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视角中的人文北京

时间:2022-08-27 11:20:27

市民视角中的人文北京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拥抱过就有了默契,你会爱上这里……”奥运歌曲《北京欢迎你》传唱至今依然娓娓动听,也许是因为北京巨大的城市魅力总是让人心驰神往。

自北京奥运会首次提出“人文奥运”理念后,北京为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制定并开始全面推进《“人文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2年)》,目标是将北京建设成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为更好地了解市民心目中关于“人文北京”建设的定位和需求,《数据》杂志联合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于今年5月利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CATI)方式对全市1133位常住居民进行了“人文北京与城市认同调查”。

故宫、长城等历史古迹成为最能代表北京的文化符号

每个城市或地区的人民心目中,总有一些凝聚着精神与情感、最能代表本地区特征的文化符号。调查表明,91.6%的被访市民认为“故宫、长城、颐和园等历史古迹”是最能代表北京的文化符号,67.9%的被访市民认为“老胡同、四合院等老北京特色民居”是最能代表北京的文化符号,44.2%的被访市民则认为“国家大剧院、鸟巢、水立方等时代建筑”是最能代表北京的文化符号。此外,还有34.2%的被访市民将“京剧、景泰蓝、天桥把式等传统文化与民俗”作为北京的符号,16.8%的被访市民认为“老舍等文化大师和文化名人”是最代表北京的文化符号。

城市的人文魅力通常表现为外在的城市特征。调查中68%的被访市民认为“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北京最彰显人文魅力的特征所在,59.8%的被访市民认为“特有的古都风貌”是北京最具人文魅力的特征;52.6%的被访市民则认为“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保障体系”是北京最具人文魅力的特征(见图1)。由此可见,古都北京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和古都风貌,仍是百姓心目中最自豪和值得珍视的。

八成被访市民认为四合院等特色民宅最需要重点保护

传统文化能体现民族底蕴、彰显民族个性,近年来市政府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非物质性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那么在百姓心目中哪些北京传统文化的代表是最需要重点保护和发扬传承的呢?调查表明,80.4%的被访市民认为“四合院等特色民宅及其他历史古建”最需要重点保护,54.5%的被访市民则认为“京剧、京韵大鼓等本地曲艺”和“传统手艺、民间绝活儿”最需要重点保护和发扬传承。由此可见,散发着“京味儿”的民居古建和传统文化艺术,对当代北京市民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吸引力。

众多高校和科研学术机构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竞争力

全国一流的高校院所、先进的文博场馆、繁荣的对外交流、蓬勃的文化产业,显示着古都北京在文化发展领域独有的优势和实力。调查表明,在最能体现北京的文化竞争力方面50.8%的被访市民认为是“众多的高校和科研学术机构”;46%的被访市民认为是“高端人才聚集”;41.6%的被访市民认为是“便利的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见图2)。

民生建设是现阶段北京人文建设的重中之重

《尚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文北京”行动计划到2012年的近期目标是围绕改善民生、弘扬文明、繁荣文化、构建和谐四大支柱,把“人文北京”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当被问及“现阶段北京人文建设最重要的方面”时,41.6%的被访市民认为是“关注百姓衣食住行”,30%的被访市民认为是“提高市民道德修养素质”,18.4%的被访市民认为是“发扬民主、维护社会安定”,10%的被访市民则认为是“弘扬传统文化、鼓励新兴文化,促进文化建设”。由此可见,百姓认为体现民生、文明、文化、民主四个方面的工作中,现阶段大力发展民生建设是最重要的。

逾六成人认为北京在建设现代化和保护古都风貌之间存有矛盾

调查表明,61.1%的被访市民认为北京在建设现代化都市和保护古都风貌之间存在一定矛盾,38.9%的被访市民认为不存在这种矛盾。在认为二者存在矛盾的692位市民中,当二者不能兼顾时,72.4%的市民认为应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保留古都风貌为主,27.6%的则认为应以加速经济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为主。

可见,当城市现代化与古风原貌之间不可调和、必须取舍时,市民更看重的是对“原汁原味”古都北京的保护。北京在协调城市发展规划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时,更需要积极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各项政策、法规,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一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政策上的差异最影响“新北京人”对北京的归属感

城市认同度某种意义上表现为民众对城市的归属感,进而体现城市的人文向心力。在对412位在北京长期工作或居住的外地被访者的调查中发现,其中65%的被访者对北京的生活怀有归属感,35%的则没有归属感,并且这类人近一半拥有本科以上学历。数据显示,造成此类人群没有归属感主要是以下三方面原因:“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政策对待本地人和外地人上的差异”,选择此项的人占66.0%; 激烈的就业竞争和巨大的生活压力”,选择此项的人占54.9%;“亲朋好友不在北京,情感上的缺失”,选择此项的人占50.7%。

随着社会的变迁,“新北京人”逐渐成为建设北京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也应该是“人文北京”建设成果的享有者。在未来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共建共享原则,通过方法创新、完善制度等多种手段,推进教育公平、社会保障覆盖、医疗卫生资源整合等民生工作,营造人人关心、人人认同、人人践行的良好社会氛围,才能显著提高首都的人文向心力、文化竞争力和文明感召力。

上一篇:宋庄:书画写传奇 下一篇:微博 营销新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