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时间:2022-08-28 06:42:52

浅论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摘要:由于培养目标、教材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应体现自己的教学特色,按照审美原则,辩证处理课堂教学结构的张与弛,教学节奏的疏与密,课堂氛围的动与静,教学语言的庄与谐。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其关键在合乎新的教育理念,切合职教实际,其活力在于与时俱进,价值在于个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原则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119-03

中职语文教学应有自己的特色,这不仅取决于其人才培养目标的特异性,更受制于教育对象、教学材料的特殊性。在普通中学运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艺术不适用于职业中学。这就需要职教工作者在沿用常规教学方法、手段,体现一般教学艺术的同时,要从职教实际出发,创新教学方法,发展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艺术。

笔者从事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已15年,听过许多语文课,总的感觉是,课堂气氛不活,教学方法死板,要么脱离教学实际,师生一起“做秀”,缺乏体现职教特色的课堂教学艺术性。同时,较为普遍的感受是:中职语文难教,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学双边互动疲软,纵然有高职考试具有拉动教学之能事,语文的教与学仍处于无奈境地。教材在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也日益先进,但教与学的这种现状并未见多少改观。因此,笔者认为,进行全方位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建树,应不失为改变现状,创新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对策。

中职课堂教学应体现怎样的艺术性,结合笔者教学经验,就以下五个方面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课式结构——张弛有度

课式结构指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包括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及其组合方式。职业教育强调综合职业素质培养,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将可以更广泛、更灵活地采用相关教学内容,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并进行创新性组合,使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更活、更富立体感。“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课式结构的“张”是指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的开放式延展,教学方法手段的大手笔运用;而“弛”指的是单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充分使用,使课堂结构严谨,铺叙到位。“张”要求教师充分地调动一切可调动的积极因素,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教学内容通过广征博引,通过引申甚至通过跳跃链接更多的东西,使教学获得最佳效果。在进行鲁迅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的教学时,我曾经链接到他的《友邦惊诧论》等杂文,以进一步理解当时统治者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作者对国人的基本评价,同时,笔者结合中国近代一百多年的屈辱史所造成的国民民族自信心丧失的情形,还联系到当今国际风云以及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形势,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更深刻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提高认识能力。整个课堂教学形式放得比较开,起落幅度大,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好。

所谓“张”,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这样大起大落地组织教学。相反,有时候需要细嚼慢咽式的教学方式,充分地解读教学内容,体味课文的奥妙,如,对一些精美的古诗文的欣赏和充分的解读,就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节奏——疏密有致

现在许多语文的公开课、观摩课讲究高密度大容量,一堂课下来,各类信息塞满课堂,教学手法天花乱坠,特别是有多媒体教学手段之后,上下古今、天南地北大容量链接,使人目不暇接,其实这是“满堂灌”的变异,“填鸭式”的翻新,并不符合学生认知实际,不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节奏要做到疏密有致,即要求在追求课堂信息量和密度的时候,应遵循密要有度、疏要有术的原则。所谓密要有度,要求教学节奏及相应教学内容的大容量做到有限度,这个限度就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接受能力。中国画的构图强调“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是有道理的。“疏”就要小容量、慢节奏,留出更多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思考、联想及想象。特别在一些优美的诗文欣赏教学中,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舒婷的《致橡树》,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课文,教师只需从意境、创作方法、特色上稍作点拨,可留出更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进行个性化的欣赏和“再创作”。“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命题,说明了文艺欣赏的“再创作”特征,而中职文学欣赏教学,自不必为了应付考试将作品捣鼓得支离破碎再“塞”给学生,也大可不必追求标准答案。

课堂教学节奏的“密”,则要求快节奏,大信息量,结构紧凑,教学双边交流频繁,学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这对强化训练巩固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讲授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可采用这种大信息量、双边交流频繁的课堂教学节奏。为让学生充分领会苏轼这首词开“豪放词风”这一点,可用《三国演义》主题曲(它本身是词,词牌为临江仙)渲染气氛,为词的豪放风格做辅证,然后,链接屈原遭放逐,陶渊明、李白官场失意时的表现来说明苏轼的人生理想,再通过与的词《沁园春·雪》的比较欣赏,说明苏词的豪放毕竟受时代的阶级的局限,与无产阶级领袖的豪迈气概有本质上的不同。最后,通过练习又与作者同时期的《缺月挂疏桐》一词进行比较,整堂课围绕“词风”问题展开。

疏密有致的要求,正如作画,一切应以美学原则为依据,使课堂教学节奏和谐,内容与形式相协调。

(三)课堂气氛——动静有变

艺术讲究动与静的结合,课堂气氛的“动”指活跃的课堂气氛,“静”指相对和平、严肃的课堂气氛。

活跃的课堂气氛是优化课堂教学追求最佳教学效果的需要,但课堂气氛只是一种教学的表象,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教学的优劣。因而,不求实效地一味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也未必可取。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应放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上……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大脑这部机器开动起来。”看一堂课上得是否成功,是否优秀,应重在观照是否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训练和培养,而不仅仅在于课堂气氛是否活跃。

我们固然需要富有实效的活跃气氛,但是否每堂课都追求群情兴奋、活跃异常?回答是大可不必。文艺创作讲究“内容决定形式”,这个真理同样适用于语文教学。是否需要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决定因素有二:一是教学内容。像《纪念刘和珍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文,要在悲哀愤怒中、在冷峻的思考中把握教学内容,《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这样的文章则要在恬静舒缓的氛围中体味文章的意境。而不必刻意追求轻松活跃、热热闹闹甚至是俏皮调侃的课堂气氛。从这个层面说,课堂气氛的最高境界是与教学内容、课文意境或思想性相呼应。二是学情实际。中职学生实际情况不同于普通中学。他们的智力知识水平、情感、兴趣、意志等心理品质与普通中学学生存在明显差异。课堂教学气氛太活跃、太轻松则可能无助于全体学生的高效率学习,气氛太死板则会进一步削弱他们的学习兴趣。因而,课堂气氛的营造必须视教学内容和学情实际而定,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有变。

(四)教学语言——庄谐有节

教学语言富有许多审美特征,但从风格角度看,可分“庄”和“谐”。“庄”指庄重准确、逻辑性强,多用科技语体、书面语体。“谐”指诙谐、有趣、幽默,多用文艺语体、口语体。个性严肃、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大气的语文教师喜欢“庄”;而奉行轻松、幽默、亲切风格的语文教师则诙谐不断,亲切有加。笔者认为,教学语言的庄与谐,其根本的决定因素不在教师本人的喜好和教学风格,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庄的语言适宜于形象感悟,有利于启迪思想,激励兴趣,培养情感。因此,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教学内容,教师应采用不同风格的教学语言。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班和班之间的男女生比例、学生程度等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文科类专业女生比例要高达80%,甚至达100%,有的工科类专业则反之;有的专业学生学习程度较好,像计算机、文秘一类,有的专业学生文化课基础很差,像烹饪、汽车驾驶等。针对不同学生群体,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风格则应该审慎选择,做到庄而能谐,谐而有节。

(五)双边配合——情意互动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相互配合达到在情感和意识上的互动的过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过去那种单向传授式已大有改观,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均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但由于中职学生生源客观上的差距性,使得职业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很难脱离单向传授式,不少课堂,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或授而不受、启而不发的境地。而语文课在职业学校教学中,其受欢迎程度远远低于专业课,甚至处于“副课”的地位。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师生双边的情感交流、教学互动尤为重要。应在双向互动中调动教学的积极状态,变情感、信息的单向传输变为师生双向交流,使课堂成为师生交流、学生交流、课本交流的平台。

职业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是个有待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新课题。在实践中,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特色在于体现职教实际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培养目标上: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已不再是单纯的就业教育,它要求培养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力(能)、德(道德)、知(知识)、能(能力)”各方面综合素质,以及综合职业能力。

教学内容上:中职语文教材内容与普通中学比,体现了很强的实践性,在不削弱人文性的同时,工具性特征比较明显。

学生情况:中职学生入学时的学习程度、素质普遍低于普通中学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必须始终切合学生实际,切忌曲高和寡式的独角戏,也要避免一味迎合式的低俗气味。

(二)关键在符合新的教育理念

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出现,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教改带来了全新的气息。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只有在吸收、消化新理念的前提下,才有生命力,才有价值。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新的课程标准虽然在普通教育中实施,但新的理念同样是职教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策略改变的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要求,同样应该化为职教语文教学的自觉行为。

(三)价值在教学艺术的个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的风格化,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走向成熟,臻于完美的标志。”。教学艺术的个性化、风格化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积极追求。

轻松活泼是美,严谨整饬也是美;朴素自然是美,绚丽俊俏也是美。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一旦呈现个性特征,其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的价值和意义将是极为可贵的。但是,课堂教学毕竟不同于文学创作,作家们在长期的创作中可以形成自己鲜明的、稳定的风格,而教师的课堂教学风格似乎更多地受教学材料、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不能只囿于某一种教学风度、格调、模式。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特征,教师的课堂教学如果长期采用一两种教学策略、风格,会造成学生心理厌倦和排斥情绪,达不到刺激其学习兴奋点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根据需要灵活多变地将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与多样的教学策略、教学艺术辩证统一起来,做到个性鲜明、策略多变。

参考文献:

[1]钱威.语文教学艺术导论[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0.

[2]吕渭源.教学模式·教学个性·教学艺术[J].中国教育学刊,2000(1).

[3]赵国忠.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4]郭启明.教师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潘利萍(1977—),浙江德清人,乾元化技术学校教师,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等职业教育。

上一篇:分层教学在中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的实践 下一篇:基于任务驱动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