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身紧逼”是当下改革新常态

时间:2022-06-05 12:16:49

“贴身紧逼”是当下改革新常态

日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谈到怎样把这张“改革施工图”落到实处,强调:要“强化督促考核机制,实行项目责任制,分兵把守,守土有责,主动出击,贴身紧逼”。

“贴身紧逼”是体育术语,主要指在篮球和足球比赛中,场上球员要盯牢对方持球队员或自己所要防守球员,在“守土尽责”中实现竞赛战术。可以说,“贴身紧逼”就是当下改革新常态。

纠正放权打折现象,就得“贴身

紧逼”

全面深化改革,简政放权是“当头炮”。简政放权,实质是厘清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责任,理顺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关系,真正做到凡是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凡是社会组织能够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一律都要交给市场和社会承担,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事务的直接管理,把创造力还给市场,把活力还给市场,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可以说,简政放权程度有多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就有多大,全面深化改革成功率就有多大。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看到,一些地方和官员放权就像是挤牙膏,监督力度大,权力就下放得多些,反之就“抱着葫芦不开瓢”。有些单位总是在打“小算盘”,不愿意把手中权力分割出去。就算迫于压力“交权”,也是放小收大,“干货”不多,所放权力与基层需要不匹配。鉴于“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难”,更应以硬举措“强拆”既得利益藩篱。一方面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界定权力边界,规范和明确权力运行程序、环节、过程、责任,一方面要用严格督查和问责来“贴身紧逼”,杜绝放权打折现象。

纠正“不改革仍有出路”的错觉,就得“贴身紧逼”

当发展中矛盾和问题积重难返时,大家很容易形成“不改革死路一条”的共识和行动;在发展基础好、回旋余地大时,往往会有“不改革仍有出路”的错觉。于是,在改革问题上等待观望、求稳怕乱。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今年以来经济发展正呈现稳中有进态势,这也使有些人产生了错觉,以为“不改革仍有出路”。于是,安于现状,得过且过;视改革为“自找麻烦”,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态度对待改革;一旦改革涉及权力和利益调整时,往往找各种借口以示“不能动、不能改”,或干脆阳奉阴违;没有“顶层设计”等“顶层设计”,有了“顶层设计”等人家出经验,瞻前顾后,左顾右盼。

其实,经济发展能在应对挑战中呈现稳中有进态势,直接得益于改革。未来如何,仍然取决于改革。只有坚定不移深化改革,补上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市场体系不完善、企业改革不彻底等体制机制“短板”,才能可持续发展。“不改革仍有出路”的错觉,万万要不得。各级干部应当看到,改革是“麻烦事”,不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就会“更麻烦”;改革或许难免“短痛”,不改革就会有“长痛”。同时,我们也得在“贴身紧逼”上多出实招,比如以改革成效论优劣,用好考核指挥棒,杜绝改革“决而不行、行而不破”现象。

确保改革“蹄疾而步稳”,就得“贴身紧逼”

指出:改革要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改革不能拖,“蹄疾”就是要以雷厉风行精神推进改革。改革需要勇气,也需要方法。“步稳”则是要尊重规律,一个困难一个困难克服,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干一件成一件。讲“贴身紧逼”,就是要拿出钉钉子劲头来,锤锤敲在实处,事情不落实决不放下“锤子”。“深水区”改革时代,“石头”已经不太好摸了,正所谓“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讲“贴身紧逼”,就得保持,始终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状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以善作善成的改革实效为百姓造福。干部有多大担当,改革就有多大成效。各级干部都应自觉当好改革“领头羊”,把“实施方案抓到位,实施行动抓到位,督促检查抓到位,改革成果抓到位,宣传引导抓到位”,充分释放改革红利。

上一篇:勇攀学术和道德“两个高峰” 下一篇:经济领域改革需要重视四大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