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传统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时间:2022-08-28 12:19:53

“互联网+传统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摘 要】“互联网+”视野下传统文化传播既有挑战更具机遇,教育工作者应因势利导,不遗余力的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关键词】“互联网+”;传统文化

在“互联网+”传统行业的大背景之下,对传统文化传播这一教育行为进行“互联网+”模式的改造也是势在必行。在《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一文也曾指出:互联网与各个领域的融合与发展将会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相信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的高度融合,必会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传统文化传播中存在问题

在现阶段如何将传统文化搭载在“互联网+”平台上还处在一个探索的初级阶段。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把“双刃剑”。

1传统文化在传播方式上的困境

一方面传统文化传播遭遇自媒体的尴尬。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网络迅速普及到各个角落,世界缩小到了地球村;与此同时智能手机迅速普及与不断更新换代,加之网络软件、手机端APP的功能不断完善,操作更加简便可靠。这些促进了媒体资源的共享者、建设者与者更加平民化和多元化。自媒体时代绝非是电视、广播、门户网站组成的官方媒体时代那样易于监督与控制。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在传播介质广泛丰富的今天,对于传播信息传统文化宣传与传播受却受到重大影响就不难理解了。另一方面传统文化邂逅快餐文化的冲突。学者张景臣曾撰文指出,快餐文化是具有大面积流行、采取时尚化运作的文化。如今我们看到的微博、微信就是快餐文化的典型代表。微博上大量图片,仅有简短的文字说明,甚至就在图片上配文字说明。当然这与当今人们生活节奏快、学习工作压力大、以及追求短期效应最大化有莫大内在关联。众所周知,作为华夏子孙的极大精神财富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绝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诠释和解读的。很显然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必与快餐文化一较高下,但必须取长补短,让我们的精神财富方可源远流长。

2传统文化在表现内容上的价值迷失

2014年“燕王WF”绘制的汉服娘娘表情图,随后又有女网友进行了生动模仿,一时间红遍大江南北。表情图虽对于汉唐时期的妆扮、服饰、审美等元素有所体现,但对相关的传统文化的表现较为肤浅;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清代皇帝朱批胶带名为“朕知道了”,不仅引发两岸抢购热潮,更是畅销国际市场。从创意产业角度看这无疑是成功的,但从传统文化角度考量,产品只是借鉴古代元素,加之“朕”等封建集权的色彩,文化传播的意义并不明显。《十万个冷笑话》系类作品被很多漫画爱好者称为“中国版日和”,目前出到第三季近40集,不得不承认这是国产动画的成功逆袭。但颠覆性的人物形象,搞怪的故事情节,也被一些学者认为是“日和式搞笑的中国版,而真正的中华文化精华却被颠覆解构”。以上案例无一不是借助传统文化元素上位而大放异彩,但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宣传的意义却少之又少。

二、“互联网+”视野下的相关对策

1树立正确观念

同志在中央党校80年校庆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有学者也指出 “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宣传,对于国人特别是青年一代有着极其深远的教育意义。

另外对于各类信息爆炸式、碎片化充斥着人们的头脑的今天,我们不必“苛求”每一位媒体建设者能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不遗余力地传播与弘扬,也不必“抱怨”快餐文化的对于传统文化的种种不适,更不必“觊觎”一些非传统文化的爆棚人气。信息时代对传统文化的宣扬带了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这就要求或者说是“迫使”我们在“互联网+”的背景之下对于传统文化传播既要改换教育思路适应现代人的接受口味,又要坚守原有的文化精神,更要揭示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

2增强责任意识

高等院校历来担当教书育人的社会重任,这里聚集着知识、能力与祖国的未来,承担传统文化的传播责任更当义不容辞。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强化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与传播的责任意识,不余余力的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另外教育工作者还有提升自己和广大学生的建设能力与鉴赏能力,这些能力与弘扬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学习与感受传统文化、才能更好的去传承与弘扬。自媒体为每一个体发表言论、各抒己见提供了便捷的操作与展示平台,教育工作者以及广大学生不仅要有弘扬传统文化的意愿,更要有鉴别赏析以及建设资源的能力。让传统文化在媒体中占用重要一席。

3加大宣传力度

我们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我们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仅是在开设的“两课”中重点体现,而且要尽可能地“渗透”在各门课程的整个教学中;一是课下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成立传统文化学生社团,举办经典诵读、文艺表演等活动,为学生的所学所感提供更大的展示舞台,扩大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另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开设相应版块,也可以利用专题微信公众号、订阅号定期推送相关消息,还可以利用校园户外电子屏播发优秀作品,有能力的高校还可以开发相关APP,精心打造一个或多个传统文化精品项目,全面促进传统文化宣传的制度化、规范化。

三、综述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之下,教育工作者应合理对应自媒体、快餐文化带给传统文化传播的负面效应,对于非传统文化或伪传统文化现象要认真对待,并要加强学习,充实我们的认知头脑、强健我们的建设手臂,更需要多项措施并举在高等院校中营造良好的氛围,并借此产生学习、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辐射效应,并逐步向全社会蔓延。

【参考文献】

[1]汪振军 乔小纳.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传播的价值迷失与精神重构[J].新闻爱好者,2015(11)31-36

[2]邱勤.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5(4)100-103

上一篇:施耐庵:医术高超武功了得 下一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