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庭清扫装置的创新研究

时间:2022-08-28 01:15:46

关于家庭清扫装置的创新研究

【摘 要】传统的清扫工具具有功能单一、清扫地面过于湿润和过程繁琐效率低下等缺点。本文介绍了一种创新设计的多功能人性化家庭扫拖整理机器,该机器本着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将扫地,拖地和风干三大功能整合在一起,一次动作三重效果,弥补了创意和市场上的空白。

【关键词】家庭清扫装置;创新

目前我们传统的家庭清扫方式一般都是初步先进行垃圾的清理,垃圾清理结束后,一般会再对地板进行拖地工作。传统的清扫工具具有功能单一、清扫地面过于湿润和过程繁琐效率低下等缺点。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我们在打扫完地面并完成拖地工作后,需要稍等片刻,在地面水分干燥之后才可正常进出房间,否则会导致地板因为拖地水分的原因而产生脚印。影响房价地板的美观和干净。

本创新设计是一种多功能人性化家庭扫拖整理机器,在日常生活,家庭清扫中可发挥重要作用。该机器本着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设身处地的为人们着想,在当下大力倡导高效率,低能耗,清洁绿色能源的社会大环境下,我们设计的这款机器恰好弥补了创意和市场上的空白,让家庭的清理工作不再辛苦乏味……我们的团队巧妙地将扫地,拖地和风干三大功能整合在一起,一次动作三重效果。我们的作品从总体结构出发,着眼于每一个细微之处,设计新颖、功能齐全,在家庭清扫中将发挥传统清扫工具无法比拟的强大功能。

当今是一个追求高效率和低能耗的社会,以上图片中展示的传统的清扫工具使用效率过低,浪费时间和劳动力,人们都苦恼于繁重的家庭清理和打扫工作……于是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达到良好的清扫效果并让工作过程不再枯燥乏味便成为了我们设计该产品的最初动机。

1、总体结构设计

在机器总体的设计上我们根据人体工学尺寸选用了最适宜人体工作的前推式工作方式,在前推的过程中,机器依次完成,扫地,拖地,风干地面三项功能。机器的外观尺寸设计合理,满足日常家庭清扫过程中出现的墙边,死角等不易清扫的使用。足够的工作宽度,将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并不会降低工作质量,且不会显的硕大笨重。

2、扫地装置的设计

要实现良好的扫地效果,首先将分散的垃圾集中是其关键,圆盘式的垃圾集中装置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其次就是通过横向转动的吸扫毛刷和紧贴地面的收集坡口将垃圾一一扫入集灰盒中。

3、集灰盒的设计

从坡口扫入的垃圾通过集灰盒上的缺口进入集灰盒,由于集灰盒的地面要低于坡口的高度,所以垃圾可以很好的被收集在盒中。我们将集灰盒设计成可拆卸抽拉式,方便在使用后倾倒垃圾。

4、拖地装置的设计

利用机器底部驱动轮的高度在底盘和地面之间的空隙巧妙地加上一块易拉的可拆卸拖布。在拖布上我们也精心设计,我们利用机器内部的空间加装一个水箱,在水箱和前半块拖布之间的缝隙中排布出水管,这样就可以将拖布的前半部分侵湿用于拖地,后半部分的干拖布用于擦地。在出水管上加装水量控制器,控制其出水量。

5、风干装置设计

为使拖过的地面快速风干,在干拖布擦地的基础上,我们在机器尾部加装了四个8200r/min的高速风扇,通过高速气流吹干地面。

在机器的中后部安装可快速拆卸且可调节长度的手把,在方便放置的同时也适应了不同身高使用者的需求。

本创新设计的主要特点就是高集成度,在设计时力求功能实用,结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1)该机器具有很高的集成度,巧妙地机构原理创新聚三大功能于一身。

(2)高效率,低能耗,将太阳能电池板安装在机器表面,平时机器闲置,放置于阳台等地方时,利用自然光对电池充电。

(3)巧妙地运用锥齿轮传动机构,并把锥齿轮作为前驱动轮,节省材料,节约空间。

(4)简单巧妙地水量控制器,轻松调节出水量。

结 论

本产品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完全代替传统的扫地工具,使人们在家庭等场所的清扫过程中轻松省力,扫地,拖地,风干三大功能的高集成度,解决了以往清扫过程中出现的“二次污染”问题,机器经过后的地面将干净无水印,不会因为踩踏而让刚刚清扫过的地面出现脚印等赃物。内藏式可抽拉的集灰盒设计更是解决了以往扫地后垃圾飞溅和不易收集的难题,更方便倾倒。机器上的太阳能电池板更具有强大的市场推广应用价值,在强调新能源,绿色能源的今天,这更

是具有无与伦比的潜在市场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伟社.机械原理教程(第2版)[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2]濮良贵,纪名刚,陈国定,等.机械设计(第八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张新占.材料力学(第2版)[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4]大连理工大学工程画教研室.机械制图(第五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6]钟守炎.机械设计(第二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7]李凯岭.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试论国际税收仲裁:理论依据“现实进展及展望 下一篇:消费的产物:一种关于设计新概念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