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经济重心、产业重心及人口重心演变对比研究

时间:2022-08-28 01:54:36

内蒙古经济重心、产业重心及人口重心演变对比研究

摘要:本文比较分析了1988-2009年内蒙古经济、产业及人口的空间分布的动态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及第二、三产业重心呈现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趋势,第一产业重心移动的规律性不明显。1988—1999年经济重心对人口重心的导向作用较弱,经济重心主要在第二产业的牵引下移动;2000年以后,经济重心对人口重心的导向作用增强,第三产业重心对经济重心的迁引作用逐渐增强。同时经济重心始终位于人口重心的西南方向,反映了内蒙古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分布之间的不平衡性,并且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的偏离距离在不断拉大,说明经济发展与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在加剧。

关键词:内蒙古 经济重心 产业重心 人口重心

一、区域重心分析方法

重心的概念来源于牛顿力学,指在区域空间上存在某一点,在该点前后左右各个方向上的力量对比保持相对均衡。经济重心是指在区域经济空间里的某一点,在该点各个方向上的经济力量能够维持均衡。对一个拥有若干个次一级行政的地区的区域来说,计算经济重心通常更多地借用地理坐标来表达空间上的距离概念。

在研究中,假设某一个区域由n个次一级区域i构成,那么该区域某种属性的重心通常采用如下的计算方法来表示:[X=i=1nGiXii=1nGi,Y=i=1nGiYii=1nGi]

其中X、Y分别表示某一区域某种属性的重心所在地理位置的经度值和纬度值;Xi、Yi分别表示第i个次一级区域中心的经度值和纬度值;Gi表示第i个次一级区域的某种属性的量值。实际分析中,Gi为各市(盟)的GDP、三次产业产值及人口总数,Xi、Yi为次一级行政中心地理坐标。

从计算方法来看,决定重心的因素只有两个方面:Xi、Yi和Gi。各地的地理位置是不变的,而任何一个市(盟)的发展变化都会影响到重心的变化,因而重心的变动能够清楚地反映出内蒙古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及人口变化的轨迹。

鉴于统计资料的完整性,本文的研究期间为1988—2009年;由于在进行经济重心计算时经济增长是平衡发展的一个相对值,所以名义值或实际值的选用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不会显著,本文应用实际GDP数值进行计算。

二、内蒙古经济、产业、人口重心变动轨迹

(一)经济重心变动轨迹

计算结果表明,自1988年以来,内蒙古经济重心移动的主要趋势是由东北向西南移动,21次移动中,4次向东南、1 次向东北、16次向西南移动,移动的实际距离为247.87KM。经济重心的变动呈现出如下特点:第一,在经度和纬度上都有波动,但经度的波动大于纬度的波动。其走势主要由东北向西南移动,经度上移动了2.07度,距离为230.87KM,纬度上移动了1.27度,距离为141.48KM。第二,不同年际间的移动速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2005年的移动距离最远为40.41KM,1989年的移动距离仅为2.05KM,相差甚远。第三,2000年以来,经济重心移动的速度明显加快。1988年以来经济重心的平均移动距离为11.80KM,1988—1999年的平均移动距离为9.60KM,2000年以后的平均移动距离为14.22KM。而且仅2007年向东南方向移动,移动距离小于平均移动距离,其余年份均向西南移动。

(二)产业重心变动轨迹

1.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重心在经济重心的东北方,其变化规律性不明显,在21次移动中,10次向东北、9次向西南、向东南、西北移动各1次。1988—2009年第一产业移动的直线距离仅为11.58KM,累计移动距离却达到335.64KM,年平均工资移动距离为15.98KM,变化强度大于经济重心。2000以后平均移动距离为15.08KM,2000年前的平均移动距离为16.81KM,即西部大开发对内蒙古第一产业影响不大,而且东北部的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2.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重心处于经济重心的西南方,1988年以来具有明显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趋势,21次移动中,5次向东南、1次向东北、其余均向西南移动。经度上移动了1.93度,纬度上移动了1.53度,累计移动距离为298.02KM,最接近经济重心的移动距离。1988—2009年的平均移动距离为14.19KM,2000年后的平均移动距离为10.80KM,2000年前的平均移动距离为19.00KM.

3.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自2002年后均向西南方向移动,之前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波动,规律性不明显。经度上移动了1.87度,纬度上移动了1.14度,累计移动距离为327.15KM。1988—2009年的平均移动距离为15.58KM,2000年后的平均移动距离为19.46KM,2000年前的平均移动距离为12.05KM。即西部大开发以来,内蒙古西部盟市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三)人口重心变动轨迹

计算结果表明,内蒙古人口重心总体表现为东北向西南移动的趋势。经度上移动了0.43度,纬度上移动了0.16度,22年间累计移动了60.08KM,年均移动2.86KM。2000年后移动速度明显加快,年均移动距离为3.83KM,2000年前年均移动距离为1.98KM。

三、经济、产业、人口重心对比分析

经济重心可以说是处于三次产业的包围中,距二、三产业距离更近些,并且第二、三产业重心与经济重心多数年份朝同一方向运动,说明二、三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第二、三产业合计重心移动距离远大于经济重心的移动,这表明第一产业重心向东北移动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第二、三产业重心向西南移动的影响,使总体的经济重心在西南方向上的变动显得比较平缓。不同年份第二、第三产业重心的移动在推动内蒙古经济重心向西南移动的过程中的作用不同,2000年之前主要由第二产业重心带动经济重心移动,第三产业的迁移带动作用日渐增强。

总体来看,内蒙古经济重心始终位于人口重心的西南方向,反映了内蒙古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与人口分布之间的不平衡性。1988—2003年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的迁移趋势不一致,经济增长没有对人口的分布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2004年以后,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都呈现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趋势,经济增长对人口分布的导向作用在加强;但经济重心的迁移幅度远大于人口重心,1988年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相距61.57KM,2009年二者相距227.99KM,虽然自2004年后迁移趋势一致,但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的偏离距离在不断拉大(表),经济发展与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在加剧。

上一篇:丽江地区旅游特色与新时期转型发展研究 下一篇:秦皇岛城市形象与城市语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