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识途 第84期

时间:2022-05-23 11:54:10

前两天,老马给我送来一本他的新作《风起云涌》,18万字,作家出版社出版。文友出书,弹冠相庆,可喜可贺。翻阅这本散发着油墨气息的18万字的小说,我思绪翻腾。自己曾在报社工作了十几年,系统内作者出书后赠我,至少也有十几本了吧?我却从不撰文评说,因为工作的关系,怕造成错觉,恐有亲疏之嫌。如今已离开报社,“禁忌”解除了,说话也便没那么多顾忌了。

2003年春天,老马办事顺便来看我。他谈到写电业“工运史”接触到一些史料,想写一部反映上个世纪30年代党领导下的电车工人反抗日伪统治、大罢工的小说。我听了很振奋,支持他写,并帮他出了些主意。没想到,半年后小说脱稿了,可谓神速啊!据我所知,在黑龙江电力系统的作者中,写小说的作者不多,写长篇小说的更是凤毛麟角,出了两部长篇小说的,老马是第一人;写电业题材的长篇小说,迄今为止,老马也是第一人。且不论小说的水平、质量如何,仅就小说的形式来说,反映赵一曼领导下的电车工人大罢工的历史(当时的电车厂和发电厂同属于哈尔滨电业局),经过老马的努力,便填补了这段文学史上的空白。电业职工以小说的形式写电业“工运”,在黑龙江的文学史上留下了一页。

有人说,文学是傻人的事情。的确如此。文学创作难以“立竿见影”,它需要下笨工夫,急着“现得利”的人,与文学无缘,没有点儿傻劲,搞不了文学。老马就有那么股子傻劲、拼劲!

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雪岭情缘》,25万字,2001年出版。这是一部反映大兴安岭知青生活的小说。为了这部作品,老马调动了二十多年的生活积累、用了十多年构思并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创作。一个“”期间毕业的初中生,从学习汉语拼音开始,学语法,读小说,学微机录入,终于出版了长篇小说,谈何容易!

老马是个有心人。为了回忆往事、搜集素材,他常请下乡时的战友喝酒,请他们帮助回忆当年的一些细节。酒桌上别人喝酒,大侃特侃,他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回到家后认真追记,再演绎成他小说中的人物或情节。下班后在单位借用别人的微机写作,乘末班车回家的路上,为了构思某个人物、某个细节,数九寒冬下错了站,又不知不觉地走到松花江畔,被冻清醒时才发觉与自己家的方向背道而驰,越走越远了……

人活着是要有一点儿精神的。我被这个老马感动了。记得当时在报社工作,我们策划并安排了记者去采访,还用专版报道了他刻苦学习、坚持写作的事迹;在后来的“莲花笔会”上,特意请他为与会者介绍十几年坚持业余创作的体会。2002年春,我推荐并介绍他加入了省作家协会。值得庆幸的是哈尔滨电业局的领导慧眼识珠,把他从司机、普通工人的岗位,调到局“史志办”从事编志修史工作。老马果然不负众望,两年后第二部小说出版,但这一步调动是很关键的。没有这一步,老马不可能接触这一段“工运史”,《风起云涌》一书便难以问世。

人说“老马识途”。老马知道人生的价值,知道自己应该走什么样的路,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什么、做些什么。人这一生不求轰轰烈烈,但总要有所作为,做点事情。在人心浮躁的今天,还有几人能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书、作文呢?老马是其中的一个。他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出了两部小说;他在不懈努力的追求中,圆了自己的作家梦。老马的同学、战友中,有当官的,也有发财的,有工作、生活条件比他好的,也有文字功底比他强的,但成为作家的,却只有他自己。中国不缺少官员或商人,缺少的是作家,尤其是灵魂未朽、敢讲真话的作家。

一个初中都没学完的人,三年内出了两部长篇小说。一向以不懒惰而自诩的我,自愧弗如。面对不善言谈、默默拉车的这匹“老马”,我敬佩他。我相信,每个人都会从他身上得到些启发。写下这番话,既表示我对他的祝贺,也是对自己的鞭策。愿老马继续笔耕不辍,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对了,老马叫马瑞仁,现在是哈尔滨电业局“史志办”的工作人员。

上一篇:心中有诗 诗中有情 下一篇:鲁迅故乡崛起“文学绍兴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