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引导初中生学好语文

时间:2022-08-28 11:07:36

如何正确引导初中生学好语文

语文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农村初中学来说,不少老师都在苦苦探索着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人认为,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的关健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合作与探究的前提,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产生实质性变化的基础。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内化自主学习动机

激发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前提。自主学习摒弃了传统的“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做法,这有利于燃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但要使学生投入到自主学习中,感兴趣是必需的。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佳原则,常源于对所学习的内容本身发生强烈的兴趣。”他很重视学生形成内部学习动机,或把外部动机转化成内部动机。良好的学习兴趣能调整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及积极性。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对学习的注意力最集中,最易于接受新知识且获得的新知识牢固,思维也活跃、敏捷。

情绪心理学家利泊认为:“宽松和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动。”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一种与学习知识相联系的气氛中去,使之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首先,要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激励、指导与帮助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其次,要创设为理解各类学习主题所需要的,而学生现在欠缺的接近真实经验的情境。如古代情境、直观情境、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等。再次,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联系的情景,如问题情境,情感情境,过程情境等。这些都旨在抛砖引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探索,激发学习兴趣。

二、注重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性学习并非一种简单的学习方式,更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学习兴趣的浓厚,学习自主性的发挥,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同的教学内容,好的教师能把一堂课上的生动活泼,不好的教师将把课堂变成一潭死水,这就是教学方法问题。也是教育的科学性与教学的艺术性的问题。

1、明确任务,加强常规训练。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自主地进行学习。没有明确的学习任务,课堂就成一盘散沙,自主成了漫无边际的自由。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才能使学生进行有意学习,并且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及情趣状态,积极地参与学习。

新课标倡导“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假如把语文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

要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常规的语文训练是必备的。像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上有重点地记笔记、用普通话回答问题、阅读课文时随时查字典、词典、看书要圈点勾画、作文首先要构思,其次列提纲,最后写正文。这些极平常的训练,都不能忽视。语文没有点滴的积累是不可能学好的。

2、优化评价方式,适时进行激励,强化学习动机。新课程评价方式弱化过去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强调关注与促用。随着课堂中的自主学习形式增多,适时评价也变得频繁。但有些鼓励显得过犹不及,只要有疑问,便开始讨论,然后交流。学生只要站起来发言,老师一概予以肯定表扬,整个课堂一片叫好。这种泛滥成灾的表扬,背后却是学生思维的肤浅和低效。

我们需要的是理性和有实效的评价。评价主体应是互动的: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评价方式应是动态化的:口头的、书面的、物质性的;评价内容应是多元化的: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思想品德等等;评价的功能是多样的。只有这种以人为本,关注个体和谐发展的发展性评价,才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从而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关注学习结果,培养学生自主思维方式

语文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文化的构成。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传递过程,一种陶冶人性、建构灵魂,促进生命个体整体生成的过程。又怎是一个“渔技”了得?更不应该钓的只是“分数之鱼”,钓的而是生命的成长、人格形成、个性发展。要钓到这些,光靠“渔技”是不行,而是自主思维的形成,在“钓鱼”中陶冶情操、心智与灵魂,形成科学与人文的精神。如何实现自主思维的形成:

1、学生走出情境,实现知识迁移。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或新情境中去,知识才能活化和迁移。要使学生会迁移,教学中就必需有知识的衔接。教学中的衔接不单单是指教材知识间的,更是教学过程、思维过程之间的。语文教材之间本身就有着紧密的联系与衔接,新课标的分段目标也是以这种关联为纽带的。而且语文新课程标单独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重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重视语文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一般说来,有以下几方面的“衔接”:

首先,教材与生活的衔接。新课标特别注重“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正如著名教育家刘国正先生所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而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透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只有平时多注意到生活的丰富多彩,观察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积累生活的喜怒哀乐,把这种“大学问”带到课堂中来,自主学习才有依托,才有活跃之理。

其次,课堂主要问题的衔接。让学生们动起来,动得有序而又不着痕迹,须得把有限的问题设计得具有科学性、知识性、人文性,让学生动得了和动得好。所谓“动”得了,指的是学生能积极开动脑筋,举手发言,动手操作。“动”得好,是指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话愿说,有话能说,说得透彻,有独特的见解,有创新,而且能得心应手,熟练操作。这就要我们老师去把问题设计得巧妙而又实用,灵活多变了。

最后,课堂教学中突况的衔接。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强调活动,教学变成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与工业生产不同,你设计好了某个流程,可是,学生的思维“旁逸斜出”了,这时候你收获的应是一颗智慧的果实,而非一个工业化的废品。这就要求教师用智慧的方法加以应对。

2、自我评价与反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完成了某一知识的学习,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都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应热情鼓励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自我评价和信息反馈,从而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能够进行自我监控、自我判断,并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真正善于学习、自主学习。

上一篇:重视环境创设 促进幼儿发展 下一篇:让学生在激励中爱上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