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攀学术和道德“两个高峰”

时间:2022-08-28 09:02:39

勇攀学术和道德“两个高峰”

“社科院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殿堂,要把道德建设作为必须落实的重要任务,逐步建立具有社科院特色的道德规范和准则。” 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王伟光多次强调,科研、管理人员要勇攀学术和道德“两个高峰”。在日前由社科院直属机关党委举办的第二届道德建设论坛及巡讲活动中,全院56家研究所和职能单位的700多名科研、管理人员和青年代表就如何构建哲学社会科学道德和精神高地,勇攀道德学术双高峰进行了热烈讨论。

诚与信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巡讲活动中,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在当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诚信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金民卿的观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是软实力,但需硬建设,这就需要提高践行诚信道德的个人自觉性,形成社会文化氛围,强化法律规范约束。近代史所副所长汪朝光则表示,诚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的意识形态支撑和建设着力点。数量与技术经济所党委书记何德旭还认为,诚信建设也是党委工作的重要内容,应将其纳入班子和干部职工的考核中。

德国哲学家齐美尔的名言说:“离开了人们之间的一般性信任,社会自身将变成一盘散沙”。人口所青年代表陈秋霖引用这句名言谈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尤其需要大力加强诚信建设,这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为人民做学问,实现大德大信

活动中,专家们纷纷就哲学社会科学的道德基础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党性、人民性进行了热烈讨论。

全国伦理学会原会长陈瑛提出,社科院的学者必须始终坚守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准则,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做学问。那些学术不端、贩卖知识,为坏人张目、给好人抹黑的人根本配不上学者这个称号,最终会被历史和人民所唾弃。

日本所党委书记高洪对此表示认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须不断学习老一辈的坚定信念、风范和修养,才能在浮华躁动、多种诱惑的社会环境里坚持诚信、洗尽铅华、洗尽虚伪”。

古人曾讲:“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情报院党委书记姜辉认为这句话寓意深远,表示那些有才而无德、无信仰的学者,是做不出大学问的。学者应当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扎扎实实做学问,为党和国家生产优质的精神产品。

文学所副所长高建平则指出,全国的学术界都会看社科院的学者做得怎样,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将中国社会科学院建设成最高学术殿堂,就必须大力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的道德高地。边疆史地研究中心青年代表孙宏年有着切身感受,表示必须求真务实,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学问,否则对不起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的信任。

将道德诚信建设融入制度创新中

社科院目前正在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积极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社科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赵胜轩在讲话中强调,要把加强道德诚信建设作为深入实施科研强院、人才强院、管理强院三大战略的重要内容,融入到社科院创新工程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中。

民族所学部委员魏长宝认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并有效执行是道德建设的重要保障。必须把诚信道德建设制度化,依靠制度的外在强制和运行机制的科学有效,共同促进诚信组织的构建。农发所副所长杜志雄从另一层面谈到,要构建有效的科研管理体制,需要增加学术评价的科学性,增强学术活动的透明度,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从根源上消除产生学术道德失范、学风不正的制度诱因。

上一篇:服务农民创出武陵山柑橘品牌 下一篇:“贴身紧逼”是当下改革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