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例急性后循环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

时间:2022-08-28 05:07:05

54例急性后循环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

【关键词】急性;后循环梗死;临床特征;分析

后循环又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系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各级分支组成,主要为脑干、小脑、枕叶、颞叶后部和丘脑等部位提供血液供应[1]。急性后循环梗死约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10%-20%,具有临床表现复杂、隐匿性强、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等特点[2-3]。本研究旨在分析我院54例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54例,其中男38例,女16例,年龄(χ±s)为67.92±12.30岁。急性脑梗死病例入选标准:根据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和MRI证实,并排除脑出血。

1.2分组根据MRI显示的病灶部位进行分组,共分为四组。A组为近段组,病灶位于延髓、小脑后下动脉分布区;B组为中段组,病灶位于桥脑、小脑前下动脉分布区;C组为远段组,病灶位于小脑上动脉或大脑后动脉分布区;D组为混合组,即上述任何2组或3组同时受累。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临床症状和体征54例患者临床症状及发生率如下:偏侧肢体无力43例,发生率为80.4%;口齿含糊26例,发生率为48.1%;头昏18例,发生率为33.3%;偏侧麻木17例,发生率为31.5%;恶心呕吐9例,发生率为16.6%;眩晕8例,发生率为14.8%;饮水呛咳7例,发生率为13.0%;头痛4例,发生率为7.4%;神志不清4例,发生率为7.4%;吞咽困难3例,发生率为5.6%;视力障碍3例,发生率为5.6%;记忆障碍2例,发生率为3.7%;视物成双2例,发生率为3.7%;耳鸣1例,发生率为1.9%;抽搐1例,发生率为1.9%。

患者临床体征及发生率如下:单侧或双侧运动障碍44例,发生率为81.5%;中枢性面舌瘫34例,发生率为63.0%;构音障碍26例,发生率为48.1%;单侧或双侧感觉障碍17例,发生率为31.5%;共济失调16例,发生率为29.6%;眼震8例,发生率为14.8%;交叉性瘫痪4例,发生率为7.4%;意识障碍3例,发生率为5.6%;眼球活动障碍3例,发生率为5.6%;偏盲3例,发生率为5.6%;动眼神经麻痹2例,发生率为3.7%;交叉性感觉障碍2例,发生率为3.7%;失语1例,发生率为1.9%。

2.2不同组别(部位)临床表现54例患者中,A、B、C、D组分别为3例、10例、22例和15例。各组年龄和性别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数最少,仅占总体的5.6%。C组患者数最多,占总体的40.7%。

各组临床症状情况:A组发生率位居前四位的分别为偏侧肢体无力、眩晕、恶心呕吐、偏侧麻木。B组发生率位居前四位的分别为偏侧肢体无力、口齿含糊、偏侧麻木、头晕(头昏)。C组发生率位居前四位的分别为偏侧肢体无力、口齿含糊、偏侧麻木、头晕(头昏)。

各组临床体征情况:A组发生率位居前四位的分别为偏侧运动障碍、中枢性面舌瘫、眼震、共济失调。B组发生率位居前四位的分别为偏侧运动障碍、中枢性面舌瘫、偏侧感觉障碍、眼震。C组发生率位居前四位的分别为偏侧运动障碍、中枢性面舌瘫、偏侧感觉障碍、眼震。

3讨论

急性后循环梗死是指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血管供应的脑组织发生的梗死,病死率约为3.93-4.1%[4]。由于早期CT技术对幕下梗死病灶诊断不敏感,导致临床对于后梗死的认识不如对前梗死认识清楚。随着影像学检测技术的发展,CT血管成像(CTR)、MR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均能较好地检查出颅内外血管病变,使得学者对于后循环梗死的脑血管变化、病因和发病机制有了更深的认识[5-6]。目前急性后循环梗死也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已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7-10]。

本研究结果表明,急性后循环梗死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偏侧肢体无力、口齿含糊、偏侧麻木、头晕(头昏)、眩晕、恶心呕吐等。临床体征主要为偏侧运动障碍、中枢性面舌瘫、眼震、共济失调、偏侧感觉障碍等。

参考文献

[1]施国文,熊昕丽,林岩.后循环梗死的临床表现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5):393-396.

[2]Savitz SI,Caplan LR.VertebrobasiIar disease[J].N Engl J Med,2005,352:2618-2626.

[3]樊新颖,贾伟,李敏,等.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TOAST分型特征[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13(2):154-156.

[4]Caplan LR,Wityk RJ,Glass TA,et al.New England Medical Posterior Circulation registry[J].Ann Neurol,2004,56(3):389-398.

[5]直玉秋,曹桂华,于海华.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与MRI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4(4):369-371.

[6]刘洪涛,李若桦,李爱东,等.老年人后循环梗死的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13(3):245-248.

[7]朱秀英,李雪亮,牛丽丹.大剂量尿激酶治疗急性后循环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8):656-657.

[8]樊新颖,李敏,马敏敏,等.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血管病变特点和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1,10(11):1122-1125.

[9]庾建英,刘继新,朱沂,等.扩散加权成像的表观扩散系数对急性后循环梗死的应用价值[J].西部医学,2011,23(4):635-637.

[10]夏树箭.前循环、后循环急性脑梗死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比较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1,11(2):121-123.

上一篇:宫颈利多卡因浸润麻醉无痛人工流产术10例报告 下一篇:急性胰腺炎52例内科治疗临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