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 第84期

时间:2022-08-28 10:11:13

一、前言

随着人们对发展智能的日益重视,如何有效进行课堂提问成了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并非所有的提问都具有实用性,某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还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堂提问中出现的问题

(一)提问浮于表面而不重视引导

学生时常听到老师提问,受到老师指点,才能在不知不觉之中学会遇到书籍文篇知道如何下手,才能知道它的意思,而得其中的要领。一位老师在讲授《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二课时时,对于课题的导入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音乐之都是哪里吗?知道维也纳在哪里吗?维也纳是不是很美丽呢?”我们不难发现,问题浮于表面,中心虽然落在“维也纳”这个点上,但只是围绕这样的字眼重复出现,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只是重复“是”“美”“认识”这样的机械词语,对于整个教学,整个提问所要发挥的作用没有起到任何的作用。再如教学《麻雀》一课,一位老师提问:“老麻雀用自己的什么拯救自己的幼儿小麻雀?”学生只能答“身体”一词。提问覆盖了文中句子的绝大部分,只留下一条窄小的“胡同”,让学生去钻,提问没有“不确定性”,信息量为零,没有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二)所提的问题繁而不精

有的老师课上问题太多,学生穷于应付,看似师生交流频繁,实际上学生对这些问题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因为学生根本没有自己消化吸收的过程,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无法获得完整的知识。提问时又没有从主要问题出发,而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学过程中没有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学习时抓不到学习的点,不知道学习的重点和中心应在何处,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负担。有的老师上课时想到什么问题就问什么问题,忽视了问题之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三)提问的空洞和不实

教师所提的问题如果大而空,没有考虑和重视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设计一些容易的问题作为解决问题阶梯,学生就是铆足了劲跳也碰不到高高悬着的“葡萄”。不少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太空洞,难度较大,学生不好回答,缺乏思维导向。所以,我们目前所采用的“问答式”的课堂教学,逐字逐句解释课文内容的课堂形式,并不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毕竟不是由教师讲会的,而是学生在教师的频频启发下开动脑筋后想会的。有位老师在上《苹果里的五角星》时,讲授新字词时,突然提问:“‘鲜为人知’是什么意思?”没有人举手,再问,结果有两人举手,于是这位老师叹气说:“这节课我只教会了两个学生!”可见发问空洞会导致学生无法积极地去思考问题。

三、课堂提问的原则

(一)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是指教师在提问中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内在的意图,不是为了提问而提问。提问的针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从教材的角度

教师不应该偏离教学目的,节外生枝地提一些又偏又怪的问题,把教材内容搞得支离破碎,而应该紧紧围绕教材训练重点,突破难点,问在关键之处。在阅读教学中,从教材的角度出发,往往要抓住教材的难点、结构突出点、文章点睛点和作者动情点。教材的重点,往往既是文章重点,又是训练重点,教师根据重点提出问题,不仅能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而且能让教学过程紧扣教学目的。一位老师在上《东方之珠》一课时,在导入新课之前播放了歌曲《东方之珠》,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刚才同学们听到了哪首歌?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东方之珠’指哪里吗?”这里提问的目标是对之前的认知进行巩固,从而对新知识进行运用,促进知识的迁移。李吉林老师在讲授《萝卜娃娃看到了田野》一课时,当学生说了田野的景色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刚才你们说的都是田野的景色,忘了田野的主人。田野的主人是谁?为什么农民伯伯是田野的主人?”这里的目标是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向事物的另一个方面,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

2.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角度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未知而又可知的。如果全是学生已知的东西,自然引不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如果完全不可知,则无法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认知模式,无法产生情感的迁移。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的不同程度提出相应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他们能够经过努力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回答出来,得到提高。提问时要求每个学生都动脑筋,一般情况下,先叫中等生答个八九不离十,或答出个五六成,再请较好的学生补充,上等水平的学生留待提问“卡壳”时解除“危机”用。偶尔也叫后进生试试。这样就能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使他们在各自水平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

(二)逻辑性

一堂课的提问系统,应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纳入并服务于整堂课的教学目的,要围绕整体的中心问题,从分解走向综合,使各种问题相辅相成,配套贯通,形成一个向前展开的平面。对于头绪多的课文来说,提问的设计更加应该有全局的观点,力求做到环环相扣、互相相连。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时,我先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一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找出来读一读。”再提出问题:“科学家们反复研究,弄清了蝙蝠是怎样凭着嘴和耳朵进行探路飞行的。”在学生弄清了这个问题后,再问:“科学家揭开的这个秘密回答了前文的哪个问题?”学生前后一联系就知道是回答了第二自然段提出的问题。再如一位老师教《少年闰土》时,讲了一段闰土的肖像描写后,提问学生:“这说明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见学生都没举手,老师马上应变,将这个大问题分解成三个小问题:“紫色的圆脸说明了什么?”(日晒雨淋、健康)“头戴一顶小毡帽说明了什么?”(浙江农村孩子)“为什么颈套银项圈?”(父母疼爱他)学生顺利地回答出了问题。

(三)情感性

课堂气氛轻松愉快,令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泉,人人轻松愉快,个个心驰神往,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减少疲劳,展开思维的翅膀、提高学习的效率。一位老师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利用语言和动作,设计了这样的提问:“学了这篇课文后,狐狸给了你怎样的感觉?你想对狐狸说一些什么呢?”还摆出狐狸的嘴型,让学生在这样创造性的动作和提示下回答,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四、结语

我们应该坚信,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加聪明。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

上一篇:激发学习兴趣,启迪数学智慧 下一篇:寓教于乐,以趣激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