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积极推进“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思考

时间:2022-08-28 08:42:40

对积极推进“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思考

摘要:“工学结合、校企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顺应时展潮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增强了职业教育的生命力。目前,高校都面临严峻的就业难问题,与此同时,各用人单位又在抱怨毕业生不符合他们“拿来就用”的要求。对于高校,尤其是独立本科院校,所能做的就是使我们的毕业生尽量符合企业要求。那么如何解决供需之间的矛盾,使学生、用人单位二者实现完美结合呢?唯一途径是校企结合。

关键词:校企结合 工学结合 职业求岗位需

一、关于“校企结合”的现状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中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严峻,“校企结合”成为许多学校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种途径。但是,我国“校企结合”在推进中仍然存在问题。

(一)学校层面

1.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理念认识不足。

一种形式表现为“以工代学”,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最常见是“放羊式”的顶岗实习。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以学代工”,把工学结合等同于以往的“见识实习”,仍然强调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学生的综合技能得不到训练。

2.高职院校自身的优势不明显。

1)专业设置和与社会需求仍有脱节。2)课程开发多数还不能适应职业岗位需求。3)实训条件仍需改善。4)双师素质教师严重不足。

3.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不能适应需要。

1)在教学管理运行中,由于行业、企业的参与,工学交替进行,必须做到工学过程科学,工学衔接合理,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工学结合的要求。

2)由于教师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下企业、进车间指导实训有抵触情绪,因此工学结合在具体落实到每一门课程时往往会遇到很多阻力,而且由于下企业指导教师的业绩考核、工作量难以计算等原因,对校内的业绩考核、津贴分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在教学质量监控上,由于学生分散在不同的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成绩的考核很难统一标准,而且当前多数院校工学结合质量管理停留在末端检验阶段,缺乏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使工学结合的实效大打折扣。

(二)企业层面

1.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

2.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和能力不足;

3.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

1)大多数高职学生不具备顶岗实习的能力,只能进行一些低层次的跟岗实习,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还会影响正常的生产活动,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2)企业出于企业知识产权和自我保护的需要,不愿意让实习学生知道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机密。3)部分企业把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让学生去跑推销、做业务。

(三)学院层面

1.做好实习指导准备;

2.确定实习指导的重点内容;

1)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2)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3)预演与准备就业。3. 扩大实习工作的社会影响。

二、校企结合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来自于招生的压力

目前学校的每一位员工都能深深感到来自招生的压力,这关系到整个学校的生存和每位员工的利益,招生被形象地比喻为“饭碗工程”,没有生源我们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在生源日益减少,社会上学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我们面临的是生存与淘汰的考验,危急关头学校自身的改革成为解决生存危机的唯一的希望,改革中最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解决学生的出口问题,这是因为在社会就业压力下,学生只愿意寻找有“出路”的学校来上学。

2.来自于学生的压力

学校虽然每年都能够给学生分配实习岗位,但是有些是学生不太满意的,有些工作可能跟所学专业不对口,这也是学生不爱学习的一方面原因。设想这样一种情况,也许不是学校的每一名毕业生都有好工作,但是如果在校期间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好好学习,掌握企业需要的一门技能,将来就能够到学校的合作企业去从事相对较好的工作,那学生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去争取这样的机会呢? 学生有了这样的压力好好学习,必会产生很好的学习效果,厂方也必会欣然接受这样的毕业生,好的就业信息必会带动学校的招生,一旦成功这将是喜人的良性循环。

3.来自于企业的压力

就个人观点认为学校对于出口的重视程度应大于进口。我们的学生素质就是定位在一个比较低的层次,我们对于学生基本没有挑选的余地,其实各个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基本差不多。也就是说,同样的入学层次,培养出的人基本也差不太多,工厂需要的技术工人一般都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再培养,因此选择技术工人不是仅仅是学习情况,还有更重要的是人的各方面综合素质。在这样的情况下,想在同类学校中占有一席之地,就是在争夺好的实习岗位,扩大学生就业的范围。我们只有以出口畅带动进口旺才能在竞争中获得生存。

三、校企结合的现实意义

1.从学校角度来讲 一方面来说校企结合培养出学生是 “上手快”的毕业生,这提高了学生在就业上的竞争力,同时好的出口必然带动学校的招生,我们的“饭碗”也就拿稳一些。另一方面来讲,校企结合有非常具体的培养目标,那么学校在教育的时候必然能够向目标的方向培养人才,能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教师和设备的浪费。这也有助于优化专业和课程,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很多理论课程的枯燥性,使教师在教学时能很好的结合实际教学,使教学效果更加适应市场的需要。

2.从学生的角度来讲 校企结合能够使学生有一种学习和努力的方向,不会盲目学习、不会找不到目标、不会没有动力,更不会问“我学习这些课程到底有什么用?”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入学时就能够感受到关于就业的压力,在他们心里会很快形成很具体的目标,这一切的条件迫使学生不得不努力学习,变一直以来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种源自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学习,必然也能够带来好的学习效果,一切就将走向一个良性循环。

3.从企业的角度来讲 这种校企结合的形式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在培训上的负担,同时选择了好的合作学校,为企业方吸纳人才提供了捷径,不必承担社会招工的风险;在协议的范围内,企业还可以把急需的技能培训转到学校的课程当中,使学生们在上学的时候能够掌握实际工作的相关知识,这为企业解决了部分的岗前培训的麻烦,企业是乐于把这样的培训转移到学校的。

4.从社会的角度来讲 这种校企结合的形式是对社会人力和物质资源的一种合理配置,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校的盲目培养,学生的盲目学习,及时补充了社会的稀缺人才,对社会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四、“校企结合”的几点建议

1.实习前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和组织工作

在学生下企业实习前,务必深入教育,统一思想认识,做好学生和家长的思想总动员。通过实习动员大会、主题班会、下学生宿舍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深入学生之中,耐心回答学生提问,打消学生思想顾虑,鼓励学生下企业接受实习洗礼。对学生进行“三关”教育,大力倡导学生过好环境适应关、食宿生活吃苦关、严于律己过硬关。

2.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学习的“自治”作用

在实习阶段,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挥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学习的“自治”作用。我们可以在超过10人以上的实习基地成立“临时班委”,让他们积极参与管理,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处理不了立即与辅导员及实习指导老师联系。而辅导员和实习指导老师可在舆论上造声势,方法上做指导,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直接参与管理。

3.建立起学生实习的联络网,及时沟通协调

实习期间建立起学生实习联络网,由学部、辅导员、单位部门领导、实习指导老师、家长、学生组成的联络网。做到“三明确”:明确辅导员责任,明确实习单位责任,明确对学生的要求。正常情况下,每周由实习指导老师与学生及单位联系一次。如遇到突况,要在24小时内,由、单位、学校、家长共同落实具体解决办法。

综上所述,“工学结合、校企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比较成功的。如果在“工学结合、校企结合”下进行的实习指导到位,学校的办学适应了企业的最新需要,使学生真正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意志品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娴熟的操作技能、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学生、企业和学校均从中获益,可以实现“一石三鸟”的多赢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珍.中外职业教育比较[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教师完美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