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英语课的教学实践环节分析

时间:2022-08-28 02:55:03

【摘要】随后为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她又让一部分同学做动作,另一部分同学提问并猜出答案。教师和学生的动作滑稽夸张,所有的学生在开心的课堂气氛下参与投入。(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

一节英语课的教学实践环节分析

这是一堂生动的英语课,该班有50名学生,教师名叫孙燕霞。其当日教授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天气的表达以及对英语语法中的现在进行时的复习。在该教学设计中,她灵活充分地综合运用了建构主义支架法(教师或其他助学者和学习者共同完成某种活动,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而随着活动的进行,逐渐减少外部支持,让位于学生的独立活动。)、抛锚法(将学习活动与某种有意义的大情境挂起钩来,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习。)和随机进入法教学的原理(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问题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有所得。在课堂45分钟内,她始终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富有建设性的学习任务中,而学生的任务进行又在她及时的监督下,学生的注意焦点一直是集中在不同的任务中。教学过程中,她灵活地运用教学媒体,整个教学组织流畅并保持良好的动量,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英语课。

为将学生的注意力尽快引入课堂,她采用提问开场。而所提问题与主要学习时态连用,让学生进入复习状态。为避免造成学生的紧张,(这是一堂公开课,听课教师较多)在教学的开始阶段她用言语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唤醒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她的语言与动作提示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中所包含的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她做了许多不同的动作,边做动作边问问题。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情境性教学是情境性学习观念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

T:“What am I doing now?”

S1: “Are you playing the violin?”

T: “Yes, I am.”

随后为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她又让一部分同学做动作,另一部分同学提问并猜出答案。教师和学生的动作滑稽夸张,所有的学生在开心的课堂气氛下参与投入。(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接着她开始上新课。屏幕上出现打雷闪电的一幕,随后听到雨声。她问道:

T: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S: “It's raining.”(直观的图片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天气导入新课。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可以提供虚拟现实,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提醒和纠正学生的发音(raining 与 running 的区别),利用出现在屏幕上的不同的与天气相关的图片与单词,帮助学生学习新词。直观而且醒目。通过对描述天气的词的学习,让学生对比名词与形容词的区别与联系,从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一个构词规律。与教师直接给出规律相比,这样的效果更佳。学生自己经过思考的来的知识点,印象更为深刻。如:雨―有雨的(rain ― rainy), 雪―有雪的(snow― snowy),风―有风的(wind ―windy),云―多云(cloud ―cloudy),雾――有雾的(fog―foggy)即“名词+Y=形容词”接着让学生朗读以上单词。阅读刺激大脑,这样学生加强了记忆,起到了强化作用。

向学生展示有关不同城市天气的图片,让他们一看到图片便可以从其标志性建筑中了解到是哪一个城市。这时,教师的指导与辅助作用非常重要。复习词汇,学习新句型。新旧知识结合。她微笑着问道:

T:“How's the weather in Paris?”

S: “It's rainy.”

通过几次练习学生已经掌握对某个地方的天气提问的句型。她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练习,让不同的学生走到讲台充当老师对其他的学生提问。趁热打铁,她开始教授另一种询问天气的表达方式,并指着图片帮助他们用新句型边问边答。(认知策略中的重复策略,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和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策略。在学习完成各种任务时,让学生亲自参与这些任务,比让他们只看书或老师完成任务学得多,学习效果更佳。)

为活跃气氛,放松心情,也为了下一个教学内容作铺垫,她播放了一首季节的歌曲,学生在轻快的歌声与生动的画面中加强了对相关天气内容的记忆。听过歌曲,她提问学生随机进入教学,则进一步创设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上述主题的多种情境,以便供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意进入其中任一种情境去学习。

T: “Do you know the seasons?”

S:“Yes.”

T: “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 in a year?”

S: “Four. They are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T: “How is the weather in spring?”

S:“ It's warm. ”

而此时她又变换四季提问。按照提出的新问题,学生按四个不同的季节分别做回答,这样又巧妙地将一般现在时与本课的天气的学习衔接在一起,自然而容易接受。

T: “What do you usually do in the four seasons?”

Sa: “In summer, I usually make a snowman.”

Sb: “In autumn, I usually have a trip.”

不同的学生用英语说出他们在不同的季节所做的事。这里体现了对随机教学的运用,概念具体到一定的实例中,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

她又设计另一个有趣的场景。屏幕上出现一幅中国各城市气象天气图。她这时假扮一名天气预报主持人用英语向同学们介绍各城市天气情况。她声情并茂地表演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后,就让他们在设计的新的情景中去创造,如借助不同的天气图扮演播报员等。在这一过程中,她一边及时鼓励一边适当帮助学生。而学生所扮演的播报员不同的播报风格也让其他的同学在笑声中收获不少,避免了简单枯燥的重复,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多方面灵活运用所学的内容也是一种有效的复习方法。特瑞奇勒对人的感觉与学习、记忆之间的关系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我们的学习1.5%通过触觉;3.5%通过嗅觉;11%通过听觉;83%通过视觉。而且,人一般可记住自己阅读的10%,自己听到的20%,自己看到的30%,自己看到和听到的50%,交谈时自己所说的70%。这说明多种感官的参与能有效地增强记忆。

紧接着进入下一个阶段,即运用。学生独立完成相应练习。通过题目的完成这一过程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的检查实际上也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即是否达到的了教学目标,以便于在下一节课及时调节与补充。

在这节课的最后阶段,她让学生对该堂课所学内容做出归纳总结。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将知识在脑中记忆重组、解释,避免知识的零散遗忘,巩固和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是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教学设计通常不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总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个课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建构主义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几个认知环节自然展开,而自始至终又是在多媒体计算机环境下进行的,所以上述例子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实现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的很好课例。

上一篇:Excel 教学中分层练习的探讨 下一篇:浅谈农村中学“后普九”时代实验教学的现状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