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教学反思 打造高效课堂

时间:2022-08-28 12:29:44

注重教学反思 打造高效课堂

响应关于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号召,我校自03年以来研读新课改要求,积极倡导“高效课堂”的打造,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活动开展实施以来,我们认真学习相关理论并付之于教学实践,深深感觉到新理念、新课堂带来的巨大变化。现就《三峡》执教情况谈谈对高校课堂的理解。

先谈谈《三峡》的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的文言文。虽然初三学生对于文古文词语的理解和积累己有一定的经验,但仍然是“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因此课前我要求学生预习时需完成的作业有:读顺文、读明意、整理疑难和困惑。课上主要任务是:1.弄清文章脉络,掌握游踪顺序。2.抓住景物特征,比较作者对三峡三个景点描写方法的不同之处。3.品味文章的语言,训练口头表达。4.知道祖国山河的壮丽可爱,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引导学生关心祖国建设事业,通过自然景物来感悟人生。总起来说课堂设计思路是:读顺文----读透意----读出味----悟情悟法悟美。学生的学习思路则是从课文出发,了解游记特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描述能力。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课文出发,学会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一般浏览和重点观察的方法,学习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和适当的表现手法向人们介绍景点。指导学生采用边看、边想、边说、边写的方法来学习。

接下来结合学校推行的“学案导学”谈谈教后的几点体会。近年来,我校为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开展了“学案导学法”的实践探究活动,从课前准备、实施及反馈总结等环节都有细致明确的要求。“学案教学”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提倡在老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知识,依靠合作交流质疑释疑,再借助典型题例精析深化和提高,既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又可以有效提升当堂达标率。首先是课前准备。以教学组为单位,实行超周集体备课(先于学习进度一周)。每周设定相对固定时间,以学科为单位在指定地点备课。要求:1、个人初备,熟悉教材,搜集资料。包括共享资源,课件制作,问题设置等。2、集体讨论,整合意见和建议。先是学情分析,然后确立课型、课时、教学目标、重难点、典型例题、达标检测题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学案设计方面。轮流执笔主备,设计学案,统一打印。要求:1、学案要简洁实用,项目齐全。2、设立疑点,细化重点。“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有疑问,才要去学习,去思维。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迪学习积极思维,就要设立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存疑、生疑,学会质疑。对于重点先进行平行迁移,将概念、公式“练习”化。3、典型例题要紧扣大纲要求,直击中考,精选精炼。4、达标练习,即当堂达标检测题,注重双基,难度适中,针对性强。(教师配备电脑后,已直接在电脑上操作,上课也可直接使用课件。课件,二次备课时完成,然后备课组共享、交流)。教学流程。1、学生自学。学生结合学案导学卡梳理教材内容,通过阅读课本上的例题,找出自己看不懂的地方,即找出疑点。让学生存疑、生疑,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2、小组合作交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中解决问题,筛选疑点。3、各组委派发言人进行全班交流。4、教师点评,选择性强化。处理典型例题5、学生组织课堂小结,教师作补充。6、完成达标练习。7、反馈矫正。简单统计达标率。

针对以上要求。首先在学案设计上我依照编写学案的要求,把学习目标、知识体系、问题导学、情感熏陶、巩固训练一一讲来,虽然自我感觉讲得挺动情、挺迈力,但在落实上感觉不到位,指点上不够细,氛围上不够活跃,思维上不够深入。面面俱到实际上是面面不到,并且备课中只备教不备学,导致第二课时一提问考点知识学生仍是一片茫然。所以教学时应抓住重点问题重点解决,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初三学生对踊跃举手较反感。应多想办法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和谐氛围中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真正把苦学变成乐学。小组合作有点华而不实,个别小组有无效讨论的现象。学生回回头将答案一交流就完事了,没有深入思考、里高效的要求差得很远。需要吸取的教训就是要注意组员之间的搭配,不能简单的按成绩高低搭配,还要考虑非智力因素。所以,让小组成员之间能做到优劣互补较好。较为成功的一点是,在讨论问题设置上较成功。没有随意地盲目地走形式地进行,而是考虑到文章理解的难易程度,我用一个问题统帅全文:“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是你没有想到的?”问题的指向是“没有想到的”,而这其中又包括着太多的细节和层次。于是,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开阔了:没有想到三峡的山是那么险象环生;没有想到三峡的春天是那么清爽;没有想到三峡的秋季有长啸的猿猴……在对这众多“没想到”的交流中,学生对三峡的认识由表面进入本质,由肤浅进入深刻。更重要的是三峡那些“可见”的“没想到”的美为后面作者的写作目的“不可见”的“没想到”埋下了伏笔,引发了更深的震撼。所以,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上,教师不是缰绳不离手的牧马人,而是站在远处的守望者。设计的讨论问题不多,且能充分发挥组长的核心作用,节省时间,高效效果较理想。

最后谈谈自己的疑惑。文言文的学习,我们毕业班向来都是注重识记,记住作者,记住文学尝试,记住字词翻译,记住文章的中心,记住文句的分析,记住一些“为什么”和“答案”。其实,我认为,光靠记忆,文言文学习的热情和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会慢慢消失,而文言文的衰老,何尝不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我们也尝试着让学生来给三峡进行描述,写些导游词,做些绘画,加入些诗词,做点朗诵。但矛盾又出现了,学生根本就做不聊,他们写不出导游词,也画不了画,更不能在画上添加自作诗词,当然朗诵可以进行,可只有别人的,什么时候才能成自己的呢?语文教学没有了生成性,没有了人文性,只剩下了支离破碎的知识点,这样的课堂即使是节奏快、容量大、收获多得高效又对学生的终极教育起什么作用呢?

以上是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一点点浅显的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带着这些反思坚定不移的走下去,直到走出一条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的高效之路来。对此法略作简介,抛砖引玉,以求教学上互研共讨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献薄力。相信在实中所有教师的努力下,蓦然回首,它已在灯火阑珊处。

上一篇:对建设工程监理业未来走势的分析 下一篇:基于单片机的干衣袋硬件电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