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品读文本 优效课堂对话

时间:2022-08-29 03:45:54

用心品读文本 优效课堂对话

摘要:教师指导语文学习,其实质就是以文本为载体,教师、学生、作者之间进行互动、沟通的“对话”过程。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形态之一,“对话”不仅讲究形式,更要注重实效。在课堂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开放的解读氛围,让他们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自己的独特感受经历对话过程,品味出语文的真实味道。

关键词:文本;课堂对话;有效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1-059-2

课堂呼唤对话,教师如何实现课堂的有效对话呢?在执教《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二课时中,我就如何设境引路、搭建平台、促成对话做了一些尝试。

案例一:旋律未启先激情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生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了解了本文叙述的故事发生在战争年代。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播放长征中,红军在茫茫草地中艰难行进的录像)。

3.看了这个录像,你想说些什么?

4.还记得课文第1自然段中那个让我们心酸的词语吗?(最为艰苦)指名读、齐读。

5.在茫茫草地中,一支装备很差的红军队伍在艰难地行进着。他们(生接读:饥寒交迫),他们(生接读:断粮了),他们(生接读:连野菜也找不到了)。

6.请大家再看一遍录像,看完以后,一起把第1自然段读读,好吗?

7.同学们,此刻,红军战士面临的最大的敌人是什么?(饥饿)是啊,除了恶劣的环境、残酷的战斗,连“饥饿”这个敌人也对他们虎视眈眈。那么率领的红三军团会怎样解决这个“敌人”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解读与反思:创设氛围,引发对话期待

期待,在学习中表现为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只有产生与文本的对话期待后,学生才会主动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创设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激发他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本文感人悲壮,而教学目标中“引导学生感受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体会其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进一步领悟伟大的长征精神”与学生相距甚远。因此,创设氛围,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缩短时空差距,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

1.自由阅读课外资料。 本课教学前,我先布置学生进行有关长征资料的搜集。在第一课时中,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就《最令我感动的长征……》为话题进行资料交流,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储存了与课文内容相似的形象画面,对课文产生了阅读的期待。

2.深刻体验情境资料。 课文一开始便交代“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下文中“饥寒交迫”照应了“最为艰苦”,意在说明红军的处境极其艰难。此段描写对于烘托人物形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一开始设计两次看录像:(1)看录像谈想法;(2)在理解“最为艰苦”的基础上再看录像,将新的体验融于感情朗读之中。以此教学环节,将时空一下子拉到了艰苦的斗争岁月。学生思维由此展开,对课堂对话自然充满了期待。

案例二:一词一句悟深情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带着刚才的问题用心去读课文。在读到自己特别感动的语句时请把它画出来,多读几遍。在朗读中,你还发现哪些有价值的问题,也可以去思考,和同桌讨论讨论。(生自由读)

2.告诉老师,你还想到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3.“学贵有疑”,在疑问中,我们可以走向文章深处。你们带着问题去读了课文,这就是一种进步,一点收获。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读课文,问问自己,课文哪一自然段最震撼着你的心灵,甚至让你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4.自读后交流探讨:

有时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

(1)指名朗读。

(2)指名说出自己的理解,抓住“抚摸”、“念叨”、“分出”、“悄悄地塞进”、“一直看着它吃完”等词句,朗读品味,体会爱大黑骡子胜过爱自己的感情。

(3)学生同桌间互读互听。

(4)教师引读:所以枪响了,向着……

枪声响了,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

多么感人的画面啊,还有哪些画面也这么震撼着你?(学生自由汇报,教师重点指导以下细节描写。)

细节一:拍着老饲养员的肩膀说:“……”(领悟“同甘共苦”的内涵。)

细节二:背过脸去。(一个简单的“背”字,体会当时复杂的心情。)

细节三: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愈发显示了他深爱大黑骡子又不得不下令杀掉的苦心,板书一个大大的“爱”字,再去文中品味。)

5.读到这里,摘下军帽这个姿势已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丰碑,也激起了我们心中的阵阵波澜。此时此刻,这位爱兵如子,与战士们同生共死的就站在你面前,你最想对他说些什么?

6.漫漫征途,虽然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身影了,但是――(学生齐读:它融进了北上的滚滚铁流,融进了……)(指导学生理解“滚滚铁流”)

7.课文叙述的只是长征途中千千万万感人故事中的一个,长征是一部史书,走进长征,你会被许许多多的人和故事所感动。(《红旗颂》音乐起,多媒体播放诗配画:的《长征》诗。)

解读与反思:用心品味,经历对话过程

1.在贴近中与主人公对话。 这篇课文用了大量篇幅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来反映的内心矛盾和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思想感情,特别是语言描写就达十五处之多。我以“共同遭遇者”的身份引导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阅读情境中,让学生反复诵读体验文章,以自己的独特感受,使文本活起来,把潜在的味读出来。

在第二大段(二至二十自然段)的教学中,就主要让学生在朗读感知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把对关键词语的感悟、人物形象的把握,寓于朗读训练之中。如:“有些不耐烦了”,他为什么不耐烦了?此刻,他在想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学生就很自然地走进文本与主人公对话:他之所以不耐烦,是因为他不愿意在“杀”与“不杀”大黑骡子的问题上讨价还价;想到“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这一燃眉之急,便心急如焚,几乎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感了。

2.在融进中与作者对话。 第十九小节一咏三叹,再加上板书上那个大大的“爱”字,使学生心中想要有千言万语倾吐,此时的说话训练,给学生提供了机会,在这样融进的情感之旅中,实现着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另外,在阅读中,学生一方面从课文中获得信息,习练语言,一方面又不断地透过文本体验作者的情感内涵,阅读既“重文本”,又“超文本”。长征精神是当代青少年缺失的,如果本课的教学只停留在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那是浅层次的。随着《红旗颂》的音乐声起,一系列红军长征的片断:爬雪山、抢渡大渡河等画面一一出现;一系列英雄:军需处长、马背上的小红军等形象一一闪过;接着,气势恢宏的《长征》诗定格于画面。此时,师生共同朗读《长征》这首诗,既配合了学习内容,更在拓展阅读中丰富了文本和自我,实现了与作者的共鸣。

“石本无光,相击而成灵光。”有效的课堂对话是师生在平等中对话,在对话中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她是情感的,她是真实的,她也是灵性的。

[参考文献]

[1]朱爱军.关注“三心”,打造简单而有深度的课堂.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14(01).

[2]曾芳.创设有效对话氛围 释放学生对话需求.中国教师,2012(19).

上一篇:浅析低段学生口算能力低下的成因与应对策略 下一篇:居住区园林景观绿化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