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支付系统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8-28 10:46:57

浅议支付系统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摘要:支付系统与货币政策的联系源于支付系统的资金清算处理,当前,我国日益完善的支付清算系统,正成为人民银行贯彻执行货币政策,掌握全国宏观经济情况的重要基础设施。可以说,现代化支付系统在执行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以及评估货币政策效果方面,给予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本文将从支付系统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入手,浅析其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若干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支付系统;货币政策;效果

一、支付系统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制定货币政策的重要信息源

中国人民银行以支付系统为依托,通过支付清算系统对社会资金流量、流向、现金回笼投放等信息的及时捕捉,实现对实施中的货币政策效果的分析和判断,进而能准备把握市场经济脉搏,及时制定适应性的货币政策,减小政策时滞带来的负面效应。因此,支付系统在市场资金供求信息上实时、客观、准确的把握为央行的宏观调控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为央行有效制定货币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

(二)是有效贯彻货币政策的重要载体

中国人民银行以支付系统为载体,通过组织、管理各金融机构的清算资金来实现对资金供求状况的监测。特别是通过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缩小或扩大信用创造乘数,从而限制或促进派生存款的衍生进程,以达到紧缩或放松银根的效果,最终影响市场的货币供给量。可见,支付系统是实施货币政策的最直接的手段。

(三)是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关键环节

首先,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实现了公开市场操作业务资金的即时转账,大大提高了资金清算和公开市场操作效率,并直接影响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调节货币供应。例如:从2004年到2009年,随着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从4%降至2.07%,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着资金流动性受限现象,核算系统同城差额不能及时轧差,机构占用央行资金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固然是源于近年来央行货币政策的改变,从稳健到适度从紧,再到从紧的货币政策,不断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笼资金。但从中也说明了,正是安全、高效的支付清算系统,使金融机构取得流动性的能力大大提高,是其能够维持较低超额准备金率的重要原因。

其次,与手工联行时代相比,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实现了异地资金清算的零在途,按照流通中实际需要货币供应量等于名义货币供应量除以货币周转速度的公式,在名义货币供应量一定的情况下,由于支付清算系统的高效运行缩短了资金支付周期,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有放大基础货币和提高货币乘数的倾向。如在货币乘数的计算中,由于支付方式的转变,降低了通货比率,与此同时,支付系统的便利,降低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率,这两个因素均提高了货币乘数,将减少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供应量。由此可见,现代化支付系统的高效运转是加快资金周转,弱化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时滞效应,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重要保障。

二、支付系统存在的问题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一)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业务发展缓慢,制约了支付系统的运行效率

一是小额支付业务发展缓慢。与大额支付系统实时逐笔清算资金不同,小额支付系统是通过数据组包进行分场次清算,一旦错过当天最后清算时间便不能及时到账,这就无形中延长了资金的在途时间,加之社会公众又对小额支付系统的认知度不够,造成了小额支付系统使用率低和社会经济活动频繁之间的矛盾,制约了小额业务发展,支付系统的运行效率受限,不利于决策部门作出高效的数据分析,进而制定有效的政策。

二是支票影像交换系统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由于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定位于处理异地的跨行支票,需要先制作影像,再提交票据交换所发起支票影像交换业务,然后通过小额系统发起普通借记业务,正常情况下支票出票行收到电子清算信息和支票影像均审核后才付款,规定的付款时间最晚为T+2日,所需时间比银行汇票最少要晚一日,加之由于操作员对业务不熟悉、支付校验方式落后、出票人信用度不够、客户该系统不接受等因素作用下形成的高退票率,势必造成资金延时到账,这无疑降低了支付系统加速资金周转的效率,弱化了货币政策传导效果。

(二)业务操作程序与制度规定的不匹配造成支付系统捕捉信息失真

一是一般存款准备金余额录入时间的滞后放大了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按照《中央银行会计制度》的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在旬后五日内任一天都可缴存,但实际上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只能在旬后的第五日才能录入,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可能倒致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准备金账户在旬后第五日缴存时出现空头现象,延迟记账时间,影响支付系统清算效率;另一方面可能倒致支付系统捕捉信息失真,以地市级法人金融机构为例进行说明,假如城市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两家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同时在2010年7月13日提交一般存款缴存余额表,按《规定》之要求可以在当日记账,但实际操作只能在2010年7月15日进行,如果当日对其流动性进行监测容易造成流动性仍然充足的假象,因为机构提交准备金缴存表时出现了应缴而未缴现象,倘苦在这个时点上对辖内宏观数据进行分析,数据的缺失很可能造成对宏观形势分析的不准确,支付系统在准备金功能模块上的不足造成了对机构流动性信息的捕捉失真;

二是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对缴存款业务的自动核对和自动提示功能缺失,特别是对财政性缴存款项目,目前对财政性存款的缴存是在金融机构一级科目下开设二级科目进行管理,而一级科目纳入一般性缴存范围,在没有系统自动比对和提示功能下,很可能造成资金串户,大量的财政性资金以一般存款的形式游离于金融机构之间,致使支付系统也难以辨别这种资金混库现象,不能准确获取数据信息。

(三)支付系统各类风险的存在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效果

一是支付系统作为一个混合系统,各系统模块独立存在但缺少有效联结,例如,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独立处理异地支票影像信息,资金清算仍需小额支付系统完成,两个系统在运行时间上的差异将延缓资金到账时间,不利于多种支付业务和资金清算的顺畅进行,不利于对清算账户头寸的监控和管理。

二是目前支付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虽然现有的应急备份系统在保障系统业务连续性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系统恢复功能有限,不能满足主备系统随时切换和业务连续性处理的要求,存在支付风险隐患。

三、相关建议

(一)深化个人、企业及社会团体对小额支付业务和支票业务的认识,扩展支付系统信息源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对现代化支付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认知度,引导社会公众形成对小额支付业务和支票业务积极使用的意识,以便充分发挥支付系统综合资源优势,促使更多反映国民经济状况的有效数据能纳入到支付系统信息平台,扩大支付系统捕捉信息的范围。

二是加大培训力度,通过提升金融机构一线人员的业务能力努力提高对小额支付业务和支票业务的处理效率,避免由于业务不会、不妥造成的操作流程延时、延期、退回等现象,借以加强社会公众对现代化支付手段的认可,确保支付系统各功能模块处理流程有效率,无冗余。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支付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载体作用

一是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大胆进行行内系统改造,直接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促进现代化支付系统由有形载体向无形载体转换,减少中间转移环节,提高社会资金的周转效率。

二是整合现有支付系统资源,促进支付系统各功能模块在制度规定、业务操作、关联使用上的适应性和一致性,保障支付系统各功能模块对货币政策传导的高效性和一致性。

(三)完善核算系统功能并加强对风险应急的管理,强化支付系统在落实货币政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一是完善核算系统各模块功能并增设自动风险提示模块,通过升级改造实现操作流程与制度规定的统一,实现对机构流动性的日间自动监测,推动央行部门能充分的运用好法定存款准备金这一货币政策工具。

二是建立起以防范支付系统风险为核心,落实风险监控和评估制度,维护和更新支付系统硬件设置,强化支付系统应急演练为内容的风险应急管理体系,保障支付系统的实时性、持续性、有效性应用,使支付系统成为贯彻货币政策的强大技术支撑。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廊坊市中心支行)

上一篇:构建商业银行先进信贷文化的路径选择 下一篇:浅谈企业集团的资金集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