教材如同科普读物,文字简单,插图太多;一些教材知识更新慢,内容落后于现实;还有一些教材“蜻蜓点水”式地跳跃着学习新技术、新软件……这些都是需要改进的。

编审教材也请非诚勿扰

信息技术教材应该是承载知识、落实技能、传播文化、渗透理念的,它有图也有文,有理论描述也有操作描述,它需要在模块化知识中隐含任务主线,在知识体系中体现内容螺旋式上升。编写教材有时是件郁闷甚至痛苦的事,苦就苦在需要原创、需要经典。编写信息技术教材也同样需要情感投入,需要文化浸染。目前一些教材出现的典型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语言问题。教材语言应该精致、简练、准确,并符合逻辑。一些教材语言过于随意甚至口语化,一些教材语言描述过于专业化、成人化,生硬的语言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些教材语言罗嗦,对操作步骤描述的语言过长、过多,相似操作步骤没有省略。一些教材对同一个词的前后表述不一致、标题与内容不统一,甚至语言本身也不准确(如:“将鼠标在图片上移动”等)。有些教材语言逻辑混乱,缺乏层次性,无法清晰表达出内容的排比关系、递进关系或类别关系等。

插图问题。教材使用的插图应该规范、风格统一,并与教材文字内容高度相关。一些教材中的插图色彩暗淡、轮廓模糊,甚至出现无关的商标;有的教材插图的标注风格不统一;有的教材插图与文字内容不相符。

知识问题。教材是不允许出现知识性错误的,但个别教材还是出现了概念定义不准确、术语使用不统一等问题。有的教材对概念的定义直接引用百度百科中的描述,这是不准确也不权威的;有的教材将高中教材中相关概念直接移植到小学教材上,使得概念过于成人化,缺乏趣味性;更有些教材将目前没有确切定义的概念也自作主张地给出“定义”,这显然是错误的。个别教材还出现了引用的概念或专业术语前后不一致的情况,这都是应该避免的。要克服以上问题,需要主编对课程性质准确把握,全体编者对课程深度理解,还需要教材评审专家坚持公正和标准。

打磨经典还需静水深流

从其他学科教材的发展轨迹来看,成就一套经典教材实属不易,需要编者和广大一线教师较长时间的探索、创造和积累。“教材是否经典”也成为课程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经典教材应该如何打磨呢?我认为,至少需要把握好以下两个问题。

内容架构支撑课程体系。“小学教材重技术体验,初中教材在经验基础上注入一定实用技巧”,这是专家们对教材学段特点的定位。教材编者需要将知识体系分层为小学和初中的基础内容和拓展内容,需要让教材内容体现出必要的层级与梯度,需要既考虑学生认知基础和心理特点,又保障课程知识的合理衔接。有的教材对基础内容定位不准,出现“基础内容少、偏怪内容多”的现象,“追求花哨”不是教材需要的创新。基础内容是需要在教材中准确而清晰地呈现的。有的教材将基础内容设计成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也是不恰当的,有的教材内容没有按照知识的递进程度编排,出现了还没有学到的内容在教材上就被引用的现象,导致内容编排的逻辑混乱。拓展内容是编写成独立教材还是融入教材基础内容?这是应该遵循课程指导纲要(待颁布中)的,而且拓展内容也并不就是偏怪内容。不同学段的内容如何衔接和螺旋式上升?杨平展教授曾提出过三种方法:一是缩小法,即缩小交叠内容的量;二是浅深分解法,即相同内容按难度层次进行分解;三是错位描述法,即用不同视角对相关内容进行描述。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处理好教材的基础内容、拓展内容及内容衔接与提升的关系,教材内容就会逻辑严谨、知识连贯、层次清晰、博硕适度,就能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

知识定位彰显课程理念。信息技术课程学什么?许多教师对课程的知识定位并不明确。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动手做,还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做,更要让学生了解为何做。信息技术教材不是职业培训教材,也不是软件说明书,但技术才是支撑教材内容的基础。信息技术需要让学生在技术任务中应用技术,体验技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不是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也不是离散的主题活动,但在教材中设计任务主线是必要的。这些任务应该层层深入、前后联系并体现出信息活动的整体流程,应该随着学习的深入,任务也从开始到完成,应该让任务服务于技术与问题的解决思路、并列与延伸知识的学习引导。当然,在教材中设计单元综合实践活动,既能融合知识又能熟练技术,是值得倡导的。教材应从分析任务入手,提出选择实现任务所需的工具;从任务实现的角度介绍方法,在讲解方法中实现工具的熟练。教材还需要融入作品规划意识,体现相关领域的核心思想和方法,内隐地域文化与民俗风情。教材还需要设计一些栏目承载知识、充实体验、巩固技能、深化探究。

总之,经典教材需要认真考察教材能够解决的问题,能够容纳的内容,以及容纳哪些内容才能发挥其最大效力。经典教材需要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内容选取的基点,选取那些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最有价值的知识。经典教材需要适应发展不可忽略基础,追求变化不能失去规范,需要栏目活泼、文字流畅、图文并茂、实例生动。无术道不深,无道术不精。经典教材还需要做到软件应用与技术思想兼顾,知识体系与风格特色平衡,需要在标题、段落、语句和字里行间力求精致。信息技术课程正处于快速成长期,急需广大编者和一线教师共同努力,沿着经典的方向前行,这一使命容不得我们继续安稳冬眠。

(作者单位:湖南常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上一篇:情境润无声 课效非凡响 下一篇:电子书包已然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