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方法的实践与探讨

时间:2022-08-28 06:27:02

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方法的实践与探讨

摘 要:通过余杭区(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工作的实践,提出了如何保护利用县级林地规划林地落界的方法,并不断的探讨并解决县级林地落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县级;林地落界;实践与探讨

中图分类号:S750 文献标识码:A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是时代赋予林业的重大使命,是统筹林地保护利用、推动现代林业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2010年8月,国务院批转了《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后,我国林业局出台了《关于编制省级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通知》、《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技术规程》、《林地保护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图制作技术规程》、《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技术规程》等文件,为做好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有了法律依据和技术支撑。林地落界工作是做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的基础,林地落界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是否具有可行性的推断。

遵循我国林业局的统一安排部署,各个地区要对省级、县级的林地保护利用进行合理的规划,不断的优化林地结构,推行林地用途管制制度,提高林地利用率,对林地进行科学化的管理,笔者根据余杭区2012年对林地规划编制工作的实践进行了,探讨出更好的林地落界的方法。

1 林地落界的概念

我国颁布的《关于编制省级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通知》中明确的阐述了林地落界的概念,使其更加容易被理解,所谓的林地落界即为:根据对现存的森林资源的规划设计的研究,公益林区的划界所取得的成果,把二类调查成果作为基础,通过准确的核实和遥感判读,并把调查作为辅助的手段,掌控林地落界的基本条件、精度的要求,将林业发展的其他土地的边界和图斑从法律上进行落实。

2 林地落界的任务和目的

林地落界把县域级的单位作为总体,将林地的利用状况落实到山头上的小地块,这就是林地落界的首要任务。其目的是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提供基础数据,实现林地科学管理。

3 林地落界的基础资料

林地落界的基础资料需要提供更新至2009年底止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数据库和乡村代码库;更新至2009年底止的现有公益林小班清单;规划公益林小班清单;防护林小班清单;现有和规划重点商品林小班清单;自然保护小区和保护小区小班清单;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小班清单;一级保护林地小班清单等。

4 县级林地落界的方法

对县级林地保护和利用所采用的林地落界方法同城市、乡村的有所不同,需要我们根据县级地区的地理位置等因子,采用遥感影像控制的方法,同历年县级森林资源的数据相结合来完成林地落界数据的统计。通过余杭区县级林地落界的实践,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4.1 建立县级对于森林保护与利用的数据库及地图

根据余杭区更新至2009年底止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数据库资料进行整理,通过遥感定位图像,录入电脑形成小型的数据库,并通过对余杭区的森林覆盖情况进行绘制。工作中,对发现原有资料的错误和缺失,要及时进行改进和添加,从而完善数据库的内容,使资料更加准确。

4.2 正确划分县域间、县内镇乡之间的界线,拼接结构图

依靠从前的界限,对县域与县域之间的森林资源进行分别绘制,在完成拼接,纠正因绘制重复而不准确的数据。建立联系应按照以下几点规则进行:

如果临县双方对以往的森林划分区域没有意见,就按照以往的划分地区进行分别绘制图像及整理数据;如果临县双方对森林划分有疑义,则可以请当地的民政厅对森林地区开始重新区分,如果有森林空缺地段,应按民政厅新划分的界限为依据;由于我国林业局把国家林业局提供的民政部勘定的省界作为规划县界,所以,与外省份的森林划分也应该以此为依据。

4.3 根据遥感技术资料来修正二类资源调查矢量数据

引进遥感技术,搜集相关资料,充分的建立遥感解译标志,采取目视判读的方法,将每一地块进行核实,看林地边界及林地内的地类边界的二类调查矢量数据是否与遥感影像地类变更线吻合。一种现象是修正因地形图时效性产生的林地转变为非林地,指征占用地块为林地。第二种现象是修正小班区划偏离明显的地物界线,例如说小班区划在调绘时,它的边界明显的偏离山谷、山脊、溪谷或者道路等明显的地物界线。第三种现象是对细班区划跨地类的修正,例如说细班区划调绘边界与遥感影像地类边界的不一致性,也可以是一个细班包含多个地类。通过遥感影像技术对林地区划落界的同时,对林地图斑的属性要逐一的录入和修改,如果其所带属性因子中“二类”小班属性中已经有的,将数据传输过来,对于“二类”小班属性中没有的属性因子,操作人员要会同外业人员结合公益林小班属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结果,补充外业调查记录卡片,并录入林地图斑属性。所有属性因子的技术标准、填写规范及代码都要以《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技术规程》为依据。

5 林地落界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5.1 行政区域边界问题

由于余杭区行政区域及乡镇进行了多次调整,导致与区、县之间普遍存在着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图形数据交叉重叠或变化的现象,在拼图和修改方面存在的工作内容较多。因此,我们在开展林地“一张图”年度更新时要积极的开展实际考察活动,组织双方人员踏勘现场,探索区与区、区与县之间林地图斑重叠现象及变化的原因,如果是行政区调整问题引起的按新界线调整,如果实在工作过程中造成的失误,需要及时的纠正错误,如果是在山林纠纷上难以调处的,就要在林地的图斑属性因子表中加以说明,起到一个提醒的作用,并上报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协调。

5.2 如何区分林地与非林地的不同点

首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来界定林地与非林地,不能片面的从影像特征来判断,因为只有非林地在影象上特征明显,通常是在造林、非法采石或采矿用地占用的地块上表现出来。其次,为了避免林地流失现象严重,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说对未办理林地征用手续的临时用地,可以恢复林地用途的土地,优先作为宜林地或林业辅助生产用地。

5.3 乡镇林地总面积小于现有林地面积的问题

林地保有量是指各乡镇必须保证的最小林地面积。各乡镇在规划期间因需要长期使用一定面积的林地,所以各乡镇的林地总面积应该不少于林地保有量与规划期内的长期使用林地面积之和。当林地总面积小于现有林地面积时,应制定合适的方案,规划一定面积的补充林地来确保林地保有量的实现。补充林地的来源主要有:林地抛荒田、滩涂、废弃居民点、平原绿化地等。

5.4 林地小班数据变化较大的问题

由于规划基数基准年为2009年,所有林地小班现状都要退回到2009年的状态,而不是目前的情况。特别是2009年以后使用林地的项目(包括经审批和未审批的)现在可能已经不是林地,但2009年是林地,还要作为林地来对待,已实施的项目可以看作是未来的使用林地项目,采伐、造林等其他情况也是一样。

5.5 有公益林乡镇在落界工作程序上如何掌握先后的问题

为保证全区省级公益林(无国家级)在此次落界成果上的准确反映,林地落界时,省级公益林乡镇应首先将公益林的图纸和表格做好,面积少时进行补充,面积超出2%时,就要分清主次,遵循优先保留重要的生态区位、连片的原则,余下的部分调整为区级保护林,然后再将剩余林地按照二类调查成果完成绘制和登记。现有林地落界完成后,要汇总林地面积,与本乡镇应上报的总面积对照,不足时再规划一定面积的补充林地并完成补充落界。

5.6 林地小班转绘和登记表形成方法如何掌握的问题

仅就林地规划编制工作来说,林地小班数越少越好,充分合并同类型二类或公益林小班,形成新的小班,同时对应建立新小班的属性数据,工作量相对较小。但从工作实际和长远观点来看,在区划小班时尽量保持公益林和二类小班区划不变,不失是一种好的做法,因为从现在来看至少有3个优点:小班界直接转绘;小班属性稍作更新即可使用,多数不需再做因子录入;公益林和二类小班数据是今后一段时间森林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数据,通过准确绘制成电子资料,可直接方便以后的工作使用。如大范围合并,会损失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降低以后的参考价值。所以,我们认为最好对公益林小班和二类小班不要合并,保持原样,这样因子适当变更即可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丽茹.浅谈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林地落界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2012(14).

[2] 张光辉,刘东谷.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方法的探讨[J].华东森林经理,2012(04).

作者简介:周鸿翔(1964-),男,浙江余杭人,任职于杭州市余杭区林业水利局。研究方向:林业,森林资源保护。

上一篇:新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下一篇:香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