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制造业集群的升级障碍分析与路径抉择

时间:2022-08-28 10:08:06

温州制造业集群的升级障碍分析与路径抉择

[摘 要] 温州制造业集群在升级过程中,深受原有增长方式惯性的负面影响,面临着人才支撑乏力、资本外溢、产业结构高度化不足、国际标准意识欠缺等障碍。针对温州制造业集群的具体情况,应该区别选择基于技术能力或基于技术和市场双重组合的升级路径。

[关键词] 温州制造业集群;升级;障碍;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4-0114-03

[基金项目] 2006年度温州文化研究工程基金资助项目“全球视角下的温州制造业集群升级研究”(批准号:wyk0605)

[作者简介] 吴建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企业管理;

夏晓军,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企业管理。(浙江 温州 325035)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竞争的加剧,温州的制造业集群升级面临着诸多障碍。如何深入分析其障碍,从而选择适合的发展路径,是温州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温州制造业集群的升级障碍分析

1.粗放式增长方式惯性的负面影响

在温州制造业集群的20多年发展过程中,粗放式经济增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现在温州民资充裕,支撑粗放式增长的因素已经发生变化。原有增长方式成功所带来的惯性在一段时期内仍难以消除,集群的增长还主要依靠不断增加的资金、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投入,全要素生产效率仍然偏低,依然处在粗放阶段。首先,在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的惯性下,企业宁愿低水平增加生产能力,却吝啬于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宁愿在同类同档次产品上持续进行低成本的恶性竞争,而不愿意在提高产品附加值方面进行投资。低价竞争的结果是温州企业屡屡遭遇国际反倾销诉讼,如2005年欧盟重启“CR”法规、2006年欧盟对我国皮鞋的反倾销等。其次,近几年温州制造业集群内企业的外迁,有区域软环境欠佳和区域内土地资源紧缺的影响,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则是集群内企业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缺乏激励。在原有增长方式的惯性影响下,企业往往把迁移到物质要素成本更低的区域作为克服物质要素制约的主要途径。

2.集群升级的人才支撑乏力

温州的制造业集群主要以简单劳动密集型为主,人才蓄积量较少。据温州人事局2004年统计,在温州的电器工业、泵阀工业、锁具工业、制笔工业中,人才占从业人数的比例分别为30.4%,25.4%和11.9%,6.7%。

温州的区位劣势与本地高校资源不足,使得人才难以集聚。一是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政府对集群内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务存在不足。人力资源中介组织不发达,猎头服务等高级人才服务发展非常滞后。二是缺乏高技术人才集聚的有效载体。温州的高新技术产业不发达,高等教育资源不丰富,集群内企业很少拥有技术研发中心等吸引高新技术人才的有效载体。三是集群内企业人力资源投入不足。集群内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只注重短期利益,缺乏对人力资源规范管理。在教育培训上,企业只重产出,不求投入,严重限制了人才的自我发展空间,降低了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在薪酬上,温州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平均薪酬为3-4万元,而上海、深圳、广东等地同类人员的平均薪酬为5-10万元;另外,温州很少有企业会给予人才资本以产权激励。四是工作环境欠佳和城市生活成本高昂。集群内企业绝大部分是家族企业,在人才选拔任用方面重亲缘关系;在社会保障方面,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仅5%,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还未正式启动;在工作时间方面,只有少数规模企业会每周休息1-2天,超时工作现象非常普遍。温州的房价偏高,导致城市生活成本高昂,也是制约外来人才留在温州的一个重要因素。

3.资本外溢与主业投入不足

(1)温州企业扩张外迁和资本外溢速度加快。据温州统计局和经济协作办统计,到2003年,温州人在外投资累计额达1760亿元,比2001年增加710亿元,创办工业企业1.88万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600亿元左右,相当于温州本地工业总产值的60.4%。在1.88万家工业企业中,属于温州企业扩张外迁的接近1/3。温州企业外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部分外迁。企业把研发、销售机构或生产基地甚至总部迁往外地。如服装业中报喜鸟集团将研发和销售部门迁往上海,美特斯・邦威在上海设立总部。二是整体外迁。温州企业从个别零星地外迁转向行业性、集群式转移。如温州的灯具行业几乎整体迁移到广东中山,龙湾的拉链企业迁往义乌,永嘉桥头的标准件业迁往河北永年。这种整体性行业外迁呈增强趋势,一些甚至是支柱型产业集群。奥康集团投资10亿在重庆市璧山区建设“西部鞋都”工业园;在丽水经济开发区,已有40多家合成革企业建成投产。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分析,2003年投放的贷款中,有300多亿元的资金外流,约占全年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22.4%。

(2)主业投入不足弱化集群竞争力。在“九五”中后期和“十五”期间,温州大量的制造业资本投入到房地产业,造成制造业集群的创新资本不足,延缓了集群升级步伐。以温州的电器工业集群为例,有很多的企业主在全国各地跑项目投资地产。据业内人士估计,近年来电器企业投向房地产的资金至少在1000亿元以上,也就是说,电器企业少了近1000亿元的扩大再生产资本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器工业的产品升级和创新能力提升,弱化了集群竞争力。而与此同时,国外的ABB、施耐得和西门子等电器巨头,通过与温州电器经销商的合作,充分利用温州庞大的电器营销队伍和完善的营销网络,快速地占领中国市场,使温州电器行业的市场出现了萎缩。有业内人士认为,这将使得温州的电器工业在融入高科技上至少缓慢5年以上。

(3)缺乏民间资本的整合机制。温州民间资本充裕,目前较为公认的数据是1500亿元,这些资金大多在金融体系外作“体外循环”,前几年轰动全国的温州“炒房团”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温州民间资本无法转变为产业资本的尴尬。据不完全统计,民间借贷资金在温州中小企业运作资金总额的占比不到10%,约为500亿元左右。由于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如缺乏中小企业融资公司等金融平台,庞大的民间资本难以向产业资本转变。

4.制造业集群产业结构高度化不足

温州的制造业集群已有20多年的发展期,但其产业结构演进比较缓慢,高度化不足,基本上还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低加工度、低附加值的传统轻工消费品制造业。

集群的新产品开发能力薄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2005年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共获国家创新基金项目111项,温州集群企业占比仅为4.5%;70项省级创新资金项目,温州占比仅为7.1%。技术开发能力不足,导致集群内企业的生产设计、技术工艺与世界知名企业存在很大差距,产品以中低档为主。

集群的品牌竞争力不强,对集群升级的带动作用欠缺。温州的制造业集群在获得众多“集群品牌”(笔者认为被命名的国家级基地就是集群品牌)的同时,集群内企业也获得了很多国家级品牌(到2005年,共有10个驰名商标、16个中国名牌产品),两者相得益彰,带来“正外部性”。但是,与其他品牌强市相比,竞争力还不强。据温州统计局调查,截至2004年6月,22个国家级品牌(7个驰名商标、15个中国名牌产品)集中在电器工业、鞋革工业、服装工业三个集群,行业分布不均。与国内其他5个品牌密集城市青岛、深圳、佛山、杭州、宁波相比,竞争力不强。同时,集群也缺乏附加值高、贡献率大的品牌。

5.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和贸易规则变化制约了集群升级

随着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反倾销已从创造公平竞争秩序的初衷转变为贸易保护的有效武器,贸易技术壁垒操作复杂、隐蔽性强、扩散效应大、影响面广,已经成为温州制造业集群升级的一大障碍。

自从加入WTO以来,温州出口额从20亿美元迅速增加到2005年的60亿美元。但集群企业依靠低成本取胜,极易遭遇进口国的特保措施、反倾销、技术、环保等壁垒。截至2005年,有眼镜、打火机、鞋类、水产品、低压电器等20余种产品遭遇来自美国、欧盟、土耳其、印度、阿根廷、巴西等提起的贸易壁垒案件23起,涉案企业170家,涉案金额6847万美元。2006年2月欧盟安全委员会通过新的CR法案,2006年4月欧盟开始对中国鞋征收4.8%-19.4%的反倾销税,其真实目的都是利用技术壁垒和反倾销把中国打火机和皮鞋挤出欧盟市场。发达国家利用技术标准、环保等非关税措施限制进口竞争是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对不重视技术开发、习惯于模仿、不熟悉世贸规则的温州制造业集群内企业尤其具有冲击力,严重削弱其产业国际竞争力。

6.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存在欠缺

温州的制造业集群要不断升级,还需要在满足全球质量、环境和社会标准等方面有更清醒的认识和更快的步伐,因为这是加入全球竞争的规则参数。

ISO9000族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在全世界范围内通用的关于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方面的系列标准,目前已被80多个国家等同或等效采用。另外,出口到欧盟的产品需要CE认证,德国需要GS认证,美国需要FDA和UL认证等。温州的制造业起步于模仿,虽然现在已经建立了区域性产品质量问题预警机制,推进了“品牌温州”建设。但截至2005年底,ISO9000族质量体系认证企业还不到6400家,比例很低。ISO14000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据温州市环境保护局统计,截至2005年底,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企业只有86家,比例之低令人吃惊,其中还有一部分企业在认证后没有守法排放。SA8000是全球首个道德规范国际标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订单附加SA8000条件,有数据显示,我国沿海地区已有近万家企业受到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审查,有不少企业因达不到SA8000的要求而被取消供应商的资格。目前,温州制造业集群内通过SA8000考评的企业凤毛麟角,而SA8000社会标准已对温州的电器工业、服装工业、家具工业、鞋革工业、塑料制品工业等集群产生了较大冲击。

二、温州制造业集群的升级路径选择

1.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集群升级

经济的全球化使得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一种商品的生产销售过程往往出现上下游的垂直分离和空间上的离散性分布于世界各地,形成庞大的生产网络。在全球价值链框架下,笔者认为集群升级是指集群利用各自特有的内生优势,积极回应全球产业网络的变化,嵌入于全球价值链的某一个或某几个位置以保持和创造价值,并适时改变自身位置和组织方式以增加利润,进而提升集群能级的动态演化过程。

按照Kaplinsky和Morris关于价值链分析的四种集群升级类型划分思想(见表1),集群升级一般从过程升级(又称工艺升级)开始,接着转向产品升级,然后是功能升级,最后到价值链(链条)升级。“4O”代表了价值链上的升级四个阶段:产品组装(OEA)加工生产(OEM)自行设计生产(ODM)自有品牌生产(OBM),但这只说明了嵌入型的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对于原发型集群升级,更多的可能是模仿生产自行设计生产自有品牌生产,我们认为后者更符合温州的制造业集群演进路径。从目前温州的大多数集群的发展状况看,仅仅完成了“工艺升级”与“产品升级”的初级阶段,而且已经将“工艺升级”与“产品升级”的集群优势发挥到了极限。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才能推动集群进入良性上升的轨道。

2.升级路径分析以及温州的选择

无论是嵌入型还是原发型的地方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利润最高的阶段都是自有品牌生产(OBM),它要求同时具备市场能力和技术能力。

为了分析的方便,升级路径可以区分为三种:基于市场能力的A路径、基于技术能力的B路径、基于市场与技术双重组合的C路径。沿着A路径升级,一般先在国内创立品牌,整合营销战略,扩大产品和品牌的知名度,创建出在全球市场有一定影响和声誉的品牌,或通过参与跨国兼并、重组和收购甚至直接在国外注册公司和品牌,获得升级资源。沿着B路径升级,可以利用价值链治理产生的信息流动、知识溢出和动态学习效应,通过合作创新或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工艺升级向产品升级、功能升级的延伸,最终攀升到全球价值链的高端。C路径是A路径和B路径的融合,视不同时段和目标市场各有侧重,但不排斥。在同一时段内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可以实施不同的升级策略,对同一目标市场,也可以搭配两种策略;在某一升级路径的中途也有可能出现另一升级路径的开端。

温州制造业集群具有较为典型的原发型产业集群的特征,有较强的市场扩张意识和能力,但技术研发能力明显不足。当然,不同的集群有不同的表现,电器工业、泵阀工业等集群的技术含量较高,家具工业、拉链工业等集群的技术含量较低。因此我们认为,向价值链的上游环节延伸,增强对集群共性技术的研发能力,提高产品档次,向中高端市场渗透是大多数集群的选择重点,也就是说要立足走基于技术能力的B路径。对于拥有“集群品牌”、内部企业又拥有较多国家级品牌的集群,如鞋革工业、服装工业等,则可以在B路径的基础上沿着A路径升级,继续向价值链下游的品牌和营销环节延伸,开拓国际市场渠道,通过在国际目标市场设立营销中心或利用国际网络拓展市场,打造自有品牌。所有的集群都应该密切关注全球价值链的动态变化,理性判断自身位置,适时选择恰当的升级路径。

参考文献:

[1][美]保罗・克鲁格曼.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美]詹姆斯・斯通纳,等.管理学教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魏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蒋泰维.浙江科技发展报告[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张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9).

上一篇:以产业集群策略提升县域产业竞争力 下一篇:江西省体育旅游发展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