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语言对比与翻译中的意合与形合

时间:2022-08-29 04:58:15

汉英语言对比与翻译中的意合与形合

摘要: 意合和形合是英汉两种语言都使用的两种连接手段,但由于两种语言性质不同,使用侧重点也不同。本文从汉语是语义型语言,注重“话题”;英语是形态型语言,注重 “主谓”;以及汉英两种句式的不同,说明了在汉英互译过程中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

关键词: 汉英语言 对比 翻译 意合与形合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语言的形式与意义的关系问题历来是语言研究的终极目的之一。对比语言学告诉我们,语言尤其是不同语系的语言之间的形式和意义并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汉语是讲究语境的语言,而英语则是讲究语法的语言。语言学界和翻译界普遍认同意合与形合是汉英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意合和形合最早是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两个概念,“中国语里多用意合法,联结成分并非必要;西方多用形合法,联结成分在大多数情形下是不可缺少的”。意合和形合是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手段。所谓“意合”(parataxis),指不借助于语言形式,而借助于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语篇内部的连接;所谓“形合”(hypotaxis),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主要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句子的连接。前者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coherence),后者注重语言形式上的接应(cohesion)。意合和形合是各种语言都使用的连结手段,但由于语言性质不同,使用的侧重点也不同。中文句子各成分的关系大部分靠意思的连贯,即意合,而英文句子则要求结构上的完整,即形合。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一、汉语是语义型语言,英语是形态型语言

汉语是语义型语言,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没有显性的词类分别。句中不用或少用语言形式的连接手段,主要通过词语和分句间的意义表达语法和逻辑关系。从词汇的角度上看,汉语的词汇意蕴丰富,但制约不足。就如申小龙所说:“一个个词语使得词语好像一个个基本核子,可以随意碰撞,只要凑在一起,就能意合,不搞形式主义。”汉语因此也就显得十分灵活。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鸡声”、“茅店”、“月”之间的关系,“人迹”、“板桥”、“霜”之间的关系,都不必由作者用词语挑明,读者自会解读,甚至不去解读更有美感。从句子角度上看,汉语句子的构成主要靠句子内部的逻辑联系。而这些逻辑联系就是产生语义的前提,一个个词排在那儿,构成了句子,交际双方在一定的语境下,依据自己的语感,或者说对语义关系的敏感去理解那些句子,作出正确的判断。相对汉语而言,英语是语法型语言。英语有丰富的形态变化、鲜明的词类分别,句子的时态语态、名词的单数复数、代词的主格宾格等,都有其严格的语言形式(如关联词、介词等)。汉英两种语言这些特点鲜明地体现在各自的句子结构中,奠定了汉英句子的结构框架――话题结构与主谓结构,形成了遣词造句的差异――汉语具动词优势,英语具名词、介词优势,而且这些特点和差异都有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背景。

二、汉语句子注重“话题”,英语句子注重“主谓”

中国语言大师赵元任先生指出:汉语句子中主语和谓语的语法意义应该是话题和说明,而不是动作者和动作。美国语言学家李纳(C.N.Li)和汤普生(S.A.Tompson)认为英语“是注重主语的语言”,汉语是“注重话题的语言”。汉语重语义而轻形式,所以“语法是软的,富有弹性”。汉语的基本句子结构单位串合在一起能否构成一个句子,不取决于某种一致关系的主谓结构,而取决于一种松散的自由的“话题―说明”式结构。多数汉语句子就是这样:先有一个话题,然后对其进行叙述,只要切合话题,切合语境,切合交际意图,切合客观过程,便可不受固定格式的限制而自由地叙述,什么时候话题说明白了,什么时候就断句。汉语中无主语的句子和无动词的句子比比皆是,而英语则不然。英语的“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一个英语句子必须含有具有一致关系(concord)的“主―谓”结构(S-V)。具有了这种主谓结构的句子,才给人一种语法的完整感,才符合英语民族的语言文化心理,才是合格的句子。否则,即使表达了明确的意思,也不能算作句子,不能加句号。这一点也反映了英语重形合的特点。英语句子的主语和动词则不可或缺。英语句子从结构上分析有五种基本句型:SV,SVO,SVOO,SVOC,SVC,每一句式都少不了S与V,即使充当句子主语或谓语的词并无实际意义,也须加上这个词以满足语法形式的要求。例如:

(1)该走了。

It’s time to go.

(2)(我)以后在说。

I will say something later.

例(1)为汉语的无主句,翻译成英语要补足形式主语“it”,使译文结构完整,符合英语语法。例(2)汉语中的“我”在具体的对话和语境中可以省略,但英文不行。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译文中考虑到“say”在此处为及物动词,补充了一个“something”,以满足形式完整的需要。

三、汉语重意合,关联词用得少;英语重形合,句子中多用关联词

汉语是隐性连接,重意合,句子之间的联系主要通过内部逻辑纽带和词序表示出来,关联词用得相对来说要少。而英语重形合,是显性连接,“形合”又称“显性”(explicitness/overtness),必须用一些语法衔接手段来完成句子的形式完整,比如多用关联词。因此,在汉英互译中我们要把握好“隐性”和“显性”的转换。汉译英时,往往要加上关联词,才能把句子很好地组织起来,切不可因为原文未用关联词,就不敢或想不起在译文里加关联词。关联词里用得最多的是and。想一想在英译汉时有多少and可以不译,就知道汉译英时需要增加多少and了。英语句子中必须用一些表示转折、目的、让步、因果等连接词来纽合各成分之间的联系,而汉语中没有这种强制性。例如:

(1)从一九二九年到一九四八年这二十年间,我写得快,也写得多。

In the twenty years between 1929 and 1948,I wrote very quickly and wrote a great deal.

(2)我的文章就像一个丑八怪,不打扮,看起来倒还顺眼些。

Though my writing resembles an ugly monster,it actually looks a little better without any embellishment.

(3)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

We must promote science,for that is where our hope lies.

例(1)中“我写得快,也写得多”之间是用逗号连接的两个小分句,但译成英语时用“and”表并列。例(2)中汉语句子中虽没有明显的“虽然……但是……”这种表达转折的字眼,但该句中却蕴涵着转折意义,因此译文加上though表转折。例(3)也是如此,原句汉语句子中含有因果关系:“为什么要提倡科学呢,因为只有靠科学才有希望。”所以译文中加上for表原因。

四、汉语句式与英语句式

汉语句式与英语句式分别被形象地比喻成“竹节”与“葡萄串”结构。汉语的竹节式句子,一般是按照思维的先后顺序、事情发生的先后时间顺序或逻辑关系排列,先原因后结果,先条件后结果,先目的后行为,先让步后转折,将句子内容在说明部分逐项交代出来,犹如竹干,一节连着一节,又如流水一波接着一波。返观英语句子,则是根据意义的主次,先理出主要意思确定“主语―谓语”(SV)框架,然后将次要的意思通过从属关系、修饰关系附在这根SV主干上,就像一根枝条上的串串葡萄。

汉语句子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呈隐含状态,“节”与“节”之间在形式上呈并列关系。英语的葡萄串式结构使英语句子的语义关系呈现显性状态,句子各组成部分孰主孰次,各具何种逻辑关系,在形式上一目了然。例如:

(1)James Brindly of Staffordshire started his self-made career in 1733 by working at mill wheels,at the age of seventeen,having been born poor in a village.

斯塔福郡的詹姆斯。布林德雷,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一七三三年,他十七岁,就着手改良磨坊的车轮,从而开始了他那自我奋斗的生涯。

(2)It would have been difficult to find a happier child than I was as I lay in my crib at the close of that eventful day and lived over the joys it had brought me.

在这个意义重大的日子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躺在小床上回想一天的欢乐,恐怕再也找不到比我更幸福的孩子了。

例(1)中原句英语句子把布林德雷的出身用分词短语表示放在句末做原因状语从句,但译成汉语显然是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安排的,先讲他的出身,再讲他的事业。例(2)中有一个as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动作分不出先后,可以说是同时的。在这种情况下,汉语一般是先把大的环境说清楚,然后再说具体的事情。因此把“在这个意义重大的日子即将结束的时候”移到句首。

五、结语

汉语是语义型语言,注重话题,重意合;英语是形态型语言,注重“主谓”,重形合。对比和掌握两者间的差异,有助英汉互译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冯庆华.使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390.

[3]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69-77.

[4]王寅.英汉话题象似性对比[A].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3)[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53-68.

[5]潘文国.汉英与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出版社,2002.

[6]庄绎传.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上一篇: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 下一篇:浅谈成功翻译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