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抹去的家国之痛

时间:2022-08-28 05:27:36

兰州在连续的沙尘暴过后,算是迎来了一个大晴天。2005年4月21日,坐落在雁滩的省档案馆,春阳映照着的新楼,挺拔高矗;风儿和煦地吹拂,微微飘动的五星红旗鲜艳夺目。院内,紫的丁香、白的玉兰,还有别的花儿,竞相吐放,烘托出一派祥瑞的景致。

正是下午上班的时候。我刚走到大门口,就碰着个老人站在那里,朝我凑过来问询,步履颤颤巍巍。仔细一瞧,老人手拎着小马扎,中等身材,戴个茶色的宽边眼镜,透出一副饱经沧桑的样子。原来,老人从媒体上获知,省档案馆要举办日军飞机轰炸兰州的展览,不顾年迈体病,特意赶来参观。待将老人搀扶进办公室坐定之后,我给他斟上热茶。在茶烟缭绕的氛围中,老人从口袋里慢慢地掏出手绢,说:“眼睛怕光,老爱淌眼泪。”他边揩眼睛,边与我们攀谈起来。

老人名叫张玉民,属鸡,今年73岁。籍贯陕西,早年他父亲做买卖来到兰州,遂在此地落脚。老人年轻时当过兵,后来转业在金昌工作。兰州旧房拆迁时,给他在雁滩解决了一套住房。眼下,老伴已过世,他一人生活,且患有脑梗塞,行动不太方便。因儿子不时来照料,却也能安度桑榆晚景。真是不谈不知,说到往事,勾起了老人深埋于心底的一段难以去的家国之痛”,听来令在座的我们唏嘘不已。

依老人讲,60多年前,他家就在兰州的伏龙坪,住的是窑洞。家里共5口人,即父母、兄妹和他,过着普通百姓的平淡日子。然而,突如其来的日军飞机的狂轰烂炸,给他家和周围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大约是个冬天,兰州野外山坡上似乎残留着积雪。老人讲,一天早上,他们全家沉浸在睡梦里,还未起床。料想不到的是,如同恶魔一样的日军飞机忽然降临,并残忍地将炸弹投下。伴随着隆隆的爆炸声,他家的窑洞顷刻间倒塌,灰尘四起。事后,父亲、兄长和他得救了,而母亲和年幼的妹妹却被埋入废墟,而且时间过长,都不幸窒息死去。与此同时,和他家毗邻的彭家数口人也都遇难了。另一姓王的人家,因坍塌的窑洞土堆有个洞口,拼命地爬了出来,侥幸逃过了劫难。老人讲,这次日军飞机企图轰炸的目标之一,可能是附近的两门高射炮,遂殃及了大量无辜的平民。

当时的具体背景是举国抗战。期间,作为大后方的战略基地和苏联援华物资的重要通道,兰州和甘肃其他各地一起,均遭受了日军飞机连续数年的狂轰烂炸。据档案记载,1937年至1941年9月,日军飞机轰炸兰州及甘肃各县市(包括皋兰、平凉、天水、武威、永昌、泾川、靖远、固原、陇西等)共71次,出动飞机1081架次,投弹4090枚,共造成1426人死亡、受伤,其中死亡821人(男578人、女243人),受伤605人(男444人、女161人),损毁房屋24124间。单就兰州来说,日军飞机轰炸共36次,出动飞机670架次,投弹2738枚,共造成406人死亡、受伤,其中死亡215人(男191人、女24人),受伤191人(男162人、女29人),损毁房屋21669间,许多人是因防空壕洞倒塌遇难的(其中就有邓宝珊将军的夫人崔锦琴及他的三个孩子)。

岁月尽管像流水般逝去,世上的一切也许都会改变。然而,惟有这沉重的“家国之痛”,锥心刻骨,令人永生难忘。此刻,老人颤抖的话语,湿润的眼眶,使人隐隐感受到他深藏在心里的苦楚。

更具人间悲剧色彩的是真实发生在一对新郎新娘身上的凄惨故事。老人回忆道,那是个夜晚,在兰州广武门有一对正举办婚礼的年轻人,当他们正陶醉在洞房花烛的喜悦中时,谁能料到,新郎竟然在日军飞机的空袭声中罹难,撇下个新娘哭天抹泪,岂止生离死别,想来好不凄惶。

老人还记得另一个悲惨的画面,一次,日机将山坡炸出了一个很大的坑,里面就躺着十几具尸体,男女老幼,惨不忍睹。

在回忆中,除了痛苦的回忆,自然也有让老人开心的记忆。一天,他曾亲眼看见一架日机被我方击落,狠狠地掉在了兰州中山林,当时还是孩子的老人曾跑到跟前看热闹,目睹了侵略者的残骸散落满地,填膺的愤怒暂得消解……

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我们被老人不堪回首的讲述所感染。这些回忆,同我读到的著名作家北岛《刘伯伯》一文中关于兰州当年遭受日军飞机轰炸的描述一样,令人震撼。尽管这些仅仅是某个片断或侧面,却也十分难得,它恰好印证、补充了省档案馆馆藏档案相关内容乃至细节之记载,使其渐趋丰盈。进一步地说,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如果有亲身目击者的这类点滴见闻,不仅是第一手珍贵的口述史料,更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活教材。对此,我们要采访挖掘,更要及时抢救。

上一篇:一封父信抵万金 下一篇:档案行政许可程序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