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初探

时间:2022-08-29 04:43:49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初探

摘 要:构建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应明确信息素质教育的标准,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以适应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D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5-0108-02

信息素养的概念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在1974年提出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方面。Burnhein・Robert在《信息素养――一种核心能力》一文中指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要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一、我国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我国大部分高校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和文献检索课,但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

(一)信息意识淡薄

学生的信息源主要是来自课堂,对信息的需求存在应急心理。许多学生只是为适应某一阶段的需要或完成某一任务才去图书馆选材料、收集资料,应付了事。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

(二)信息能力亟待提高

许多大学生虽然对信息资源有一定的认识,但其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通常没有目的和计划去阅读书刊,在遇到需要参考文献时,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往往不知从何下手。

(三)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意识欠缺

在对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内容的认识上,有相当多的学生仅认为“计算机犯罪”属违法问题,只有少数学生了解“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和“网络上的人为恶习”等也属于违法或不道德范畴。

二、国外的信息素养教育

目前,信息素养的教育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课题。荷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学开设了信息与计算机的相关课程。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三次研究,讨论如何进行用户信息技能训练。澳大利亚在1992年召开了有关信息素养教育的全国会议。美国课程管理协会通过了一项决议,提出信息素养应是学生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一部分,要求学校、学院和大学将信息素养内容结合到学校教育的教学大纲之中。日本在多次教育改革中,一再强调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对于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生活的极端重要性,认为信息素养就是信息化社会的“生存能力”,每年一度的信息学水平考试已成为仅次于高考的全国第二大考试。韩国先后提出的4次教育改革方案,都不断强调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并对教育信息化提出新的要求。

三、提高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建议

中国有其独特的国情和教育现状,不能完全照搬外国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和方法。我国几乎所有大学都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必修课,对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非常重视。但是,计算机文化基础只讲授对计算机的认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简单的编程能力等方面的知识,还处于信息技能层次。目前,我国还没有一所高校专门开设有关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系统课程。我认为高校应该提倡开设信息素养课程和开展各种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活动。具体建议如下:

(一)构建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标准

从国外大学信息素养教育情况来看,许多大学都有自己的信息素养标准,最详细的是美国高等教育研究协会在2001年1月制定并通过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我国目前还没有一所大学制定自己的信息素养标准,建议教育部应组织专家,借鉴发达国家信息素养教育的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特色,展开讨论,制定我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引进必要的信息素养认证制。各高校再根据该标准制定各自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和信息素养教育内容。

信息素养教育应达到以下目标: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关注程度,形成“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效益”、“信息就是生存权”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能用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规范自身行为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确定所需信息的种类、范围和价值的能力;培养学生建构和完善科学的信息策略,从而有效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地分析、评价信息资源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有效、准确地利用信息资源,创造性地完成某一任务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能力等。

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道德与信息法规教育、信息能力教育等。其中,信息意识教育主要培养大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或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包括信息需求意识、信息获取意识、信息时效意识、信息超前意识、信息创新意识等。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教育要求大学生防止信息垃圾与信息污染,不制作、传播、使用不良信息,不借助网络进行人身攻击,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商业秘密、隐私权,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等。信息能力教育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点,包括信息认知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等。

(二)构建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宜采用三级教育模式,即初级培养、中级教育和高级培训三个层次:针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信息基础知识和信息利用基本技能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最基本的信息获取能力与信息接受意识;针对二、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专业类检索工具和信息资源利用能力的培育,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及学习的主动性;针对四年级和研究生阶段的学生,进行信息理论教育,着重结合专业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专业信息收集、利用与评价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承担研究课题,为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提供信息依据。增开信息素养系列公共必修课,如信息素养导论和信息检索两门公共必修课。“信息素养导论”的主要教学目标为: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掌握信息素养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信息检索的主要教学目标为: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掌握信息检索的方法。

(三)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各门课程中,把信息素养的培养纳入到各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评价体系中

信息素养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是一种综合性教育。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不能只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实施,而应该渗透到各门课程中,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课程要安排适量的必读书目和参考书目,留出大量通过查检资料才能完成的作业,强化学生利用信息资源的本领,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能,通过整合达到以下教育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四)营造丰富多样的、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的环境

1.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在信息资源提供、信息查询、信息网络、信息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大力推进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构建新型数字化图书馆,使之成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场所,改变传统的“三室一库”(外借室、阅览室、资料室、书库)的闭架服务格局,新建视听阅览室、电子信息资料室、光盘检索室和Internet资源检索室等新型全方位开放的服务格局。

2.网络中心、计算机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相互协调、资源优化,为学生提供获取信息的广阔场所和多种途径。网络中心应该为学生提供安全、畅通、优化、多样化的网络服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任务是加快全校教育信息化步伐,改变教师和学生的传统教育观念,带动全校师生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和学习,建设学科网络资源库或网站。

3.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各种各样功能齐全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和电子阅览室,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学生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上课也是一种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式。

4.动员社会力量营造一个安全的学校周边环境。要规范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加强学校周边网吧的安全管理。

(五)教师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成败,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在教学中自觉运用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处理教学信息,一方面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另一方面可以更加直接生动地教给学生获取、处理、利用信息的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可以通过举办信息素养培训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收集、分析、评价与教学有关的信息。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追踪本学科发展的新趋势的能力,并将这些纳入到大学生本门课程的成绩当中。学生自主的研究性学习是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最佳方式,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开展不同层次的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信息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协作精神。目标驱动式教学方式,教师只给学生分配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任务,学生学习的方法和途径由学生自己选择、决定,这样能极大地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总之,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培养目标,而且是每个信息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和基本生存能力。我国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应借鉴2001年“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基础,以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何高大.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2(3).

[2]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敬业.信息素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全球教育展望,2001(5).

[4]桑新民.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总结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00(11).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性学习误区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试论情感教育中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