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加强高校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

时间:2022-08-29 06:55:09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加强高校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

摘 要 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着力解决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问题,加快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通过认识转变、强化实践环节、加强监督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促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有序进行。对今后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加强高校与企业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Start "excellent engineer training program,"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efforts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innovation, accelerate the training of a number of innovative and strong ability to adapt 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of all types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By recognizing changes, strengthening practice areas,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promote excellence engineer training program in an orderly manner. Excellent training future engineers to implement plans to strength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to build engineering practice education centers have certain reference.

Key words excellent engineer; engineering practice education center; construction

我校作为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高校,着力进行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现批准实施5项国家级、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项目。这些项目部分已经建设3年多,取得了一些成绩,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同时也总结了一些经验。现将一些认识和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1 提高对推进校企合作工作的认识,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为中心向校企合作转变

学校开放的实验空间满足了学生校内教学实践培养的要求,但是作为以理、工科类专业的学生还需要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用所学理论要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因此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是理、工科类专业教学的必然选择。为了提高专业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高校、企业在人才培养中不同的优势和作用,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中的大学生实践教学环节。我校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挖掘与企业合作的潜力,本着“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创新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加强与企业产学研全方位的合作,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2 强化校企合作工作中的大学生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当前,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还有差距。

学校统一规划安排,确定实践专业、形式、内容及要求,统一规划实践学生数量。通过与实践基地的充分协商,保证学生实践任务落实到位。自动化专业本着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模式,制订了详细的培养方案,例如:学生动手实验环节的教学和下厂实践环节的教学的学时数大于总学时数的25%。获得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资格后,专业成立了卓越工程师专业培养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企业教学环节的学时数达到不少于40周,并且规定全部在企业完成该环节的教学工作学生的企业实践教学活动是与企业相关人员共同制定和实施的,增强了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和认知,同时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 加强对校企合作和实践育人工作的过程监管

3.1 认真制定实纲、落实实习计划

实纲和实习计划是实习质量的有力保证。实纲由系主任牵头组织,制订实纲,题目目的明确、技术要求先进、步骤清晰、进度安排合理,提供实训、实习的场所与设备,聘请经验丰富的优秀技术人员指导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使学生体验企业真实的生产生活状况,感受企业的先进文化。实习前,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相关管理和技术负责人反复沟通,结合实纲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制订生产实习计划,并在实习的过程严格执行计划。在企业实地实践时,请企业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的宣传及岗前培训,带队教师全程驻厂对学生进行铺导,就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与厂方协调、沟通、调整、解决。

3.2 严格考评,强化安全教育

制订企业实习阶段的培养标准和考核要求,对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情况和成绩进行考评。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在实习前,对学生进行安全、保密和知识产权保护教育,并和学生签订了实习安全协议,督促学生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注意人身安全。另外,提供充分的安全保护与劳动保护设备,为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委派专人管理学生的学习、生活。

4 加强对校企合作和实践育人工作的组织领导

成立校企合作组织机构,保证校企合作有效运行。学院成立了由学院领导、企业领导和各系负责人组成的校企合作指导小组。该小组主要分析、研究校企合作的模式、方法,找准培养定位,明确培养方向,及时沟通双方人才供求信息,协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服务,确保所教、所学、所用三者对接,全面指导协调学院校企合作的各项指导工作。并将此项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每年工作计划,精心谋划,统筹安排,抓好落实;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推进校企合作的新思路、新措施和新方法;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协商,为学生参加实习实训和实践活动创造条件,确保校企合作的有关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

5 成效

5.1 促进了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大学有计回组煮业寂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员渭嬷敖淌Γ杵笠悼纬獭⒅傅佳迪笆笛怠⒈弦瞪杓啤F笠得磕杲邮找欢ㄊ康母咝=淌Σ斡肫笠凳导⑽咝=淌μ峁┕こ淌导芰ε嘌某ばЩ啤M备萜笠敌枨状笱笠导际跞嗽苯幸滴衽嘌担岣咂淅砺鬯健?

5.2 突出了企业在人才实践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和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2011年,成立了大学―企业E)有限咕挂级工程实继有心嘶⒒咏逃亟ㄉ枳饔茫籽г翰扇∮行Т胧忧恐傅冀淌Χ游榻ㄉ瑁凑掌笠蹬嘌桨傅囊螅涫灯笠笛敖锥蔚目纬蹋迪啊⑹笛祷方冢峁┦笛怠⑹迪暗某∷肷璞福才叛导识植僮鳎浔钙笠抵傅冀淌Σ斡胫傅肌T谔跫市淼那榭鱿拢邮昭斡肫笠导际醮葱潞凸こ炭1U狭己玫难靶Ч推笠蹬嘌桨傅闹葱小F笠导琶磕杲岷鲜导剩峁┍究粕弦瞪杓铺饽浚⒀∨勺ㄒ导际跞嗽辈斡刖咛逯傅肌?

为了培养学生在企业学习中的团队合作精神、自我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在高等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校企合作实施过程中将企业用人计划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发挥企业积极性,突出企业在人才实践培养中的核心地位,造就掌握现代印刷技术、胜任现代企业的生产管理的专业人才。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同时,更加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成长,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5.3 优化了学生管理模式

学习、设计、竞赛一条龙的实践安排。通过与“英飞凌”的深度合作,对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们即下发基于英飞凌单片机的开发板,配合以单片机原理课程的学习、实验与课程设计;在大三的科技竞赛活动继续发挥作用,学生们可以参加全国的“英飞凌”比赛、学院的“理奥杯”比赛、学校的科技节活动等;在大四之前的三周的生产实习,在此开发板上继续进行专业的设计;对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还可以在大四的毕业设计中进行设计开发、实验测试等。可以说,这种一条龙的实践安排在全国高校也属特别,该项目获得2011年度校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企业集团公司与大学共亡好涯管理工作a供充分的安龋护与劳叮护设备v好相关的管理工作救肆ψ试床炕丛焯跫髌笠蹈鞑棵攀寡逖槠笠嫡媸档纳钭纯觯惺芷笠档南冉幕才藕醚谄笠笛敖锥蔚纳詈脱埃忧慷匝陌踩⒈C堋⒅恫ū;さ冉逃V行挠敫咝9餐贫┢笠笛敖锥蔚呐嘌曜己涂己艘螅餐匝谄笠笛敖锥蔚呐嘌柿拷衅兰邸?

5.4 搭建产学研平台,促进了双方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通过定期组织学术研究和工业技术交流,加强了高校与工业界的专家和企业家的交流,把握专业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技术热点,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了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确定工程实践项目,培养卓越人才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

在双方合作的基础上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高校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解决企业生产和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同时,企业为高校教学科学研究提供便利条件。

6 积极探索新模式

应大力引进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教师,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工程专家到学校任教或兼职;调整工程教育教师的评聘和考核办法,侧重评价教师在工程研究、项目设计、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制定教师培训和轮训的制度,教师定期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增强工程实践能力。

通过校企合作,促进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实现双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是校企合作的主要目标。但是,由于学生数量多,企业规模小,接待能力有限,经费紧张等问题,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更需要加快完善法律规章,明确企业参与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同时学校对教师、学生的考核机制适当倾斜,调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组织管理工作以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推进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教司司长张大良.改革创新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中国教育报,2010-07-24.

[2] 陈刚,王琼,孙广义,康健.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3(6).

[3] 刘春生,侯清泉,姜伟,徐文娟.“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关键问题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4).

[4] 崔英花,杨曙辉.“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研究与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32).

上一篇:本科教育中数控技术系列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 下一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原则及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