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凤鸣秦十八春

时间:2022-08-28 06:36:39

杨金凤是一位备受西北秦腔界和广大戏迷观众敬重和喜爱的秦腔表演艺术家,堪谓“声名远播西秦之光”。对于她的艺术成就,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自1985年1月成立之日起,就被列入第一批“名老艺人艺术资料片”的拍摄计划,先后录制了她演出的《卖酒》、《走雪》等。1981年我曾有幸观赏过她演出的《杀狗劝妻》,58岁的她,把一个初为人媳的焦氏那种俏、媚、麻、娇、泼、虚、赖的心境和神态,穷形尽相,一古脑儿展示得一览无余,才理解了民间流传的“快走、快走,杨金凤的‘杀狗’”的赞语,果真名不虚传。90年代中期,我同赵梦姣、鲁安澍利用假日,曾多次拜访过她,聆听过她学戏的坎坷生涯,深感她对戏曲表演艺术挚爱和钻研之深。值先生从艺70年,寿诞80春之际,有感于先生的人品、艺技,寄语本刊,以表贺忱。

一、百戏集身、千姿百态

她从小酷爱戏曲,以“我非学戏不可”的决心,冲破方方面面的习俗观念、偏见和阻力,终于随其兄入兰州丁振华班学戏。她天资聪颖,与戏有缘,又勤奋好学,加之吕少亭等高师的指导,很快跻身于舞台名流之列,而倍受好评。30年代末到40年代,抗日战火烽起,军阀称雄一方,正值华年的她艰苦从艺,艰难度日,先后辗转七、八个戏班,直到1952年29岁时,受马健翎院长之邀,参加西北戏曲研究院,从此,在这所艺术殿堂里,才真正懂得了戏曲艺术的真谛,迅速成长成为一名自觉的文艺工作者。

她一生演过一百多个戏,如入编省戏曲研究院院志的剧目《游龟山》、《铡美案》、《窦娥冤》、《两颗铃》等。据史料统计,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自延安建团至1992年共演出秦腔剧目217个。如果用这个对比参照,杨金凤会演的戏超过半数以上,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她丰富的舞台艺术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两颗铃》中的白玉花一出场,她便采用猛吸一口香烟,先吐出一个大圈圈,后一个小圈圈,再一道穿圈而过的直烟的细节,就把这个百无聊赖又不甘失落的阔太太的形象活现于舞台。她风趣地说:“为练这几个圈圈,把我几包烟都抽完了。”她不仅花旦应工,而且青衣、闺阁旦、老旦、彩旦俱佳。可谓异彩纷呈、千姿百态,实属罕见。

二、由“砸”到红、梦圆神州

她十四岁时,第一次登台演出《杀狗劝妻》被喝了倒彩,伤心地大哭了一场,立志“我非把戏学成不可”。此后,她几乎把毕生的精力,都锲而不舍地用于钻研、学习该剧焦氏人物的塑造上。她从对人物的分析、定位、体察其复杂的情感世界,把握其在特定环境的心理、心态,到设计有层次地表达人物内心活动的表演动作,以及舞台调度等,都一一作了精心的研究。这就是被载入史册的《杀狗劝妻》的“‘三快’诀,即心快、形快、口快……人物的基调和动作贯穿线”及“三进门、三调位、三挪椅的‘三三制’表演规程。”(见《陕西省戏剧志・省直卷》第435――437页)。使演出出神入化,独树一帜,观者赏心悦目。堪称扮演焦氏的一代宗师。

三、艺不藏身、传艺流芳

杨金凤曾说过:“我不愿意把人民给我的艺术带到棺材里去,要把它留给人民,传给后辈,只要秦腔这朵古老的艺术之花,一代一代永世相传,我也就心慰了。”她的这番话,使我们联想起“艺来自民还民去,八岁红妆到白头”的已故秦腔表演艺术家萧若兰,她们高洁的思想境界与艺术观,何其相似乃尔。在3月12日庆祝杨金凤从艺七十年,寿诞八十春的研讨会上,省市秦腔界几乎所有的表演艺术家们都兴高采烈地到会献花、致意、祝贺。其中许多名家、新秀都曾受益于她的指点、教诲。先生“吐蕊育秀、望重德高”,几十年来,来自省内外虚心登门求艺者更是多不胜数。她都谦和地一一相教相传。她们对艺术的追求与挚爱,同样是受人尊敬的。

杨金凤先生从“我非学戏不可”到“我非把戏学成不可”所经历的困难、挫折、失场之痛、痛而思进的坚定信念、意志和毅力与科学态度,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必将激励来者刻苦奋进、攀登艺术高峰,继往开来,致力于秦腔艺术事业的长久发展。

天若有灵,让我们随同先生致谢的心愿:“我逢今天的盛世我高兴,我还要活到90岁、100岁,大家再相聚!”■

上一篇:秦腔音乐板式纵横谈 下一篇:浅谈杂技节目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