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四步法”,妙解古诗文

时间:2022-08-28 04:23:49

巧用“四步法”,妙解古诗文

摘 要:巧用“四步法”,能帮助考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并根据题目有的放矢的组织答案,有效地解决学生面对诗歌鉴赏题时无从下笔或答非所问的窘况。

关键词:诗歌鉴赏 四步法

由于古诗词所涉题材的丰富性和命题者设题角度的多变性,许多考生面对高考中的诗歌鉴赏题常常如坠云雾:或无从下笔,或答非所问。诗歌鉴赏题历来是考生比较头痛的问题。

其实,岁岁年年“题”不同,年年岁岁“纲”相似。无论是大纲所要求的“鉴赏”还是“评价”都是在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对其内容、主题和技法的辨识深化阐发。为此,笔者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善用注解释疑难、巧借标题明要素、勾画关键词句明中心、研读题干定表达”的“四步法”帮助学生进行有序阅读思考,规范准确表达,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为进一步推广其作用,下面对“四步法”进行详细地介绍说明。

一、 善用注解释疑难。

考场上的注释,是出题人对诗词中一些难懂词句或写作背景进行的必要解释、补充。

我们知道,对任何诗词的理解都必须依托于对文字的理解和对写作背景的了解,有时还需要知人论世。时空的差异,致使一些古代常用词在现代不再常见,考生借助于诗文后注释的提示,才能避免理解偏差;另外,诗歌总是反映作者在特定的情境下的特定的心情。考场中不允许查资料。只有借助注解,考生才能把这些关键内容落到实处,才能身临其境的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对诗歌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鉴赏。

勿庸置疑,试题中的注释是考生顺利通过文字关,了解写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从而正确理解鉴赏诗歌的利器。

二、巧借标题明要素。

纵观历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可以发现古诗词鉴赏在题材的选择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倾向于唐代以后的诗词,二是叙事写景类诗歌占绝大多数。

唐以后的诗词大多“即事名篇”——依据诗歌所写的内容命名。所以借助诗歌的标题,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与它主旨内容密切相关的重要信息,从而大致把握其主旨方向。

叙事写景类诗歌则类似于今天的记叙文或散文,所以,运用记叙文标题知识来帮助解读诗歌的标题也是非常有效的。

古诗鉴赏在选材上的这两个特点告诉我们:透过标题,考生可以了解诗歌所涉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或中心的某些要素,而这些要素就是正确理解诗歌的线索。如《新晴野望》(2007·全国卷),标题提示我们诗歌写的时间:刚刚放晴。地点:野外。事件:远望。由此可见,其所抒写的主旨应该是远望的所见所感。而《示长安君》(2007·安徽)标题展示的事件“示”字和人物“长安君”,暗示我们:这是写给长安君表明自己理想心志的作品。再如《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2005年高考湖南卷)中“看山”点出思想感情的触发点,而“亲故”则告诉我们这首诗写的是思乡思亲之情,此外“寄京华”还寄寓了遭受贬谪的郁愤之情。

此外,对于那些倾向于议论文特征的诗歌,一般可从标题是提示范围的论题型或表明观点的论点型来帮助解读。如杜甫的《八阵图》,告诉我们作者要对与其密切相关的诸葛亮发表议论……

值得注意的是,对词的标题的理解。词的标题有词牌名和题目名之分,两者之间用一个间隔号隔开。诗词鉴赏时就着眼于对后者的理解。

词牌名类似于今天流行音乐中的曲谱,着眼于词的韵、调、字数等形式方面,对理解词的主旨帮助不大,可放过不理。间隔号后的词语是词本身的具体文题,与诗歌标题类似,可以借用理解古诗标题阅读的方法来帮助解题。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 “青玉案”可以放过不理,而间隔号后的“元夕”,告诉我们词的内容与“元夕”看灯有关。

三、勾画关键词句明中心

古诗词篇幅短小。要在有限的篇幅中表达作者的观点见解,透露诗人的情感态度不容易,古诗词主要通过“炼字”来解决这个难题。因此,抓住了古诗词中的关键词句就等于牵住了驯服古诗词的牛鼻子。考生在阅读古诗词时要注重对动词、形容词、以及一些固定意象、表明情感立场的关键词句的勾画,然后对其进行重点理解。

勾画动形寻诗意。名词是对事物的客观陈述,而动词和形容词则往往描写特定情境下的行为或状态特征,动词或形容词更容易融入人物的主观色彩。所以诗眼往往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如高适的《除夕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中只要我们勾画出“独”“不眠”“凄然”“思”等形容词或动词就不难理解作者孤寂的思乡之情。

固定意象探幽情。由于中国文化的传承性,有的名词已经固化为一种意象来传达某些特定的思想情感,如“明月”表达思念之情,“秋风”表达悲思……此外,还有典故,他们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遇到这些情况也要格外留心。

阅读中抓住了关键词句,再对它们综合理解,就抓住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文章的主旨也就不难把握了。

四、 研读题干定表达。

从某种意义上说,题干也是提示。诗歌鉴赏近几年都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这意味着考生实际答题中要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用文字的形式将其表述出来。而这理解和表达皆由题干所生发出来。

认真研读题干可以帮助考生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并确定答题角度,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得分率。

一般来说,通过前面的善用注解、巧借标题、勾画关键词句这三个步骤,我们已经能够理解多数古诗词,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并非所有的古诗词都能轻易破译。遇到这类情况时,出题人不可能为难考生,他们往往考虑在题干中对考生有所提示。这样,细心的考生就能充分运用“题干就是提示”这一方法,达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效果。这种情形在阐释观点型的题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对王昌龄《闺怨》的赏析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诗中如何描写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幽怨的情怀?”设题者通过题干的含蓄地告诉我们:诗歌写出了的心理变化过程,告诉我们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是“幽怨”之情。我们只要根据诗歌的顺序按图索骥找出来就可以了。此外,诗歌还暗示我们答题时前一个问题要从“全诗”的角度,后者要从引起这种感情的原因方面回答。

总之,“四步法”,通过“善用注解释疑难、巧借标题明要素、勾画关键词句明中心、研读题干定表达”等四个步骤,全面而系统地涵盖并解决了诗词鉴赏所涉的疏通文字,了解背景,知人论世,明确诗文所涉要素,把握中心,答依所问等方方面面的问题。熟练掌握这四步,就能全面准确地理解诗歌和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回答试卷所设置的问题,有效提高答题的准确性与得分率。

上一篇:简谈创造性使用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实践 下一篇:对分层教学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