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开放共享平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时间:2022-08-28 11:32:27

构建开放共享平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摘 要:本文介绍了我校近年来在构建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上取得的成功经验。通过构建公共基础、学科大类、专业实践、校企共建实践创新四级平台体系,采取实践平台建设项目合理立项、科学管理、效益评估三段管理,加强平台建设与创新教育、科研训练、工程实践的融合,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基础技能、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与保障。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平台;共享;科研训练;创新人才

“十一五”期间,学校以“211工程”、“985工程”建设为契机,本着“拓宽基础,重视创新,提高素质,强化能力”的原则,以“基本技能-现代技术、综合应用-创新能力”为认知链条,将教学、科研、社会资源进行优化整合,重点投资,集中建设。完成了公共基础实验平台的搭建,使有限资源发挥了较大的规模效益。

在此基础上,“十二五”期间我们提出“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坚持软环境和硬件建设并重两条主线,实现合理立项、科学管理、效益评估三段管理,构建公共基础、学科大类、专业实践、校企共建实践创新四级平台”的建设思路,以平台建设促资源共享、促知识交叉融合、促学科资源和科研资源对本科教学的支持、促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进一步建立了完整的实践创新平台和管理制度,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基础条件和重要保障。

一、构建四级平台,促进开放共享

为了进一步整合优质资源,为学生创新和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实践环境,学校在保障基本实验教学条件的基础上,对实验室的创新功能、开放程度、建设效益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结合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对大批创新人才的需求,加强与研究院、大型国企、海外大型企业的合作。加强学科融合、资源共享,通过构建公共基础实践教学平台、学科大类实践教学平台、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和校企共建实践创新平台四级平台,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支撑。

1.公共基础实践教学平台。着重于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1]。作为研究型综合大学,我校充分利用自身学科门类齐全、实力雄厚的优势,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进一步整合优化公共基础实验资源。依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依托我校现有的机械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工业训练中心、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物理教学实验中心、化学教学实验中心、数学教学实验中心、机能学实验中心、形态学实验中心、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心等公共基础实验中心,搭建一批大学生创新训练基地,为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提供了条件保障,为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学科竞赛等创新科技活动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本科生早期参与科研提供了条件。受益面覆盖全校3万余名本科生。2011年,基于公共基础实践教学平台,我校共改善37门实验实践课的教学条件,按计划开出实验项目117个,支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自由探索计划等项目104项,承担校级以上学科竞赛30场次,参与人数3090人次,极大促进了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2.学科大类实践教学平台。按照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我校对相同学科或相近学科课程覆盖面大、不同专业但学科相近的学生开展通用性的实验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对相近学科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建立以大类区分的实验教学平台,形成与学科大类培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建设了一批集实验教学和创新训练于一体的学科大类实践教学平台。

文科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将各文科院系的学科特色有机结合,用系统的思维构建实验教学内容,建立模块化和层次化的实验课程体系。模块之一的行为科学实验中心通过开设有关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揭示和演绎人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填补了学校无文科大类实践教学平台的空白,为实现文科教学形式多样化、提高教学效果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

信息与控制综合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跨越电子与非电子类学科界线,将电子技术运用于各种实践类学科中,向电子类学生展现信息与控制类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与实践,向其他专业学生展现各学科特色课程的仿真模拟实验。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思路,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使之在交叉学科的实践学习中全面系统地掌握各学科的学科特色及跨学科应用。

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依托我校湘雅二医院,将部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做实做强,进一步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依托湘雅医院,建设以加强理工文医复合型知识培养为特色的高级医学人才培养实践中心;依托湘雅三医院,建设以基础医学、生命科学和临床融通为主要特色的转化式实验教学实践中心,为培养拔尖创新的医学杰出人才提供实践条件。

3.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在保障专业基本实验教学的前提下,结合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对大批创新型领军人才的需求,打造一批充分体现学科专业特色的实践平台,努力做到将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实力转化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动力”[2]。学校重点建设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等14个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让学生接触最新的科研资讯,使学生学会探索研究新知识,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通过参与科研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校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实验中心以矿物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冶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湖南省重点学科——钢铁冶金和生物工程、湖南省铁精矿直接还原工程中心等多学科平台为依托,每年面向全校矿物加工、钢铁冶金、无机非金属材料、生物工程4个专业、1500余名学生开出实验课程33门,计划内和自拟等各类实验项目总数116项,实验总学时达12万人?学时,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性突出、学生人数多、受益面大”的特点。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则以学院各研究所、科研室(课题组)为依托单元,结合国家和部省级科研项目或通过专题立项,让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

4.校企共建实践创新平台。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产学研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条成功经验。我校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加强与研究院、大型国企、海外大型企业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将创新教育融入实践教学当中,构建以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共建实践创新平台的建设,培养满足行业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3]。

我校在数十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和工程训练中心,通过校企合作,使学校教学紧跟社会需求,为学生开阔视野、启迪创新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同时,在社会力量的支持下,学校设立了一系列奖学金和奖教金,每年奖金额度达2000~5000元/人,共计20万元/年。通过社会各类奖学金的设立,加强了社会与学校的联系,提高了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也为学生接触社会提供了一个畅通的渠道。

二、实行三段管理,保障建设质量

1.合理规划,立项建设。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积极组织并推动了校、院两级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的制订,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理清实验室建设发展思路,规划“十二五”期间的建设重点和分步建设内容。我校坚持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主线,以项目投入为形式,以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为内容,以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创新为重点[4],合理规划,制订分层次、分步骤的各级实验平台建设方案。

学校对各学院本科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实行项目管理,各学院每学年的实验室建设项目必须以校、院实验室规划为指导,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具体建设内容和经费预算,由学校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进一步论证审核。

2.科学管理,过程监控。伴随着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对传统的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开展了一系列改革。我校成立了实验室建设工作专家委员会,主管全校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工作的校领导担任主任,精心遴选了具备不同专业背景和科研方向的实验室管理工作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教授(博导)作为小组成员,负责各级平台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核、期中检查和效益评估。专家组以项目建设规划和效益考核为依据,通过实地考评、听取意见、经费核查、敦促整改等措施,切实加大过程监控力度,保证项目建设实效;并对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室规划、实验教学管理、新开实验课程、人才引进与考评晋升等方面的工作进行指导。

3.定期考核,效益评估。为了开放共享平台的可持续发展,促进项目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保障建设项目顺利、有效开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我校以校、院两级规划和《中南大学教学实验室建设立项管理办法》为依据,在建设期结束之际,组织专家组对我校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进行实地考核验收和效益评估。专家组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考察、经费核实等环节,按照建设项目立项申请时提出的建设目标、预期效益进行评估,有效保障平台建设实效。同时,严格奖惩制度,对评估效果不好的建设项目,从严控制或停止其下一年度的经费投入;对建设效益好的项目,在课题申报和职称评审等方面给予倾斜。

通过实验室建设项目的严格、科学管理,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充足的实践教学保障条件,满足了学生求知识、求创新的愿望,发现和培养了个性化、创造性的人才,实现了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三、注重三个融合,实现知识能力素养全面发展

1.平台建设与创新教育相融合。各级实验平台在建设过程中既要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内实验教学中掌握扎实的基本实验技能、消化理解理论课中的教学内容,同时还应该注重分层次开放创新实验环境,为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实验平台。

为了培养学生从事科技创新的能力与兴趣,我校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设计了分层次开放实验室环境的方案,推出了以实践内容为主的系列课程。允许学生在课外利用该环境完成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同时设有专项资金支持学生的选题,鼓励学生自行结成课题组,以培养其协作与团队精神。建立健全以创新为本的实验教学质量控制体系,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标准引导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开放式的创新实验,课内与课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还掌握了很多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启发了创新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调动了创新积极性。创新实践平台的开放为学生创新实验研究课题和学科竞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11年,我校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际级奖项27人次、部级奖项568人次、省级奖691人次。

2.平台建设与科研训练相融合。实践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要为学生早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平台建设注重实践教学内容与科学研究密切联系,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有机结合,形成良性互动,促进科研资源、学科资源为本科教学服务。制订了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科研实验室向学生开放,使学生在直接参与科研实践的过程中与导师共同探索创新;设立学生创新基金,提供科学研究工作机会,使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就能够进入课题组进行研究学习。

比如我校的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实验中心结合科研特点,把创新人才培养与科技成果结合起来,将其融入实验教学体系中,贯穿平台建设,促进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我校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中心以科研课题形式促进研究性学习,中心设立了国家、学校和机能中心三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课题研究基金,通过基金支持,鼓励更多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这些科研成果的加入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前沿,提升了实验教学的水平,提高了本科教学质量。

3.平台建设与工程实践相融合。实验教学的内容必须与工程实践、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这是实验中心建设过程中应予以充分考虑的问题之一。

我校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实验中心按照“突出工程训练,体现培养特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第二课堂,通过学科点建立的矿物加工、直接还原和矿物材料等中试基地,让学生直接参加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前期研究工作和工程实践训练。另外,该中心以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为教学目标,在校内建设了5个工程试验基地,为学生的工程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从小型试验、连续试验到扩大试验,学生熟悉了科研项目完成的全过程并提前参与了工程实际训练。通过这些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在企业的竞争力。这种工程实践的开展与推广,深受师生、企事业单位的青睐,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顾秉林,王大中,汪劲松等. 创新性实践教育——基于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2):1-5.

[2] 李文星,陈薇. 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构建与机制创新[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3):97-100.

[3] 韩响玲,刘义伦,王俊杰等. 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培养与管理模式探索——基于中南大学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试验班实践的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97-98.

[4] 陈步云. 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创新能力人才[J]. 实验室研究与创新,2007,26(10):113-115.

上一篇: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学习环的研究 下一篇:国际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