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创造性使用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实践

时间:2022-09-10 04:32:01

简谈创造性使用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实践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做得更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如果教师视教材为“圣经”,囿于教材 ,教给学生的也是僵化的教材,培养的也是僵化的思维,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语文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传授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要打破“教教材”的传统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媒体,实现“用教材教材”,全面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重视可持续发展能力。语文教材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为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提供了极大地空间。那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呢?

一、立足于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内涵

小学教材所选文本都是典范之作,可以说篇篇锦绣,字字珠玑,每篇课文从选材、立意到布局谋篇、遣词造句,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都充满了创造的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善于挖掘创新的因素,凭借教材,开发学生的潜质。如《林海》的教学。教师:作者说,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绘出这么多绿颜色来呢!现在我的眼前就有许多未来的画家,老师就请你们这些未来的画家们描绘一下大兴安岭的绿吧。学生在老师充满信任的话语,饱含期待的眼神中纷纷举起了小手。生:大兴安岭的绿有嫩绿、墨绿、青绿。生:还有苹果绿、草绿、鲜绿。生:还有些绿颜色从山脚至岭顶由浅入深,有的又由深到浅,简直太丰富了。师:对,这是多么有层次的绿,多么动人的绿,多么令人心醉的绿呀。生:像绿色的云朵,降临到祖国大地。生:像绿色的海洋,所以老舍爷爷给课题叫“林海”。师:看到这么多的绿,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呢?生:看到这么多的绿颜色,我们的心情仿佛都变成了绿色的了。师:好,就让我们怀着这绿色心情与老舍爷爷一道,走近这茫茫的原始森林吧。在这里,学生思维独特,个性得到张扬,想象的潜能得到极大地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提倡和激励学生寻求不同的答案,激发学生求异思维和批判性学习精神,指导学生深入扎实开展阅读实践,让学生自主探讨寻找答案,引导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二、凭借教学,进行拓展性再创造使用

新课程理念强调书本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材料。教师应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自主性,而不是被动接受别人已经编定的课本。如教学《桂林山水》,文中有一段这样精彩的描写: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有许多美丽的风景,她虽然没有桂林山水那样驰名中外,但是我们却感到有着无限的魅力,让我们用心体验一下生我们养我们的美丽家乡,仿照课文中的句式或词语,写出对家乡热爱、赞美之情。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用自己的心来感受家乡的美丽,学生在感受教材的同时,也受到了高尚情操的陶冶。拓展性再创造语文教材,进行课内外的延伸。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言教学的真谛就在于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使生活成为语文的内容。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丰富教材,灵活使用教材,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可引导学生探讨:圆明园要不要重修?说出自己的理由。有点地方现在已经修建了“圆明新园”,你觉得这一举措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请正反方展开辩论赛。学生有了对课文的理解,无疑这一辩题一石激成千层浪,正反两方唇枪舌战士,势均力敌,好不过瘾,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的能力。而最终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老师并没有给出一个结论,而是请他们回家去采访自己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让他们去听听社会的意见,让学习不断向校外漫延。这样不仅使得课堂丰富多彩而博大,而且更有利于学生愿学、会学、学好。最后大家意见仍然不一致,但是学生经历了再创造的过程,能够多角度去思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三、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创造性使用教材,提升学生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来到学校,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把教材条分缕析,生怕学生不理解,学生的语文无须思考,无须智慧,只须记住教师传授的知识,记好笔记,背诵下教师要求背诵的知识就可以了。这样的教教材,学生掌握的是静态的文字,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份知识的行囊,而用教材教学生学得的是不断建构和生成的智慧。教师教给学生的必须是充满灵性和活力的富有挑战性的教材,让教材激活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经验和智慧。如教学《白杨》一文,可如下设计:1.课题入手,切入文本,研读课题《白杨》,思考文本,课文写了谁?是什么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整体感知课文。2.提炼主线,引导学生善于从各种线索之中分析出文本的主线,让学生抓住“沉思”一词,看一看文中写了几次沉思,(三次)。三次沉思各想了些什么?各由什么情境引起的?3.研读悟意。对三次沉思要深入领悟,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深刻内涵,三次深思;一思,眼中的白扬,高大挺秀;二思,胸中的白扬,表白心意;三思,未来的白扬,孩子扎根边疆。4.拓展升华。孩子已跟随父亲走向了边疆,你想对当年去边疆的小朋友说些什么?表达自己的心意,那些去边疆已成大的当年小朋友会说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让你感动的事呢?再如教学《落花生》一文时,组织学生比较一下花生、桃子的生长习性和特点,联系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物人相联,思考问题:1.对花生的看法我们与父亲各有什么样的议论?2.生活中有没有象落花生这样的人?你怎么看这样的人?3.父亲的话对我们今天或明天的生活有什么启迪?几个简单的问题,把文本内容与学生实际紧密连接起来,活化的文本,让文本的生命力与学生的生命相生相伴,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上一篇: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技巧 下一篇:巧用“四步法”,妙解古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