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与守法

时间:2022-09-27 12:17:37

和谐社会与守法

摘要:法治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但依法治国的关键还在于为法制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而守法对创造这个运行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法治;和谐社会;守法

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性目标。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方式或手段。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然实行社会主义的和谐法治。在理论上,要把和谐的理念明确地体现和融入到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整个系统工程中;在实践上,社会主义法治要以和谐理念为指导,搞社会主义和谐法治。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法治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

从古至今,我们一直在追求政治与社会的和谐。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谐社会”的概念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二)法治是社会和谐的有效机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和利益冲突。只是在这种社会状态下,由于具备了良好的平衡、整合、约束和救济机制,能使矛盾和冲突最大化消除。而在现代文明社会,法律应当体现理性、民意、自由平等和正义精神。它以维护社会正义和实现人权为最高价值追求,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发展和才能的最大发挥提供公平、平等的机会和手段;它体现自由与责任的内在均衡的权利义务的平等一致,提供一套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和利益的机制以及高效的法律救济机制。因此,法治是创造社会和谐的有效机制。

(三)社会的和谐运行需要法治保障

和谐社会是一个制度缜密、有序的社会。保持社会和谐有序运转,法治是必要保障。在这个社会中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基础,政府、公民崇尚法律,社会在法律制度框架内有效运转,权力、权利得到合理安排,人们时刻呼吸着平等与自由的空气,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才能有序、协调。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不仅规定社会主体的行为,也调节着社会主体的各种关系,而且较其他规范更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

二、守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

法律具有其他社会规范所不具有的最明确的指引功能。通过不同类型的规范,法律告诉社会成员有权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和不得做什么,从而引导人们的行为。在良好的法律制度之下,人们依法而行,良好的守法能确保法律被严格服从。

(一)守法的含义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遵守,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工作人员和全体公民都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从事一切活动,都必须符合国家法律的基本要求,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守法是法实施的一种形式。立法者制定法的目的,就是使法在社会中得到实施。清末法学家沈家本所说的:“法立而不行,与无法等,世未有无法之国而长治久安也。”守法是法实施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法实施的最普遍的基本方式。法治社会要求法律一经制定和生效,必须付诸实施。如果一个国家和社会制定了大量的法律,但却不能在社会中得到遵守和实施,那将失去了立法的目的,也失去了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法律是追求社会和谐的产物,和谐社会一定是一个法治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法律制度的推动与保障,和谐社会的氛围需要通过公民的守法来实现。

(二)社会民众的普遍守法是社会和谐的前提

只有法律规范价值内化为全社会共同的自觉行为准则,法治秩序才能最终建立起来,并能获得长久稳固性。《法学阶梯》中有一则著名的格言是:“正直地生活,不伤害任何人,每个人做应当做的事”。这句话即描述了法治状况下人人守法,各得其所的情形。因而,法治的外观形式应是人人遵守法律。对法律的信仰是守法坚实的思想基础,美国的法学家伯尔曼说过: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为僵死的教条,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宗教之所以受到教徒的无限膜拜,根本的一条是它在教徒的心目中是一种信仰。法律能否实施得好,关键也在于是否被人们所信仰,这就要打破以往一般性的守法宣传和法制教育,而要注意引导,强化对法律制度正当性、合理性的价值认同,使法的意识、法的规定转化为人们内在的一种心理过程,对法律产生肯定的评价和情感,才能建立起普遍有效的法治秩序,法律制度才能最终转化为法治现实。所以,在坚定走法治道路的决策确定下来后,继续法学研究的眼光和推进法治实践的着力点应当放置在促进法的遵守与实现上。从这个视角来分析,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四环节中,公众与社会组织对于法的态度或者说他们对于所立之法进行的价值评价是什么,他们守法与否以及守法程度如何,就具有了最终的决定性意义,社会公众对于法的遵守状况就成为检验一个国家法治化水平最重要的标志。在法治的选择既已成为民间与官方的可喜共识后,如果我们相对地忽略了对法的遵守的研究和关注,淡化了对法的实现路径和机制探索,法治就不能转化成生活中有生命的法、活的法而成为空谈。

守法是法律运行的重要环节,是法律对社会进行调控的基本形式。在法治社会中,人们对法律的遵守不光具有个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人们依法办事,不只意味着个人权利的享受和义务的履行,而且意味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稳定有序。

三、在自觉守法中营造和谐社会

如何在守法的过程中营造和谐社会,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法律是法治社会的至上权威,人们守法就是对维系社会发展和稳定所必需的社会最高权威的服从

任何社会都需要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的存在。这种权威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是国王、皇帝,而在现代民主法治社会则以法律为一定表现形式。如果法治社会中有一个人可以不遵守法律,就会动摇和破坏以法律为依据所建立的社会结构及社会秩序。因为大家都是平等的,一个人不遵守法律,那么其他人也同样有这个权利,最后必然导致社会结构的瓦解和社会秩序的混乱,社会的和谐有序也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讲,守法不光是人们的一种办事原则,还应当成为人们的一种信仰。而这种信仰,正是法治社会中维系社会和谐所必需的精神要件。

(二)人们守法是实现自身利益和维护社会信用关系的需要

当人们服从法律的权威,并认同法律所代表的价值时,守法就并不是一件被动和痛苦的事情,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之所以如此,是人们出于实现自身利益和平衡彼此利益的考虑。因为法律是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分配利益,影响人们的动机和行为,进而调整社会关系的。权利意味着自由和利益,它诱使人们的利己动机转化为合法行为并产生有利于社会的后果;义务意味着利益负担及责任后果,它能促使人们不做法律禁止并且最终也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履行法律规定的积极义务。也就是说义务以其特有的约束机制和强制机制使人们从有利于自身利益出发来选择行为。

(三)要引导广大公民牢固树立遵纪守法的现代人格

公民是社会最基本的元素和细胞,一个国家的任何政党和组织都是由该国的公民组成、参与和主导的,所以要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法制在巩国人民民主政权,打击犯罪、保护人民、发展经济、繁荣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等方面的积极功能与作用,就有赖于广大公民法律信仰的树立和法律素质的提高,在一个公民法律信仰和守法人格普遍缺失的国家,是很难发挥其法制的应有功能与作用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要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要求全体公民不断强化守法意识,自觉坚持和努力维护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经营和依法办事。守法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只有人人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规范,各方利益才能得以协调,社会才能井然有序、文明进步。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行同虚设”,社会主义和谐法治最根本的是公民能够自觉守法,把法律的他律性变为以自律性为主。如果人民群众都能够理解并亲身感受到社会主义法律是他们自己意志的体现,是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人们都愿意自觉遵守,违法乱纪现象就会减少,社会秩序井然,就会形成社会主义和谐法治的状态。总之,和谐社会的法制要通过司法和守法来合力实现。

参考文献:

1、刘旺洪.法律意识论[M].法律出版社,2004.

2、马朱四倍.谨防封建法律意识成为法治社会的羁绊[N].中国青年报,2004(9).

3、贺先平.推进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J].理论导刊,2005(6).

4、马怀德.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方式[J].法学,2005(5).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

上一篇: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浅析 下一篇:对《公路收费方式》中若干问题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