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

时间:2022-08-29 07:19:45

论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

独立董事是指具有完全意志、代表公司的全体股东和公司整体利益的董事会成员,独立董事独立于公司的管理和经营活动以及那些有可能影响他们做出独立判断的事物之外,不能与公司有任何影响其客观、独立判断关系。

一、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名人董事”现象严重,没有时间履行职责。在我国,学者型独立董事占大多数,企业家型独立董事目前还不为上市公司所普遍接受。很多上市公司聘请独立董事多注重其名望和社会影响,以增加公众对公司的信任为目的,而把是否作为企业运营和运作的实际需要放在次位,甚至出现了多家公司争聘一位知名学者或著名专家担任公司独立董事的现象。而这些独立董事多为大学教授和博导,或是著名经济学家、管理专家,他们都有自己繁忙的本职工作要做,难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或精力阅读公司文件和参与董事会议。

(二)权责利三者不对等,缺乏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在我国,独立董事从上市公司领取的报酬往往只是象征性的,少的每年5~6千元,多的每年不过1~2万元,这相对于他们肩负的责任是不相称的。前些年,独立董事往往把自己仅仅看作是上市公司的顾问和咨询专家,董事风险意识和法律责任意识淡薄。由于缺乏激励和约束,有的独立董事对履行职责并不勤勉。近年来,独立董事的责任意识在逐步增强,但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的独立董事因害怕承担法律责任,不敢在董事会决议上签字;有的因得到的报酬太低而法律责任太大而干脆选择了辞职。另外,独立董事有职无权的现象也很普遍。在“兰州黄河事件”中,独立董事不满大股东而愤然辞职的做法,反映了独立董事因缺乏实权而无可奈何的困境。

(三)独立董事选任程序不合理。根据《指导意见》第4条第1款的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单独或者合并持有上市已发行股份1%以上的股东可以提出独立董事候选人,并经股东大会选举决定。”很显然,《指导意见》在设计独立董事制度的选任程序上走入了三个误区。首先,并没有仔细考虑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现实困境,而将独立董事的推选权赋予董事会的做法实质上并不能消除控股股东操纵董事会一言堂的积弊;其次,由监事来提名的规定于实际不符,于法律无据;再次,由“单独或者合并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1%以上”的股东来提名的规定也不合理,本来其设计初衷是为了选出广大中小股东的代言人,但在我国欠缺“累积投票制度”的旧有公司法背景下,实际中确保由“单独或者合并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1%以上的股东”提名获选的机会又有多大?尤其在仍由控股股东实际控制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的格局希望就更渺茫了。

(四)独立董事与监事会两者关系没有理清。独立董事制度是英美法系“一元制”公司治理结构的产物,而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采用的是大陆法系国家的“二元制”模式。在“一元制”结构中,由于不设监事会,才产生了独立董事;而在“二元制”模式中,已经设有监事会,是否还有必要引进独立董事制度,或者引进后是否意味着应废除监事会,如果不废除,两者如何兼容,它们之间的职权该如何划分才不至于发生冲突?这个问题,至今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我国《公司法》对监事会的组成和职责作了明文规定:“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组成”。其职能主要是“检查公司财务”和对董事、经理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监督。这些职责对监事会来说形同虚设。如果没有专业会计人员的介入,普通人士在财务检查中是很难发现问题的。正因如此,才引进独立董事,但独立董事行使的财务检查权正是监事会的职权。这就造成了两者职权的重叠。如何进行权力的分工与协调事关独立董事制度的存亡。

(五)独立董事的薪酬支付不合理。要使独立董事保持独立性,就要求他不能像内部董事那样对报酬有较大的依赖性,即他应在与公司的利益关系上保持超脱性,这是他行使独立判断的最起码要求;可是,如果没有报酬作为激励,他工作就会缺乏动力,他就不能很好地履行独立决策和有效监督的职能,突出表现在做出决策时他总趋向于保守,或者弃权。根据《指导意见》的规定,上市公司应当给予独立董事适当的津贴,津贴的标准由董事会制定预案,经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并在公司年报中进行披露。除上述津贴外,独立董事不应该从该上市公司及主要股东或利害关系的机构和人员取得额外的、未予披露的其他利益。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董事会由大股东或经理人控制,由董事会制订独立董事的薪酬,反过来要求独立董事监督董事会或经理人,独立董事起到的监督作用可想而知。

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对策

(一)加强独立董事行使权责,避免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权益。独立董事要想有效地防止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巨额资金,既必须对公司及其业务进行深入了解以及时获取公司信息,还需要充分行使所赋予的特别职权。首先,独立董事应勤勉尽责,避免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受大股东的操纵;其次,独立董事可行使提议或聘请外部审计机构等特别职权;再次,独立董事防范不公允关联交易。

(二)健全独立董事激励机制。我们认为,完整的独立董事激励机制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声誉激励机制。因为声誉资本在董事的劳动力市场上客观存在,并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中尽职尽责,无疑将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声誉,并拓展他们的未来市场。因此,声誉机制将激励独立董事去监督内部董事和经理人员;二是报酬激励机制。独立董事不能在经济上依赖于当董事的报酬,但考虑到独立董事的工作独立并须负相当的责任,应当支付给他们相当于专业人员的报酬。

(三)建立合理的独立董事选任程序。独立董事由谁提名的程序决定着选出的代表的结果是否公平、公正,这是选任制度的关键。在我国,有人建议由董事会设立大部分或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的举用委员会,进行独立董事候选人的预选、资格审查等提名工作。这种主张可以使被选任的独立董事超然于公司大股东和董事会,从而在工作中表现出应有的客观和公正,但遗憾的是它没有解决首次聘任独立董事以组成提名委员会时的操作程序问题。同时,应该指出,为了避免大股东利用资本优势操纵股东大会,阻碍独立董事任职的通过,建议实行控股股东表决回避制度。

(四)明确独立董事与监事会之间责任的界定和区分。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制度在监控功能上具有不同的特点,独立董事制度监控具有“事前监督、内部监督与决策过程监督紧密结合”的特点,而监事会的监督则表现为“日常监督、事后监督、外部监督”。因此,依此从制度安排上保证两个功能的有效性和协调性。在监督职权范围的定位上,独立董事应以对董事会所有重大决策的公正性和科学性监督为主。其手段可以采用独立董事本人监督与外聘独立评审机构评估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对于监事会而言,其监督职责重心则应仍然放在由我国公司法所赋予的检查公司财务、监督董事会规范运作、遵守信息披露原则、监督董事和经理经济行为合法性等方面。而对执行的结果及其偏离度评估,可以同独立董事和外聘评估机构进行联合评估,并各自做出相应的事后评估报告。

(五)创新独立董事薪酬制度。有关经济学专家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针对简单的线性安排,通过假设予以证明,得出了以下结论:独立董事的努力程度与金钱激励的相关性越好,最优激励强度越大;努力程度对公司绩效提高的影响越大,最优强度越大。因此,规范独立董事的薪酬支付制度对公司的治理是很重要的。应该在董事会下设有报酬委员会,它的职责主要是决定执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同时也决定独立董事的报酬。当然,这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即监督者给监督者自己决定报酬,而这样可能会使报酬的水平确定得过高。所以,报酬委员会中一般参有内部董事,以及报酬方案要经股东大会通过。■

上一篇: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战略选择 下一篇:ERP环境下战略成本信息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