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收费过高的负面影响

时间:2022-08-28 10:46:42

高等院校收费过高的负面影响

摘要:我国高等院校作为准公共产品,通过学费来分担部分教育成本,已成为社会的共识。然而过高的收费标准,对社会、学校、个人及家庭带来了许多弊端,文章对高校高收费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等院校;收费;影响

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高校实行收费以来,学费标准一再提高。20年前学费标准为200元,1995年上涨到800元左右,到2004年,则上涨到5000―6000元,20年间我国高校学费上涨了25倍;住宿费也从1995年的270元左右,上涨到了2004年的800―1200元。过高的收费已对社会、学校、个人及家庭带来较大影响。

一、高收费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有失社会公平

学费标准过高将产生社会不公平。与居民的年均纯收入相比,以2004为例,我国城镇居民、农民年平均纯收入分别为9422元和2936元,5000―6000元的收费标准已成为制约穷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瓶颈”,这与当今世界各国理论界公认的“把高等教育定位为应尽可能让每位居民都分享的公益事业”相矛盾。

目前我国学生上大学除了高考外,学费也成为关键因素之一。高考对每位学生来说是公平的,任何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但因学费标准不断攀升,导致因贫困而失学的情况时有发生。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会因为学费的“瓶颈”效应,而慢慢成为富人的私人产品。而穷人则被排除在本属于受益范围之内的公益事业之外,丧失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中国高等院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是财政拨款,也就是说没有上大学的人还要通过交税来承担上大学人的经费。国家承担的比例越高,越体现出教育不公平。这种不公平,最终将影响整个社会的均衡发展。

(二)贫困在代际间遗传

高收费还会成为贫困向代际间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缺乏知识和技能是城乡居民贫困的根源之一,尤其是高等教育,对国家和个人来说都是回报率较高的投资,它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使低收入者获取高等教育的机会,对减少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促进城市化和我国经济社会长期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知识经济已被人民所接受,人民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然而收费过高,贫困家庭即使通过借贷款等途径筹得学费,也会陷入严重的困境之中。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减少社会的不平等,高等教育可以使贫困阶层的孩子获得提升自己和改变命运的机会,但高等教育收费的提高,使贫困阶层在享受教育方面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教育促进社会公平的功能也就越来越弱化了。这样也使教育、贫困在代际间“遗传”。这种“马太效应”已经使我国农村的高等教育率远远低于城市,来自农村和贫困家庭的大学生比例不断下降。

(三)加大犯罪的机率

在高昂的学费面前,一些大学生自强不息,一些大学生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有些家庭贫困的学生虽然勉强上了大学,但由于生活等方面的窘迫,使得他们走了犯罪的道路,马加爵就是很好的佐证。另外,有些本来有能力或者已经考上大学的学生,由于贫困不得不离开学校,他们一方面心理上不平衡,一方面又不适应社会环境,于是成了社会的闲散人员。他们接受过教育,而且聪明,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就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给社会带来危害。

二、高收费对学校的负面影响

(一)误导行业发展

一些高校片面追求利润也误导了行业的发展。随着教育产业化观点的提出,一些高校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将追求经济价值放在发展的首位,忽视了大学教育非经济价值的本质,尤其是市场经济不断深入,使一些人的价值观发生了严重倾斜。因为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按照约翰斯通“谁受益谁负担”的成本分担理论,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对象就有承担部分成本的义务。高校依此理论找出了收费的依据,成为其增强经济实力的“救命稻草”。为了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提高教职工待遇,提高学费标准成了必然趋势。这种片面追求利润的价值取向导致学校教书育人的本质发生了改变,也误导了整个高等院校的价值取向。

(二)影响教育质量

高校价值观的改变,决定了其办学思想的转变,从而严重影响教育质量。不可否认,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使整个民族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就单个的个体而言,现在有些大学生德、智、体等方面质量不高。这除了学生个体差异外,学校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录取学生,只要交钱高,学分则被降到次要位置,另一方面不断降低教师的教学成本,尤其是一些二级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一些不合格但课酬要求低的教师走上讲台,教师为赚钱,学生为文凭的现象普通存在。

三、高收费对个人及家庭的负面影响

(一)加大居民负担

据国家统计年鉴的数据折算,全国高等学校平均学费占全国平均城乡家庭年收入的比例:城镇家庭为20.3%,农村家庭为37.7%。如果以广义学费(还包括住宿费、日常开支及其机会成本)来计算,一名大学生一年的开销至少要10000元,以2004年为例,一个大学生四年本科,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纯收入。2006年零点调查公司的调查显示,中国城市、小城镇、农村的贫困人群中均有40%至50%的人提到家里穷是因为“有孩子要读书”,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花费是家庭头号开支。

(二)增加大学生失学率

由于高校学费太高,全国每年都会有大批因交不起学费而导致失学的学生,有的甚至造成家庭悲剧的发生。再加上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出现了一些不支持子女上大学的现象,一些家长甚至在孩子还没上完中学就过早将他们拉出校门。从表面看,高收费只是影响个人的上学问题,但其产生的负效应,实质上是社会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最终将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卢晓慧,黄雪松.“南橘北枳”的高等教育产业化及其对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4(3).

2、周明宝.对子女教育过度投资问题的社会学思考[J].人才开发.2002(10).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计财处)

上一篇:出版社书号资源分配方案模型 下一篇: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远程教学系统的设计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