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理工科院校人文气息缺失的背景及成因分析

时间:2022-08-28 02:22:11

普通理工科院校人文气息缺失的背景及成因分析

【摘 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优秀思想和传统美德教育早已荡然无存,在一般的普通理工科院校当中这种现象则更加严重。和百年名校北大、清华相比,很多普通理工科院校自身的文化底蕴相对缺乏,自身的校园文化的厚重感和历史性有待进一步提升。然而,普通理工科院校人文气息缺失是有其特定背景和现实原因的,通过背景分析和原因寻找,我们试图寻找解决普通理工科院校人文气息缺失这一困境的方法,为普通理工科院校完善人才培养方式寻找新的思路,为丰富普通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内涵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人文气息;缺失

一、普通理工科院校人文气息缺失的背景分析

1.历史背景。我国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在农业社会里,最被重视和强调的是农业生产商业贸易长期受到抑制,导致商业发展滞后,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科学技术在我国整个农业社会时期一直被压抑。农业社会选拔人才最主要的途径是科举考试,也是以文德取士,对于从事科学技术的人才并不重视。这种状态的长期持续使得中国传统的高等教育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重人文轻科学;二是强调个人的内在自省,不重视客观实验,轻视劳动生产,农业社会的高等教育基本将科学技术排除在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然而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欧美国家凭借着坚船利炮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闭关锁国的状态。腥风血雨使我们深刻的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就会被人奴役,为了救亡图存,我们意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开始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高等教育自然而然的担当起了这样的重任,发展科技是正确的,但凡事过犹不及,当时的情况恰恰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科技教育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直接而巨大的,然而相对的人文教育的作用则不可能这么直接。过分凸显和强调科技教育势必导致对于人文教育的轻视和排斥。近代中国正是如此,在推进科学进步的同时没有很好的将人文精神与其融合,科学技术进步了,然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文化背景与人文精神却逐渐被忽略,即使是在有限的人文教育上也只重视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从而忽视了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弘扬和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至于人文素养和内在“修身养性”的培养和完善更是无从谈起。“科学至上”“技术至上”的观念早已悄然滋长直至根深蒂固。改革开放以来,普通理工科院校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其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已经大都定位于为社会培养有用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对于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人文情怀的培养已经不是其主要目标和任务。这一历史延续的大背景成为普通理工科院校人文气息缺失的主要背景之一。

2.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全球化运动兴起,发展中国家普遍是以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模式为榜样来学习,导致我国科学教育没有和传统的人文精神很好的融合,直接导致了我国的高等教育难以汲取原本丰富的自身资源;六十年代中兴起的更是将我国传统的人文教育几近摧毁;七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推行的改革开放再次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虽然一再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是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这在高等教育中的突出表现就是重科学轻人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摆在了国家发展的首位。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的大学可以获得更多的经费,促进了大学中那些与经济联系密切的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这又使得现代高等教育仅仅依照社会的需要来决定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使得现代大学成为单纯为经济发展培养所需人员的服务机构。这就使得一些与经济联系不密切的学科,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排挤,甚至被淘汰。人文学科首当其冲。

二、普通理工院校人文气息缺失的成因分析

1.社会导向的不正确。从传统到现代,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农业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从封闭到改革开放,是我们所处的时代社会的简要概括。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整个社会进入一种物化的状态,物质利益原则被社会广泛认同,人们可以理直气壮的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不断地膨胀甚至于扭曲变形。市场经济的兴起与发展给人们的宣泄欲望和施展才能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和机遇,于是人们活跃起来了,人们奋力向经济大潮中涌去,从中谋取权、钱、誉。整个社会陷入了唯利是图、急功近利、道德败坏、享乐主义等不良的风气之下,并慢慢形成了所谓的“良性循环”这一特点。致使整个社会主流导向性的混乱和片面性。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教养,过分强调专业技能,使高等教育的科技目标与人文目标始终处于分割状态。致使我国的普通理工院校过分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导致了普通理工院校人文气息缺失和淡薄。

2.理工科院校对人文类的教学不重视。当前,一些理工科院校存在着人文社科教学十分薄弱的弊端,比如课程体系不科学,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对人文类的教育在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上严重不足,在教育教学地位上,把文科教育视为副科或者末流学科。从而,导致了我国大部分理工院校人文气息的缺失。因此,理工院校要加大对人文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大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文素质教育所需要的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提高他们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他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首先,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是理工院校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教师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者,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基础是教师言行中自然彰显的人文精神。教师特别是理工科专业教师通过教书育人,在专业教学中紧密结合丰富、生动、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自然而然的人文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某些效果绝对好过“两课”类课程。因此,除加强文科师资队伍建设外,当务之急是提高理工科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并使之走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前面。其次,我们也可以从营造丰富多彩的人文校园文化氛围,开设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构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入手,以点连线、以线概面,形成辐射性的效果。

3.理工院校学生缺乏人文情怀。我们发现,不少大学生对人生的意义严重曲解。他们已被现代物质文明所异化,只追求物欲的满足,日常生活奢侈浪费,吃在饭馆,穿要名牌,出手阔绰。有的同学月开销过千元,全然不知父母挣钱的艰难。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有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不够尊重老师,同学之间言行举止粗俗无礼,没有同情怜悯之心,有些学生在学习上不求甚解,宁愿把大好光阴挥洒在花前月下;稍遇挫折就顾影自怜,一蹶不振,缺乏青年应有的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些大学生把读书就是“赚大钱,娶美女”当作座右铭,受社会不良之风的影响,有些大学生竟然认为好好学习不如有个好爸爸。还有人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与国家的关系,即便对神圣入党也带有极强的功利色彩而不是真正为了党的事业, 为了国家的繁荣。有些人甚至把入党作为他们追求所谓“幸福人生”的敲门砖。上述都说明了当代大学生自身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不难发现,缺乏人文情怀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探讨普通理工院校人文气息缺失背景及其成因,并非想挑战当代流行的价值观,也不是为抹杀多年高等教育的成果,诚如鲁迅先生所言:“揭出病痛,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才是我们的初衷。虽然有人认为,人文教育所关注的是深层次人的精神丰富而非世俗之需,因而难免显得迁腐而不切实际,况且呼喊人文教育在当代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的特定语境中,注定是苍白而乏力的。但作为有责任心的当代人,我们仍执著于我们的努力。

上一篇:教师监控下的英语词汇自主学习实证研究 下一篇:论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建设单位工程造价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