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与建设问题

时间:2022-08-28 12:54:52

现代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与建设问题

摘要:城市公共设施是为城市行政管理及城市居民日常必需的经济、文化、生活服务的各项设施的总称。城市的公共设施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小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都比较小,所以常把城市有关行政管理、商业服务、文化娱乐等内容的公共设施综合起来,布置在城市中心范围内一个较集中的地段,从而形成城市的公共设施中心,也形成城市居民的公共活动中心。

关键词: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建设;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1概述

城市公共设施分布不是孤立的,它们与城市特别是其中的居住用地和绿地的分布与组织紧密相关,因此应通过规划进行有机的组织,使其成为城市整体的一部分。公共设施建设项目要成套地配置。配置的含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指整个城市各类公共设施建设应该配套齐全:二是指在局部地段要根据公共服务设施所服务的对象及性质,配置相应的设施,以方便群众。各类公共设施要按照与居民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定合理的半径。根据服务半径确定其服务人数的多少,推算出公共设施的规模,不同服务设施有不同的服务半径,应根据各城市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合理地确定。公共设施的分布要结合城市交通组织来考虑,公共设施的建设要根据使用性质及交通状况,结合城市道路系统和地块情况统一安排。城市的改建、扩建,要充分考虑原有的公共设施,通过合理的留、并、迁、转、补等措施进行调整和充实。公共设施建设要考虑合理的顺序。在按照规划进行分期建设的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应与不同的建设阶段的城市规模、发展速度和居民生活的改善过程相适应。

这样,在城市建设时期既能保持必要的公共设施,又不致过早或过量建设,造成投资浪费。

2城市主要公共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1)城市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任何城市的发展,首先决定于它的经济基础,取决于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也就是物质文明的建设,但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的建设,不仅是它的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且反过来给经济活动以巨大的影响,两者是相互作用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型城市,应当两个文明一起抓,注重搞好文化设施建设。体育在世界上被视为民族精神的橱窗、社会文明的主要标志。它是任何社会都需要发展的,在社会主义社会要求发展得更为迅速更为普及。一个民族,如果体育不振兴,就不能成为充满活力、文明健康的民族。在城市建设上,过去往往忽略体育设施的建设,许多城市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在新建居民区、学校、厂矿时,没有或很少给体育一席之地。这样,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体育场地不足的矛盾就越来越尖锐了,鉴于这种状况,国家体委要求省辖市和地市县逐步做到“两场一房一池”,即拥有400m跑道的田径场、带看台的灯光球场、一个训练房、一个游泳池。这是举办运动会最起码的要求。作为小城市,虽然从客观经济条件上远不如省辖市和其他大中城市,但也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重视体育设施的建设,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健全各类体育组织,普及群众体育活动,使体育成为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城市商业网点的建设:随着城市的出现和发展,商业网点就作为实现商业行为的场所而同时存在和发展着。

虽然由于城市规模和性质不同,城市商业方面存在着程度之别,但商业总是不可缺少的。城市体现商业功能的物质条件就是商品、商业从业人员和商业网点设施。商业网点设施是商品流通的支撑点,它的数量和质量对于活跃市场、发展商品生产有着重要作用。城市商业网点承担着促进城乡商品流通和为城市居民提供基本服务的任务,是公共设施中与居民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基本设施,城市商业网点的数量、水平及服务内容,体现了城市商品流通程度的高低,也反映了居民消费观念的一个侧面。规划建设好城市商业网点,有利于推动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所以,在城市布局中,要安排好商业网点的分布,合理增加数量,提高质量,做到行业配合,布局得当。

3居住区配套公建规划与建设

居住区配套公建(也简称“公共服务设施”),是居住区配建设施的总称,它是居住区内配合居民起居、生活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它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设施。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配建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满足以下要求:

(1)能满足居民基本生活中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即对基层服务设施的要求,如居委会、综合服务站等;对一套基本生活设施的要求,如小学、粮油店、综合副食店等;对一套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设施的要求(居住区级),如百货商场、门诊所、文化活动中心等。能满足配套设施的设置及经营要求。本规范的分级规模基本与公建设置要求一致,如综合服务站可与组团级人口规模对应,一所小学服务人口为一万人左右,正好与小区级人口规模对应等;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主要反映在配建的项目和面积指标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的确定依据,主要是考虑居民在物质与文化生活方面的多层次需要,以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对自身经营管理的要求。

(2)能与城市的行政管理体制相协调。即组团级居住区人口规模与居委会的管辖规模1000~3000人,居住区级居住人口规模与街道办事处一般的管辖规模3000~5000人,既便于居民生活组织管理,又利于管理设施的配套设置。

4配套公建的规划布局

居住区配套公建各项目的规划布局,根据不同项目的使用性质和居住区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应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局。并应利于发挥设施效益,方便经营管理、使用和减少干扰。

(1)商业服务与金融等有关项目宜集中布置:形成居住区各级公共活动中心。在使用方便、综合经营、互不干扰的前提下,可采用综合楼或组合体。基层服务设施的设置应方便居民,满足服务半径的要求。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是为区内不同年龄和不同职业的居民使用或服务的,因此公建的布局要适应儿童、老人、学生、职工等居民的不同要求。同时各公共服务设施又有其自身设置的经济性和要求方便居民使用等共同特点,从而可将有利经营、互不干扰的有关项目相对集中形成各级公共活动中心。一般由百货商店、专业商店等商业服务项目和银行、邮电局(邮政所)等金融邮电项目,文化活动中心等文体建筑组成。根据居民生活需要有的项目要适当分散,符合服务半径、交通方便、安全等要求,如医院、幼托、学校、综合基层店、居民存车处等,对于可兼为外来人流服务的设施宜设置于内外人流的交汇点附近,以方便使用和提高经济效益。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是与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组团划分、道路和绿化系统反复调整、相互协调后的结果。为此,其布局因规划用地所处的周围特质条件、自身的规模、用地的特征等因素而各具特色。对公共活动中心,宜将可连带销售,又互不干扰的项目组合在一个综合体内,以利综合经营、方便居民和节约用地。

(2)配套公建的规划与建设:根据各地居住区规划的实践,为满足3~5万居民要有一整套完善的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应配建派出所、街道办、综合百货商场、理发店、综合修理部、文化活动中心、门诊所等;为满足0.7~1.5万居民要有一套基本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应配建托幼、学校、粮油店、菜店、综合副食店等,为满足300~700户居民要有一套基层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应配建居委会、居民存车处、综合服务站、综合基层店、早点小吃、卫生站等。基本原则是当居住区的居住人口规模大于组团、小区或居住区时,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的项目或面积也要相应增加,当居住人口规模大于居住区时,可增配医院、银行分理处、邮电支局、豆制品加工等,以满足居民多方面的日益增长的基本需要。

5结论

总之,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不配或少配会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晚建了也会给居民生活造成困难,如不及时配建小学,小学生要回原居住地上学,长途往返十分不便。晚建了派出所就没有地方办理户口迁移等手续或至本区外兼管的派出所去办理,造成管理和使用不便。

参考文献

[1]李长沙.龙岩市住宅区体育配套设施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2]彭苏建.江西省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

上一篇:中小建筑企业采购信息化管理实施 下一篇:浅谈节水灌溉措施在农田水利灌溉中的分析与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