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芦山地震灾区师生心理援助经验及后续建议

时间:2022-08-28 11:04:04

“4·20”芦山地震灾区师生心理援助经验及后续建议

摘要:没有一次灾难不是以人类的进步作为补偿。从汶川到芦山,四川教育系统,在此次考验面前,心理援助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帮助师生摆脱地震灾害造成的心理阴影,重塑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建议后续心理援助工作要重视对心理受创教师(校长)开展康复培训;学校要组织开展学生喜爱的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注重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关键词:芦山地震灾区;师生心理;援助经验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3)07-0076-03

2013年4月20日上午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四川省紧急启动应急预案,省教育厅迅速行动起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指导灾区教育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投入抗震救灾,保障师生生命安全。没有一次灾难不是以人类的进步作为补偿。从汶川到芦山,四川教育系统,在此次考验面前,心理援助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及时建立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应急机制

建立高效的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应急机制,是心理援助工作组织有力、及时有序、科学有效,援助工作实现全覆盖的重要保障。“4·20”芦山地震灾后,四川省教育厅借鉴“5·12”师生心理援助应急机制研究成果,及时建立了灾后教育系统师生心理援助应急机制。

(一)成立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协调领导小组和专家组

4月23日,四川省教育厅成立了“4·20”芦山地震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协调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并于当日奔赴灾区。协调领导小组由厅领导和相关处室人员组成,专家组由高校和教育科研系统的专家构成。他们均具有“5·12”汶川地震灾后心理援助的经验。

(二)开展灾区师生精神状态及学校心理援助需求调查

为掌握灾区师生心理援助需求,24—25日,省心理援助专家组分若干小队,分别到芦山、天全等重灾县,与教育局、教研室相关同志座谈,了解灾后学校总体情况,并在他们陪同下深入芦山中学、凤禾中心校、飞仙中心校、升隆中心校、芦山县初中、天全县三小等学校开展6次专题调研,访谈校长及教师30余人,对芦山中学初一到高二年级学生的身心状态进行了深入了解,对灾区师生精神状态及学校心理援助需求有了基本把握。

(三)建立联络人制度,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及时提供心理援助

在调研基础上,省心理援助专家组结合“5·12”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应急机制建立经验,与芦山县教育局协商讨论,于4月25日率先帮助芦山县教育局建立了中小学灾后心理援助协调机制,落实了联络人,畅通了信息沟通渠道。随着灾区中小学先后复学复课,通过信息渠道,学校心理援助的需求源源不断地反馈到专家组。面对大量的援助需求,专家组在就近直接提供心理援助的同时,更是充分发挥与灾区其他心理专业机构和组织联系紧密的优势,及时协调联系中科院心理所、华西医院等专业力量,参与到复学复课第一课——心理辅导课的工作中,以解学校燃眉之急。

(四)协助雅安市教育局制定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工作方案

省心理援助协调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积极指导市、县(区)、校三级建立心理援助工作机制。在与市教育局沟通过程中,专家组看到市教育局工作相当繁重,许多紧急事务需要处理,加之对心理援助专业工作不熟悉,主动提出协助草拟心理援助工作方案。为使方案切合实际,多次与市教育局同志沟通方案内容。“方案”从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整合资源,加强指导;畅通信息,搞好宣传等方面,明确受灾县在心理援助中的作用、具体工作任务和工作措施;同时,协助制定了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工作指导意见。“意见”从工作目标及原则、方式及内容、队伍三方面规范外来心理援助组织,为科学有序地开展灾后师生心理援助提供制度保障。4月28日,雅安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做好地震灾区师生心理援助工作的通知》。至此,协助建立起了市、县(区)心理援助协调机制和联络人制度,畅通了省、市、县(区)、校信息沟通渠道。灾区各县(区)形成了以心理援助协调负责人、联络人和骨干教师为龙头的行政——教研——学校——驻点心理援助组织相互协调配合的县级师生心理援助工作机制。

(五)培训灾区心理援助专业力量

为保证心理援助全覆盖,也为当地培养一支“永久牌”的心理健康教育骨干队伍,省心理援助协调组和专家组主动与雅安市教育局联系,协调骨干教师培训事宜。为高质量开展培训工作,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专家组多次与雅安市教科所同志商量培训主题和内容,设计出了符合实际的培训主题、课程内容,并与培训专家讨论了培训方式和方法。到5月6日完成了雅安8个县(区)的骨干教师和教研员培训,同时指导他们完成了本县(区)的心理援助规划方案的编制,为灾区心理援助的持续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普及灾后心理康复知识和方法

免费发送地震灾后心理援助适用书籍。紧急筹措适合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学生需求的《灾后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案例》、《帮孩子重建心灵家园——团体活动辅导手册》、《“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心理援助应急机制研究》等书籍,为复学复课期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规范的活动方案,为市、县(区)灾后心理援助机制建设提供参考。

二、专业组织和人员有序参与灾后心理援助

作为“5·12”和“4·20”地震灾后师生心理援助的亲历者,总体感觉这次心理援助组织和人员吸取了“5·12”灾后心理援助的经验教训,注意了介入方式和介入时机,做到了帮忙不添乱。

(一)抢险救援(人)阶段(3—4天内)

人们习惯称之为黄金72小时,救人是重点。这时,心理援助组织和人员主要在后方,协助医疗人员,对伤员进行帮助。进入现场的也主要以有组织的医疗救援人员身份进入,对丧亲家属施以援助。

(二)应急安置阶段

心理援助组织和人员大都以救援自愿者身份在应急避难场所或帐篷区等人员聚集区域,从事综合服务工作,如协助搭建帐篷、安抚老人和照看孩子等,发挥了社会支持,安定人心的作用。

(三)过渡安置阶段

学校陆续开始复学复课,心理援助需求量很大。处于待命状态的心理援助组织,主动通过灾区师生心理援助协调机制和联络人渠道获得需求信息,在统一协调下,对接受心理援助的学校积极开展专业服务。心理援助组织和人员按照《雅安市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工作指导意见》的要求,一个心理援助组织定点相关学校,工作时间在一周以上,克服了“5·12”灾后不同的心理援助组织对同一所学校,相同的学生进行重复的心理辅导的弊端,避免对学生造成多次心理伤害。同时,不少心理援助组织还与受援学校建立起了中长期工作目标关系,以保障心理援助的持续性与有效性。

三、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后续建议

为帮助灾区师生尽快摆脱地震灾害造成的心理阴影,重塑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借鉴“5·12”汶川心理援助经验,根据灾后不同阶段师生心理发展状况,特提出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后续建议:

(一)重视对心理受创教师(校长)开展康复培训

地震发生后,灾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守岗位,积极投身抢险救灾和过渡安置工作,为确保学校安全复课和尽快让孩子们走出心理阴影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经历了抢险救灾、复学复课繁重工作的灾区教师(校长)也已身心俱疲,对灾区广大教师(校长)进行科学有效的灾后心理援助显得非常必要。“5·12”汶川地震灾难及国内外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重大灾害性事件由于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会造成人的心理失衡,产生心理危机。尤其是有亲人、学生伤亡的情况下,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心理干预与疏导,必将会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重大的影响,影响身心健康,进而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通过康复培训计划的实施,促进灾区中小学教师掌握心理康复教育的知识和方法,提高他们自身心理康复能力及帮助学生康复的能力,是促进灾区学校心理康复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有效开展的重要措施。

(二)学校要组织开展学生喜爱的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芦山强烈地震对学生的心理冲击明显,与汶川地震等灾难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具有相似性。与学生交谈中,学生常常自述“当我想起或听别人说到地震的时候会感到难过”、“很难集中注意力”、“记忆力下降”、“对过去经常做的事明显失去兴趣”等,感觉“焦躁不安”、“容易发火”等,情绪波动非常明显。加之复学复课阶段,学生多在板房学习;家庭房屋受损,时有余震,学生多住在板房或帐篷里。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与灾前存在较大差异。对学校而言,首要任务是平复学生心理。学校要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运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创伤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如音乐、绘画、体育、游戏、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帮助学生积极地面对并转化灾后的各种负面情绪,学习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正确地认识、评价并悦纳自我,发现自己身上的正向心理资源,重建对自我和生活的自信心,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重建良好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坦然面对灾难,发现生命的积极意义,珍惜每一天的生活;更懂得关爱自己和他人,学习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获得正能量,进而摆脱地震带来的心理阴影,逐渐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三)注重建立灾后学校心理援助长效工作机制

日本、台湾地区震后有关心理援助的经验表明,部分人群在经历一段时间后会自我康复,但震后会有25%以上灾区人员会遗留严重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创伤如果得不到有效干预,将会严重影响他们未来的生活。汶川地震灾后相关心理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为帮助灾后师生加快自我康复,同时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率,学校要重视建立灾后心理援助长效机制,持续有效地开展心理援助工作。一是强化组织管理,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辅导体系。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灾区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多种途径开展灾后心理健康教育。要扎实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生活·生命与安全》中安排,高中阶段在校本课程或选修课程中安排。二是建立和完善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体系。建立灾后师生心理状况定期报告制度。学校要建立灾后师生心理状况定期报告制度,及时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师生心理健康状况,尤其要关注受伤师生、孤残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学生等重点人群心理健康状况,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要完善学校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灾区学校要建立从学生班级,到学校各职能部门,到学校与家长的三级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建立从学校到专业精神卫生机构心理危机干预通道,努力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有效干预、顺利转介,努力避免因严重心理疾病引发的伤害事件发生。三是完善协调机制,依托外来社会资源,通过跟岗学习等方式,培养本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力量。这次芦山地震灾区心理援助吸取“5·12”汶川地震灾后心理援助工作的经验,及时建立了灾区师生心理援助的管理体系。省、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成立了地震灾后学校师生心理援助协调小组,统筹协调灾区中小学师生心理援助工作。同时出台了《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工作指导意见》,规定对工作时间在一周以上予以定点安排。目前在芦山等重灾县基本实现了心理援助组织定点服务相关学校的制度,有效缓解了学校专业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力量薄弱的状况。但应当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来心理援助力量会逐步撤离灾区。因此,学校应主动选派乐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在协助心理专业人员开展师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同时,跟岗学习。同时安排专业人员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一方面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另一方面提升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为学校留下一支“永久牌”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夯实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基。

(作者单位: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成都 610225)

上一篇:优秀教师团队建设的上位思考与实践叩问 下一篇:利用思维导图解读小学数学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