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节能和新能源产业为主导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时间:2022-08-29 04:29:41

以节能和新能源产业为主导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是我国进一步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措施, 更是着眼未来,掌握发展主动权,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抉择。在推进战略性 新兴产业发展中,我国应把节能与新能源产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的主导产业来抓。这是因为:一是能源问题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使得节能与新 能源产业受到了各国的高度关注,以低碳为中心的科技经济竞争成为未来世界竞争的重要方 向;二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为应对气候变化又 做出了重大的自主减排承诺,这些因素决定了节能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在当今中国更为重要 和迫切;三是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可再生能源蕴量丰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产业具 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 节能与新能源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产业

中图分类号 F27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12-0031-04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12.007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路,这是我国在全球金融危机 背景下继推出四万亿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 提出,既是我国进一步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措施,更是着眼未来, 抢占科技制高点,掌握发展主动权,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抉择。2010年2月 份,国家发改委牵头几大部委成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部际调研小组。2010年9月,国务院常 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务院关 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 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 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 产业的决定》确定的目标,到2015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 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 。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 就业能力显著提高。鉴于节能与 新能源产业是当今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焦点产业,是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快速发展的产业,同 时也是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良好经济效益、极强带动能力和能够引领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的 产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和后续推进行动当中,应当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主导产业来抓。

1 节能与新能源产业是当今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焦点产业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化石能源的开发及利用强度不断加大,能源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 受人关注。当今世界,能源供应及化石能源利用引起的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政 治中的焦点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能源生产大国还是消费大国,均 在能源及其相关问题当中殚精竭虑,并力图在国际大博弈之中切实维护自身利益。

第一,节能与新能源发展受到全球关注的一个原因是由于化石能源供应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 的无限性相矛盾,在可预见的未来,化石能源的枯竭将可能出现。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10 》显示[1],截至2009年底全球石油探明储量达13 331亿桶,其中包括处于积极开 发 阶段的加拿大油砂储量和由委内瑞拉政府上调的本国官方储量。以2009年的年开采速度计算 ,可开采45.7年。以同样的方式计算,现有天然气储量能满足62.8年的开采,而煤炭储量可 生产119年。尽管在科技进步的支撑下,化石能源探明储量和可开采年限仍有增长和延长的 空间,但人类正在走向化石能源枯竭却是不争的事实。另外,从化石能源生产与需求的区域 分布来看,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以石油为例,2009年,北美洲、中南美洲、欧洲及欧亚 大陆、中东、非洲、亚太地区石油生产量分别占全球的16.5%、8.9%、22.4%、30.3 %、1 2.0%、10.0%,而消费量分别占全球的26.4%、6.6%、23.5%、8.7%、3.7%、31. 1%。 中东、非洲是全球最大的石油输出地,北美和亚太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地。这种不平衡性成为 国家间开展经济、政治外交的主要驱动力量之一,甚至成为国家间相互制约乃至局部战争的 诱发因素。对化石能源的节约利用和积极发展新能源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谋求可持续发展 、乃至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能与新能源受到全球关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气候变化日益显著,正在积极制定的 国际碳减排机制影响着绝大多数国家未来的发展空间。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 制度框架和规则体系正在加速形成,而且正朝着“目标量化、规则细化、约束硬化”的方向 发展,应对气候变化也将成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重大全球性问题中的焦点问题。2008年7月 在日本召开的八国峰会发表声明,八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负有领导责任,但实现长期减排 目标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八国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其他成员国共同努 力,实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少一半。2009年7月在意大利召开的八国峰会 再次提出了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减半的长期减排目标,并提出了以工业化前的水平为基 准,将全球温度的升幅控制在2℃以内。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量化 减排仍是焦点问题。展望2010年墨西哥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形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量化碳 减排机制将是会议的核心议题。尽管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 ,广大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减排温室气体的强制性国际法律义务,但在全球设定量化减排目标 面前,发展中国家本应获得的生存排放空间也将大幅降低,发达国家则必须进行大幅度地量 化减排。大力加强节能与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应用,是绝大多数国家在气候变化博弈中 谋求经济社会利益和增强国际政治话语权的共同选择。

周元等:以节能和新能源产业为主导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12期

第三,在节能与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做出了迅速、具体而又重要 的行动,并试图依靠新能源开发、提高能效等技术措施促进经济复苏并在未来全球经济竞争 中继续占据优势地位。美国提出,将研发的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力图在 新能源、基础科学、干细胞研究和航天等领域取得突破,最近又两次提出美国科技的主攻方 向包括节能环保、智慧地球等;欧盟宣布到2013年以前,将投资1 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 , 保持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日本提出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在2008年科学技 术相关预算中,仅单独列项的环境能源技术的开发费用就近100亿日元;俄罗斯提出开发纳 米和核能技术,并努力保持在航天领域的强国地位;等等。

2 节能与新能源产业是当今中国迫切需要快速发展的产业

第一,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大力推进煤炭等清洁利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努力实现高碳 能源低碳化利用是降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和保护环境的迫切需求。新中国成 立以来,中国的能源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主要能源产品品种和产量大幅度增加,能源结构 不断优化,供应保障能力极大增强。但是,中国的能源结构中,以煤为主的基本状况并未改 变,在1978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碳所占比重为70.7%,石油和天然气所占比重为25.9% ,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为3.4%;在1990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为76 .2%,石油和天然气所占比重为18.7%,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为5.1%;在2000年一次 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为67.8%,石油和天然气所占比重为25.5%,新能源、可再生 能源所占比重为6.7%;在2008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为69%,石油和天然气 所占比重为22%,新 能源、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为9%,我国仍是世界上煤炭比重最高的国家。从未来看,受资源 赋存状况和产业结构影响,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也很难改变。另外, 作为化石能源中最典型的高碳能源,中国煤炭还具有高硫、高灰分特征,这不仅不利于温室 气体的排放控制,同时也给二氧化硫等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带来了压力。

第二,石油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攀高不仅加大了中国经济运行的风险,同时也威胁到了国家安 全。近年来,由于石油需求增长速度远快于国内生产增长速度,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迅速攀 升,目前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51%。另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预测[2 ],如不加强勘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0%。目 前在世界石油格局和石油定价体系中,美国控制着60%以上的世界石油资源,并在冷战后牢 牢控制着世界石油价格一半以上的话语权[3]。我国作为一个石油贸易大国,则没 有属于自己的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从而参与国际油价的形成过程。多年来我国在国际石油定 价体系中一直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是国际石油价格的被动承受者。我 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来自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朗等海湾和非洲地区。众所周知,海湾和非 洲地区 政局动荡,中国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力与西方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其次,马六甲海峡是中 国石油的生命线,谁控制了这个海峡,谁就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目前,马六甲海峡为新 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三国共管,但美国、日本,甚至印度都在试图控制这一重要海 上通道,中国在这一区域却并没有实质性的控制力。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石油消 耗量的大幅度增加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开始制造和散布“中国能源 ” ,如把中国看成是国际能源的“掠食者”,把中国因素看成是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 力等。通过控制石油来遏制中国发展的企图暗流涌动,中国参与国际能源合作的压力不断加 大。

第三,中国本着对人类、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出了重大的自主减排承诺,在未来十年重 要发展战略机遇期我国必须把节能减排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快速的经 济发展和居于世界前列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使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舞台上的 主角,国际社会对中国在碳减排问题上的期望越来越高,不仅超过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所 应承担的国际责任,甚至超过了中国经济的承受能力。哥本哈根联合国大会上,中国从国情 和实际出发,做出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的自 主减排承诺,彰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然而,会议期间部分发达国家代表却不切实际地 要求中国把减排承诺提高到60%甚至承诺绝对减排,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完全置之度 外。事实上,即使是实现40%-45%承诺目标也并不容易,中国必须付出坚苦卓绝的努力。这 是因为,当前中国仍旧是一个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尚有1 479万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 中 国的碳排放不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奢侈排放而是生存排放;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正日渐承 担“世界工厂”角色,来自发达国家的转移排放规模庞大且仍在增加;中国在减排援助方面 做出了让步,减排目标的实现将可能完全依靠自身的努力来实现。

3 节能与新能源产业是当前我国极具发展前景的产业

第一,能源节约与新能源开发利用涉及各行各业、亿万家庭,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当今中国 对经济社会影响最广、对相关产业带动能力最强的产业。能源是经济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基础 。从工业产品制造,到交通运输,再到居家生活,无不与能源消耗息息相关。从近中期看, 由于我国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很低,中西部很多地区的用能条件很差,还有近一千万人口没有 用上电,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重化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快 速发展,汽车和家用电器大量进入家庭,能源需求将继续保持稳步上升的势头。目前严峻的 能源供需形势再加上40%-45%的自主减排承诺,决定了今后十年内任何一个行业、几乎所有 的家庭都将或多或少地参与到节能与新能源的推广利用行动之中。从长期来看,节能与新能 源产业对经济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将更大、更强。此外,从目前所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 产业来看,也大都与节能与新能源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没有新能源技术做支撑, 电动汽车的应用无从谈起;没有以节能为前提,新材料的市场前景极为有限;没有节能与新 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的目标无法实现。反过来,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 发展也必将为节能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电动汽车本身就是节能与新能源技术 应用于实践的重要途径。毫不夸张地说,节能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将对产业链上其他产业 和横向关联产业产生比较大的促进作用,这种显著的技术扩散和经济乘数效应使节能与新能 源 产业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增长点。

第二,我国目前能源总体利用效率明显偏低,节能产业的发展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 高企业生产效益的有力措施。我国从“九五”时期就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截至到目 前 ,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依然普遍存在。我国单位GDP产品的能源加工、转换、贮运和终端利用 的效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4]。单位产值的石油消耗量是日本的4.3倍、美国的 2. 4倍、韩国的1.5倍。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高耗能行业的 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而这8个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 量的73%。在建筑耗能方面,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已占到全社会终端能耗的27.5%,我国 现有 城乡建筑面积达400多亿m3,95%左右是高耗能建筑,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 条 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5]。从交通耗能来看,我国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 ,比日本高20%。能源利用效率的明显偏低也意味着我国节能潜力巨大。从近中期来看,节 能行业无疑是具有良好市场前景,较高经济效益,能够大幅度拉动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的产 业 。大力发展节能产业,是我国进一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双重挑战的有力措施 ,也 是我国在挑战中把握发展机遇的主要着力点。

第三,中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蕴量丰富,核能具有较大利用潜力 ,新能源产业是支撑中国经济走向低碳、绿色和在未来国际竞争中抢占科技经济制高点的核 心力量。全国水能蕴藏量6.76亿kW,可能开发率达56%,年发电量可达2万亿kWh,但目前全 国水电装机仅1.7亿kW,水电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仅为7.4%。全国陆地可利用风能资源 加上 近岸海域可利用风能资源,共计约10亿kW,但截至目前我国风电总装机容量仅为1 221万kW 。 我国生物质资源可转换为能源的潜力约5亿t标准煤,今后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 发展,潜力可达10亿t标准煤,但目前我国对生物质能的利用明显不足且仍以直接燃烧为主 。我国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2/3的国土面积年日照小时数在2 200以上,目前对太阳能的 利 用远远不够。在核能方面,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完整核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但截至 目前,全国已投产的核电站装机容量仅885万kW,年发电量684亿kWh,仅为全国年耗电量的2 %[6]。从技术基础看,除极少数发达国家外,我国在新能源开发及利用方面与国 外差距并不大,有些领域甚至具有同发优势。当前,一场以低碳技术为中心的国际科技经济 竞争已悄然展开,低碳、绿色将是全球经济的基本走向。从长期来看,能够支撑低碳经济发 展的核心力量非新能源技术研发及大规模推广应用莫属。立足当前国内资源禀赋条件,面向 未来国际竞争需求,大力构建以新能源开发利用为核心的低碳技术体系,是我国抢占未来国 际科技经济制高点的核心力量。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BP.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R]. 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 www.mlr.省略/xwdt/zytz/200901/t20090107_113776.htm.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of t he P.R.China. National Mineral Resources Planning (2008-2015). www.mlr.省略/xwdt/zytz/200901/t20090107_113776.htm.]

[3]李刚. 我国对国际油价影响的角色定位[J]. 中国石化,2009(4):40-41. [Li G ang. China’s Effcet on International Crude Oil Market Price [J]. Sinopec Corp ,2009(4):40-41.]

[4]邓楠. 从挑战中把握可持续发展的机遇[J]. 求是,2010,(3):31-33.[Deng Nan.

To Grasp Opportunities for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Challenges[J ].Theory, 2010,(3):31-33.]

[5]仇保兴. 我国城乡建筑95%左右是高耗能建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07-1 8.[Qiu Baoxing. About 95% Buildings in Rural and Urban China are High Energyc onsumption [N]. People’s Daily:Foreign Edition, 2006-07-18].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R]. 2007. [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of P.R.China. Medium and LongTerm P lanning of Renewable Energies[R]. 2007].

Promote Development of New Strategic Industries by Taking Energy

Saving and New Energy as Dominant Industries

ZHOU Yuan SUN Xinzhang

(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for Chinas Agenda 21, Beijing 100038, Ch i na)

Abstract To advance new strategic industries is Chinas strate g ic measure to tackle financial crisis and promote steady and relatively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choice for holding the i nitiative right in the futures development and realizing Chinas sustaina bl e de velopment of socioeconomy.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strategic industries,

China should take energysaving and new energy as the dominant industries fo r three reasons: ① many countries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to energysavin g and new energy because of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energy crisis and climate c hange, and low carbon is becom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futures scitech and econom ic competition all over the world; ② energysaving and new energy is most impo rtant and urgent in todays China because China is in its rapid development sta ge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with coal being the main energy, and the Ch inese govern ment has promised a great CO2 mitigation plan to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a nd ③ in Ch ina, energy efficiency is very low while the reserves of renewable energies are ab undant, which provide energysaving and new energy industries a bright prospec t.

Key words energysaving and new energy industries; new strateg icindustries; dominant industry

上一篇:中国省际层面“资源诅咒”问题的再检验 下一篇:关于碳税设计中的次优选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