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澳门,小有理想

时间:2022-08-28 08:14:20

由大炮台回廊出来,沿对面的路口向下直走即进入疯堂中斜街。将它与传说中的疯堂斜巷连接的是圣美基街和圣禄杞街两条短短的街道。这些街道全部围绕望德堂而设,一如远在欧洲的葡萄牙的城市格局。望德堂,又名圣拉匝禄堂,1576年,罗马教皇宣布将澳门升为天主教主教区后,它成为澳门第一座主教座堂,新任主教必须到该堂领取法杖,才有权行使职责。但现在,很少会有游客特意前来此处,和圣老楞佐教堂、圣奥古斯丁教堂比,它不够华丽,没什么看头,甚至有很多游客没注意到自己正从它前面走过,而这种疏忽大意是因为大家正在这些横竖交叉的街道上寻找一处处艺术小天地。

这几条相连可能还不到一公里长的街道,聚集着澳门最多的艺文空间。17Gallery和32Gallery坐落在圣美基街,相对而望;10号创意园和婆仔屋沿着疯堂斜巷的地势上下相连。每逢周六、日的下午三点至六点,圣禄杞街上还会开始一次新的街头艺术表演,名为“黄昏小叙”。这一切由望德堂创意产业促进会和本地的艺术家、设计师共同推动,和许多文创园区不同的是,这种由西方舶入的园区改造计划最终多数以澳门本地人的创作和表演来呈现。无论是画作、摄影还是街头的音乐演奏,他们很少请老外来扮高雅,而是本地人轮番上阵。

除此之外,在历史城区、老街巷的边边角角,还有很多相同的人在做相同的事。这些有着艺术梦的澳门人很高兴看到当地政府近年来对文创产业的大力支持,同时他们与其他澳门人也一样意识到本地艺术积淀的薄弱,再加上澳门极度地狭人稠,这些非营利或从事非营业活动的民间组织都如当初计划的那样向“小”中求发展。他们从事小规模的创意服务与销售,空间大的也不过才六七百平方米;鼓励澳门本土创意人士的才艺展示,不论它是一个机器玩偶、一本漫画故事书、一段已拆毁街巷的摄影记录,还是几个街区孩子的演奏。最令我惊讶的是,他们维持了一个看起来不具备特别功能与价值的危房,也就是现在的32Gallery。

和许多人臆想中的纸醉金迷、穷奢极欲的澳门不一样,这些空间绝大多数不以营利为目的,并带有一种理想主义情结,希望拉近澳门市民与艺术的距离,让艺术走进澳门人的生活,而且他们并不计较自己所发出的是微薄之言还是醍醐灌顶、振聋发聩的社会呼喊,他们不在意自己的步调。但这种澳门的理想主义已经开始在发声,其中比如牛房仓库更已为大陆不少文艺青年所关注,皆因这样一种理想主义打动了人们浮躁的心。

游衍画廊

私人画廊的艺术梦

澳门果栏街39号

葡萄牙艺术家Besugo视自己为一位随兴而至的旅人艺术家,有趣的是,他第一次走入游衍画廊时正是一名观光客,而一年后再次到来时则已恢复了艺术家的身份。今年5月的最后一天,Besugo的作品以“看不见的入口”为主题在游衍画廊展出,直至7月12日。Besugo用相互碰撞的鲜艳色彩和抽象林立的线条,像孩童般大胆地勾勒出他从世界各地搜集到的欧洲、澳门的古董地图,即使在那些没有接受过艺术审美训练的人看来也十分有趣。那些小城特有的建筑风格和街道风情,颇让人联想到当下所处的澳门。Besugo还用红丝线绕着钢架层层缠绕,制作出一个装置作品,据说它象征着里斯本到澳门的距离。这种饶有趣味、抽象却打动人心的风格和游衍画廊正相得益彰。

游衍画廊创建于2007年,是澳门第一家商业画廊。画廊之一果栏街39号位于澳门过去繁华老街之一──果栏街,街上现在还存留着不少古董和家具店铺,颇能感受到昔日的恬静。2011年,游衍画廊将自己的第一家地铺分店开设于此,正是有感于这里的怀旧气氛和艺术气息,以及邻近澳门世遗景点“大三巴”,本地新旧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优越地理位置。除此之外,游衍依旧保留着旧式一梯一户的工业厂房内的早期展厅,随着发展渐入轨道,今年中旬它又在连胜街连利大厦旁(镜湖医院与白鸽巢之间)增开一间新的地铺分店。

创立至今,游衍画廊一直致力于发掘潜力可期的艺术家,推广和展示澳门当代艺术以及部分海外当代艺术。在策展方面,它更看重作品的原创性和学术性,透过不同主题将当代艺术的多元风貌呈现给大众与藏家,以此来开拓澳门观众的艺术视野,激发年轻艺术家的创作能量。为确保能向国际观众展示最高水平的作品,画廊的选择极为严谨,由此得到越来越多专业艺术家的认可,并与李明迪、陈显耀等艺术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从早期的工作坊、展览到现在策划出法国雕塑家Le Nantec的“让美丽永恒绽放”雕塑展、“呼吸”三地摄影师作品展,并展售Pedro Besugo、Jacques Le Nantec、Him Lo、James Clancy等多位艺术家的作品,游衍已经如其所期待的那样,发展得相当有国际范儿,而它也从不掩饰自身在澳门众多画廊中独特的国际视野,他们看好澳门的发展,希望经由自身来实现东西方文化的对话。

因为是澳门第一家商业画廊,游衍格外期待为澳门文创事业尽一份力。早期,它以工作坊的形式推出了多种公益活动,主题甚至由画作、摄影、行为艺术一直延伸到亲子创意行为分享、日本印章和专业化妆,这种情况一方面也是受限于澳门薄弱的艺术积淀,正因如此,游衍期望通过创作分享和艺术教学,提供相互切磋的机会。他们也期待借由政府的支持,获得更多资金,邀请国际艺术家过来做交流,也让澳门艺术家走出去,看看世界其他地方的当代艺术作品。

32Gallery

无用之所

澳门望德堂区圣美基街32号地下

在澳门这片人口密集而又小得不能再小的土地上,保育楼宇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话题,澳门本地人认为望德堂教区的楼宇保育使得澳门老城区在申请世遗时有了足够的分量,反过来,2005年申遗的成功也促使人们回过头来更加重视这些老式生活场景。32Gallery是这其中一个非常有趣而又形象的注解。

虽然澳门的文艺场所除却官方的塔石博物馆、澳门艺术博物馆、澳门文艺中心几处稍具规模之外,其他多数场所在见惯了大广场、大博物馆、大艺术村的内地人看来都太过小打小闹,但一旦与32Gallery相比,它们都显得正规且有目的性多了。如果没有耐心了解32Gallery那一块地板砖、一片墙纸、一扇木窗诸如此类细若尘埃的故事,只是在路过时顺便瞅一瞅,一定搞不清楚这里到底是干嘛的。

不过,这正是32Gallery令人心动的地方,它如此小,如此平凡,既不是达官贵人住过的豪宅,也没有承担过何种职能,无论是从外观、实用性还是功能角度来评估,都看不出这里有什么价值。若在内地,这片楼宇沦为危房继而被拆毁的命运已是确定无疑,除了屋主之外很难想象出会有任何人为它叹上一口气。但在澳门,因这个平民房屋所承载的澳门人过往的童年记忆,所展现出的上辈人、上上辈人的生活痕迹,它被别具慧眼地保存了下来。

现今开放的32Gallery,由一楼至三楼,分为听、说、想三阶段。一楼为展览空间,二楼为生活场所展示,三楼则为摄影用黑房,物品摆设极少,空旷得恰似某户澳门人家。但在这简单的生活空间得以重塑前,设计师袁伟业所面对的情境还要恶劣得多。2010年,底层住客因环境变迁搬出,2011年9月因受强烈台风侵袭,屋顶瓦片全被破坏,漏水情况严重,地板下塌,二楼住客亦无奈迁出。换言之,此时32Gallery的前身便是一堆破砖烂瓦,还到处堆满杂物。但曾在该区度过童年的袁伟业无意仿古、造古,他坚持旧料旧用,保留其原来种种硬件设施,至于确实无法恢复的则在澳门搜寻相似旧物填充进来。

房间内的一切意在无限度还原旧时面貌。楼内的内置楼梯保留了两种不同的年代痕迹。由地下通往二楼的木楼梯,扶手和支柱均为木工,而二楼至三楼的木梯,疑因安全问题而后期再度改造的胶扶手和铁支柱,并不刻意追求与前者统一。木窗与隐形露台分上下两部分,伴有一对折叠式木门,亦没有受现代人对安全感的过度追求,在外面另置铁栅,换取的是静好岁月里的明,追溯童年时把脚伸出露台闲看街景的乐趣。三楼的木地板还因全部采用旧有的长度不够的材料,而出现深而长的缝隙。

这种对“旧”的坚持颠覆了在楼宇保育时为许多人追求的“旧而舒适”的原则,它放弃为了迎合现代人的感官享受而刻意营造的外旧内新,也让它在众多旧瓶新酒中表现得如此格格不入,甚至会让人错误地产生一种过时感、不入流感。不过,这不是32Gallery做得不够好,而是我们还不太适应这样的理想主义。

婆仔屋

远道而来的

葡国天地百货

澳门望德堂区疯堂斜巷8号

坐落在疯堂斜巷尽头的婆仔屋,功用几经变化,在“婆仔屋艺术空间”这个民间艺术组织在2003年因配合房屋维修而迁出后,由艺竹苑,一个以葡萄牙设计师为主的团队入驻,但活动已较以往大为减少,平日里只为一间以百货为名的葡萄牙商店和一间Albergue 1601葡萄牙餐厅所占。可与此对比的过往历史却满得不能再满,婆仔屋的小小院落和两栋百年前的葡式建筑,曾在日本侵华期间作为收容上海葡侨难民和穷人的地方,之后又充当了一家养老院,完全不似现在这般小清新格调。

婆仔屋的春天是在2001年澳门艺术节期间到来的,当时本地艺术团体“拍板视觉艺术团”首次发掘这个建筑物,将其作为节目“看得见的城市”中的主要场地,与另一本地艺术团体“石头公社”在此筹组了多项艺术展览及演出,令人对老屋的美丽颇为感慨。此后,2002年3月由“婆仔屋艺术空间”接手,一度作为澳门惟一的民办艺术空间而存在。如今虽然“婆仔屋艺术空间”已在远处的牛房仓库扎稳脚根,但婆仔屋的名气早此便已在澳门当地传开,它所置身的疯堂斜街经由澳门市政府和望德堂创意产业促进会的改造,成为澳门最具文艺气息、也最宜散步的地段,即使只是闲逛,也足以令远道的客人惊艳。

位于院内右手边的葡国天地百货很容易被粗心的游客错过,走到门前才能看到墙壁上钉着的名牌,面积只有一个小卖铺那么大。Ivo Ferreira和Magarida Vila Nova是这里的负责人,虽然小,店内却满溢着精致得甚至有些让人望而却步的气息。实际上,两位负责人兼店员,并不像许多精品店的店主那样小气,只要你对待那些瓷器小心谨慎,他们不会出面阻碍你去动手触碰,甚至大方地欢迎客人在这里拍照。百货创店的概念是源于历久不衰的产品,主要售卖葡萄牙特色的礼品、手工艺品及日常用品等,每一件皆由葡萄牙带回,极具怀旧特色,且弥漫着浓郁的手工气息。店主人用纸条为商品标示出品牌的不同年岁,最早的刺绣品品牌源自1749年,手工皂、葡萄酒、蜂蜜都可以追溯到19世纪,透过它们传统的包装,仿佛可以看到一个个葡萄牙家族品牌的故事。在澳门不时出现、体现着葡萄牙文化的花砖在这里也有出售,它们被制作成小巧的四方块,上面绘有仿青花瓷色的手绘图案或是传统葡式图腾,每一个都独一无二,是当之无愧的最富有澳门特色的伴手礼。而散在篮子内的瓷作沙丁鱼虽然看起来摆放得很随意,却是店铺的镇店之宝,葡国天地百货便是以它来作标识,透露出葡萄牙与众不同的海洋文化特色。

Ivo Ferreira和Magarida Vila Nova坚信自己的小小百货会受到更多游客的喜爱,他们已经在香港游客中得到了很好的评价,他们也希望未来能在澳门不同地区再开设同类分店。

牛房仓库

非主流艺术守望人

澳门美副将大马路与提督大马路交界处

2003年,“婆仔屋艺术空间”这个民间艺术团体因婆仔屋维修而迁往现在的所在地,因为迁入的地点正是以前民政总署用来养牛的地方,于是改名叫“牛房仓库”。这个稚趣的名字也让团员们打起了新的主意,他们利用牛的卡通形象来点缀新的院落,现在很多人到此一游都一定要留下张和牛的纪念照。

从婆仔屋时代到现在,牛房仓库成立了12年,也是目前为止几乎惟一一家走非主流艺术方向的艺术团体,和婆仔屋、疯堂10号、全艺社相比,这里的前卫性、实验性很能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加上团队成员一直在推动本地及海外艺术家的交流,令这里的气氛更加活跃,知名度不断提高。相对于原来婆仔屋的地段,牛房仓库现在所处的位置在澳门的北区,是一个近关闸口岸、新移民较多的居住区。牛房的策展人施援程直言,其位置不如望德堂区那样有利,但反过来,却可以在一个人口居住密集的地区有一个当代艺术空间,把艺术推广给澳门市民认识,亦因为地区上的独特,来参观牛房的人都是有心来到而不只是到此一游者。

牛房仓库每年都会固定举办社区艺术、儿童艺术展、录像活动,发起行为艺术及驻场艺术家计划,以及剧场、形体、讲座、艺术工作坊及音乐演出。李锐奋、李绮琪、施援程、李少庄、唐重、吴方洲、吴子婴等都是牛房的策展人,这个不小的阵容确保牛房仓库的日程表总得排得满满的,这里每个月常有多个不同主题的展览同时进行。

作为澳门较早成立的艺术团体,牛房仓库见证并参与了本地艺术的发展。澳门本地艺术近些年的兴起不能不说是政府在两千年经济低迷下的一种新的探索,亦为本地人带来更多认知艺术文化的机会。但牛房仓库的成员也发现,因为经济的好转,年青人工作机会随之增加,艺术创作反比十年前却是减少了,另外大家也都不会花很多时间去创作。

此外,幸与不幸的是,澳门艺术一直缺少商业市场,因此本土的艺术创作并没有受到商业因素的什么影响。令本土艺术人士遗憾的地方也正在于此,由于缺乏传媒的推广及市场,澳门人口总量的有限,社会对艺术文化的认知不足和缺乏认同感,致使如今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外资公司也只会推广及购买外国名作,而政府在文化艺术上的资金扶持限于展览的资金运用上,故买卖收藏市场仍然很小,当代艺术的生存就更加不易。

但无论牛房还是十号创意园抑或澳门其他民间艺术团体,看上去都没有对这些大的议题做过多奢想,而是专注在享受此刻,积极地随性而为。就像牛房近期举办的一个儿童展:“本来就係咁(本来就是这样)”,他们反思“本来我们就懂画画,本来我们就会倒立,成长后变了不懂本来的事”,去寻找那个或许非主流但真实的自我,因为活着就要开心,就要做有感觉的事。

10号创意园

本地艺术圈子

澳门望德堂区疯堂斜巷10号

若想深入澳门本地人的生活圈子,一探这里的创意氛围,10号创意园可能是最为稳妥的选择。紧邻婆仔屋的10号创意园,曾作为澳门廉政公署和环境委员会的办公大楼,650平方米的三层空间在澳门已是大得奢侈,园内的两处展厅和十处展示室,以作品每月一次的更新频率,成为澳门本地文化艺术和创意产业者的理想平台。

澳门在艺术方面的起步之势在行走于众多民间艺术空间时便可感受得到,有时难免会不巧赶上某个青黄不接的时段,没东西看。但这种情况很少发生在10号创意园,因为这儿很像是一个澳门本土艺术家和本土文艺活动的大本营,从2008年9月启动以来,聚集了数十位创意工作者。他们绝大多数都生活在当地,或是从海外折返回来的澳门人,分布在各个年龄段,也因此积攒了不同时段于澳门的个人记忆。

7月底刚刚结束的“半生缘·一世情”是年中10号艺术园的一场大戏,展示了澳门著名画家凤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描绘的多幅老澳门风景画,正如此前陈培的漫画澳门老街作品一样,勾起了很多澳门人的回忆。这些画作上有填海造田之前的海滨风光,也有早已面目全非或被拆毁的旧街围巷,其中对传统和旧时生活的缅怀,与外海新立的高楼大厦判若两个世界,让人惊讶于东方文化在澳门的深入骨髓。

在展示东西方文化在民间艺术的交融上,10号创意园行走得格外自如。对于这个团队来说,就像是在见证一种历史的发生,或许,它只是结合上展览、讲座、课程、活动各种形式,通过借用场地、活动合作、文创产品合作及寄售等多种手段,毫无保留地将水墨画、漫画书、摄影作品、纪录片、艺术设计种种诸多面相展示出来,但带给观者的既有视觉上的冲击,也有思想上对两种文化融合的震撼。它的节目表可能这样排,动漫同人会,粤剧表演,抽象画工作坊,最后接一个四重奏音乐会,混搭得令人眼花缭乱。

在创意园的三层空间,还可点播观看十分钟视频,那是10号创意园于2011年发起的一项活动。在招募活动开始前,创意园邀请了著名编剧及监制刘天赐和著名导演陈丽英前来为大家做讲座,并由香港方面提供技术及支持,旨在发掘与培育澳门影视专业人才,鼓励创作。最终他们从47个故事中挑选出6个进行拍摄,《缅》、《天主教在澳门》、《情迷十八号》、《黄金右脚》、《恋爱巷》、《NIASSA》,展示澳门的传统、、新城旧貌以及诸如本土人才去留这类只有澳门人才关注的问题。这是10号创意园的另一种尝试。

更多澳门艺文之旅

上述以公益性、非营利的民间艺术空间为主。除此以外,对艺文感兴趣的朋友还可以到以下几处参观一下。其中285号生活艺廊和MOD Design Store出售的创意设计类产品有不少来自国外,或为澳门本地设计师原创,别处难得一见。而官方设立的塔石艺文馆和澳门艺术博物馆,可以更宏观地展现澳门主流艺术的一些动向。

285号生活艺廊

地址:澳门河边新街285号

开放时间:12:00-20:00

285号生活艺廊位于澳门世遗建筑妈阁庙旁的一栋绿色旧建筑内,店内搜罗了各式国外家居生活精品和创意礼品,更汇集了世界顶级设计师家居设计系列作品,希望透过设计师的家居设计向顾客表达“设计融于生活”的理念。有趣的是,285号生活艺廊同样有意愿拉近澳门市民与艺术间的距离,这里承接一些本地艺术家作品的展览,偶而也会展出一些外国艺术家的作品,比如到9月30号截止的1989年移居澳门的澳大利亚艺术家Denis Murrell的画展。

MOD Design Store

地址:澳门大三巴耶稣会纪念广场澳门旅游文化活动中心地库一层

开放时间:星期一,10:00-20:00;星期日上午

MOD Design Store位于澳门著名地标大三巴牌坊脚下、旅游文化活动中心地库一层的澳门创意馆内,是一家展示及销售澳门原创产品的商店。在接近300平方米的宽敞空间内,展示本土设计师的理念和产品,把设计潮流融入生活。店内出售以环保概念设计的Macau Banner Bag,利用旧广告海报制作,既防水又环保再造。时装设计师Venessa手工缝制的时装在此也很受欢迎。

塔石艺文馆

地址:澳门荷兰园大马路95号

开放时间:10:00-19:00

塔石艺文馆坐落在荷兰园塔石区,与澳门中央图书馆、澳门历史档案馆等连成一片,是一处成规模且具代表性的公共场馆。塔石艺文馆自身建筑富有特色,是澳门典型的贵族家庭住宅,室内有两座古井,中央部分为一大通天,有自然光照射屋内,形成独特的展示空间。其前身为东方基金会的当代艺术中心,展馆展示面积为400平方米,内部展示板可根据展览的需要进行调整,做多方面和不同艺术形式的展示。场地内还设有三台电脑和连接互联网的上网区,可供艺术爱好者查询艺文资讯。

澳门艺术博物馆

地址:澳门新口岸冼星海大马路澳门文化中心

开放时间:上午10时至下午7时 (下午6时30分停止入场) ,逢星期一休馆,星期日免费开放

是澳门惟一以艺术及文物为主题的博物馆,也是澳门最大的视觉艺术展出空间。博物馆内有各类展览馆共七个。四楼为中国书画馆及中国陶瓷馆,主要陈列馆藏中国古书画与广东石湾陶瓷。三楼及二楼各有一个专题展览馆,展出由其他地区或艺术家借出之艺术品。历史绘画馆位于三楼,展品是以外销画为主的西方绘画及描绘澳门风情的欧洲版画。一楼及零层分别设有大堂展区与零层展区,主要展出馆藏艺术作品及外地作者、澳门新一代的艺术家创作。零层还置有工作坊,经常举办各类艺术课程。

上一篇:神经节苷脂治疗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56例疗效... 下一篇:千年泉州,古建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