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戏曲进课堂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时间:2022-08-28 06:44:45

试论戏曲进课堂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摘要: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戏曲进课堂不仅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戏曲走进课堂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振兴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表演才能的重要途径;实施戏曲音乐教学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戏曲音乐 中小学课堂 素质教育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音乐艺术便是精神领域不可缺少的一部份,它与阳光、空气和水一样都是人生的必需品。音乐教育的范畴不但广泛,而且表现形式和类别也多种多样,但长期以来,很多地方(尤其是偏远地区)的中小学音乐课却几乎等同于唱歌课,不得不说是个很大的遗憾。尤其令人难以理解的是,我国传承了几百年的艺术瑰宝“戏曲”的分量始终少得可怜。

以小学音乐课本为例,在八十至九十年代的课本中,基本以学唱我国的歌曲为主,每册书中的外国歌曲基本在六分之一到七分之一之间,只在第一到第三册教材中有2~5首的唱游律动练习,几乎没有欣赏的歌曲和乐曲,内容单一乏味,很难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素质。

最新人教版的小学音乐课本就有了很大的改进。首先,聆听(欣赏)的歌曲乐曲数量几乎与表演(学唱)的歌曲数量持平,甚至超过表演的歌曲数量;其次,外国的作品从原来的六分之一到七分之一之间,增加到作品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由于新版教材中歌曲乐曲的数量达到旧教材的一倍半,所以这个四分之一比例的数量是相当可观的,可以说音乐的体裁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再看戏曲音乐所占的比例,老版本的12册音乐教材里共有曲目160首,只在第二册、第八册和第十册中共出现四首戏曲作品,占总曲目比例1.88%;最新版的12册音乐教材里共有曲目421首,只在第一册、第三册、第九册和第十册中共出现七首戏曲作品,占总曲目比例1.66%。虽说新版本中戏曲的数量增加了,但由于教材作品总量的提高,使得新版本教材的戏曲所占的比例反而是降低了。这种现状着实令人担忧。

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特别是影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普及,传统戏曲日渐失去统领城乡文化娱乐的主流地位,并呈现出急剧消失和边缘化的状态。快餐文化在广大中小学生中迅速流行,而他们的戏曲文化意识越来越淡薄。戏曲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渊源;构筑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开展“传统戏曲”进课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而且是取得个人文化自信的需要,是国家民族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振兴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文学、音乐、美术、表演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为特征的综合艺术;它集我国各地方民间音乐、历史文化之大成;是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所以,提倡中小学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纵观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出现了歌唱性教学的单一局面,课堂上常见的是中外名曲,我国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诸如戏曲、曲艺等所占比例很低。有些学生对西方音乐卓有兴趣,说起贝多芬,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等国外音乐家如数家珍,而对中国音乐杰作知之不多,尤其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更少。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徽班进京,什么是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不掌握;对中国自己的戏剧创作大师像关汉卿、汤显祖、王实甫、田汉、夏衍等不清楚;对古往今来著名的戏曲剧作《西厢记》《窦娥冤》《桃花扇》《白蛇传》以及现代戏《红灯记》《白毛女》《沙家浜》缺乏了解。这种现状与当前我国的素质教育极不吻合,要打破这一僵局,必须作出极大的努力。

实践证明,艺术形式、艺术追求和思想意识、精神风貌密切相关。不同的形式与追求其结果不尽相同。时下,从中小学音乐教育找到与戏曲艺术结合的切入点异常重要。通过戏曲艺术教学,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也有传唱不衰的经典唱段,还有流传极广的故事传说。这些都必将激起小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追求,唤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因此,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倡行戏曲进入中小学课堂是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表演才能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在中小学校开设戏曲音乐教育,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表演才能具有重要的作用。戏曲是一种集故事情节、人物角色、唱腔音乐和表演以及舞台声、光、电、服、化、道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戏曲进课堂,通过老师的教学引导可使学生受到戏曲艺术熏陶,提高其艺术鉴赏力。那些脍炙人口的著名剧目和唱段,诸如“花木兰”、“报花名”、“小放牛”、“小姑贤”、“小女婿”,以及“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穿林海跨雪原”等,把学生带入了特定的戏剧情境,通过演员让人耳目一新的表演,学生初步了解戏曲的相关知识和内容。此后,教师再讲解戏曲的形成、发展和历史沿革,经过传统剧目、戏剧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介绍,将学生逐渐引入戏曲艺术之中。例如欣赏京剧著名表演艺术家梅兰芳、马连良、尚长荣、叶少兰等流派艺术代表性的演唱与表演,进而发展到对戏曲表演形式、主题内容、艺术风格等剖析与鉴赏。并把学唱、学做结合起来,除课堂教学外还可以通过看录相、听录音、看演出、参观演出前的后台准备工作等方式,让学生直接接触戏曲表演艺术实际。通过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听,化被动为主动,很快进入学唱阶段和学习表演阶段。只有进入这样阶段,学生的鉴赏力才能得到提高。这一阶段要努力开发学生内在的表演才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喜好,选择一些易学、易唱、易做的剧目进行学唱与学做,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之中。像京剧《沙家浜》“智斗”一场、评剧《花为媒》“报花名”一折等都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入戏曲人物创造,一改传统单一的教学为全方位音乐实践教学。

三、戏曲音乐教学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因此,在戏曲艺术教学中有一点不可忽视,即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这主要体现在现代戏曲中,特别是像杨子荣、郭建光、李铁梅等典型的艺术形象,通过学生们的传唱,振奋他们的精神斗志。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其他课程科目所不能替代的。

当然,传统戏也同样具有德育功能。如歌颂民族英雄、爱国将士的剧目有:《岳母刺字》《苏武牧羊》《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红灯照》《秋瑾》等;伸张正义、惩恶扬善、舍己为人的剧目有:《赵氏孤儿》《除三害》《铡美案》《赤桑镇》等;取材于历史名著和民间故事的剧目有:《打渔杀家》《将相和》《霸王别姬》《打龙袍》《二进宫》等都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英雄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对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在中小学校中普及和推广戏曲音乐教育既是继承与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

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民间音乐代表着活的艺术,最适合作儿童的音乐教材。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的其中一条就是:“先学习本国、本民族的音乐,然后再学习外国音乐。”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多民族的戏曲文化异彩纷呈、历史悠久,不同地区的戏曲表演形式独具特色。在众多的艺术种类中,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代表的戏曲艺术更是绚丽多姿,且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地方戏曲剧种有三百余种,古往今来的名剧、名人、名曲、名段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戏曲舞台上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感人的角色形象、高尚的人物品质,无不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和振奋着民族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欣赏水平,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修养和道德品质。所以,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小学音乐课堂引进戏曲教学尤为必要和重要。

上一篇:伶州鸠与周代的七律 下一篇:勃拉姆斯的性格特点及其音乐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