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嘉:人生难得几回搏

时间:2022-08-27 09:28:10

容国团的这句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相信所有人都听过,几十年来,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人们为了理想去努力拼搏。

李鸿嘉也很喜欢这句话,也最能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所以就把这几个字当作了自己的座右铭。

相对其他棋手而言,李鸿嘉的学棋之路相当平坦,甚至一点挫折都没有遇到。1977年7月,李鸿嘉出生在广东省汕头市的一个普通家庭里,父亲是一位只会看,却不太会下的“真棋迷”。凭着这一点点家庭熏陶,在他6岁时,便追随在父亲的左右,开始迷恋起那具有神奇魔力的32枚棋子。

由于李鸿嘉聪明好学,反应机敏,很快就成为了一方小霸王。父亲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便把他送到张浩强老师那里学棋。刚开始时,他自然不敌比他大的棋友,可是在张老师的谆谆教诲下,没过多久,附近的业余高手便鲜有匹敌者。

1990年,李鸿嘉迎来了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首次参加广东省运动会便技压群雄,斩获冠军。正是这个冠军使他轻松地跨进了“梦之队”的大门。

也许是年少时幸运女神太过于垂青他,使他夺冠、进队一路平步青云。但一旦成为专业棋手后,情况也就不比从前了。众所周知,广东队是一个藏龙卧虎,人才辈出的集体,他上有吕钦、许银川两位特级大师,周围还有被庄玉庭、宗永生、黄海林、朱琮思这些师兄弟,要想出头谈何容易。

从1995年参加比赛至今,李鸿嘉在乙组已经游荡了五年,这其中除实力原因外,主要是心态摆不正。吕钦曾这样评价过他:“李鸿嘉是一个比较认真刻苦的队员,只是心理素质不太好。有时下得非常好,有时在下得不顺的情况下,会连输好几盘,翻不过身来。”

赢得人们尊敬和支持的最好方法就是令人叹服的业绩。李鸿嘉深知进入广东队,既是他的幸运,又会给他带来压力。他现在急需用实力证明自己的价值,于是2000年个人赛便成了他最好的舞台。

“前六轮,我下得比较顺利,积4分,处在第二集团。这时比赛已经进入到白热化,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第七轮我的对手是陈启明大师。那盘棋开始时,我的形势不太好,但我稳定住心绪,没有再犯以前的老毛病,终于在劣势下取胜。这盘棋是我的转折点,胜了之后,我非常有信心,以后越战越勇,连胜两局,直至最后夺冠。”

熟悉棋坛掌故的人都知道,全国个人赛自1995年改为甲乙组后,由于只有前六名方有资格晋级甲组,因而争斗异常激烈,就连1998年亚军阎文清大师在1999年掉入乙组后,也未能在次年重返甲组。毫不夸张地讲,李鸿嘉这次夺冠的艰辛绝不亚于胡荣华第14次捧杯。

李鸿嘉同大多数想成名的少年一样,十几岁就身背棋盘背井离乡,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想家总是难免的,每个梦醒时分,都会有种思乡的情愁。队里的生活是单调乏味的,每天都在重复着同一个故事:八点半开始训练,中午休息,下午两点再训练,这就是他的全部。为了出成绩,他也会在晚上加加班,不过闲暇之余,也会听听音乐、看看小说,尤其是踢踢足球,饶有趣味的是,与他喜攻好杀的棋风相反,他踢足球时喜攻后卫的位置。

采访他时,他刚刚参加完今年团体赛的选拔,令人遗憾的是,他这次又败给师弟黄海林,而不能代表广东队出征了。在广东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无论是吕钦、许银川,还是其他人,只要在上一年度的全国个人赛中未打进前六名,那么必须得参加每年一度的团体赛选拔战。

在记忆中,他只是在1995年代表过广东队,那一年广东队获得第三名,他坐镇四台,个人成绩是五胜四和。但从那以后,就再也无缘了,这也是他心中的隐痛。

“好几年都败在师兄弟的手下,主要原因是自己的棋风太过刚猛,求胜欲望太浓。而黄海林的棋风稳健,细腻,对布局的把握也要好一些;跟吕钦、许银川这样超一流棋手的差距相对大一点,虽然对布局的了解差不多,但对棋的理解、大局观和算度上都不尽人意;再加上这个光荣集体给予我的重压实在太大了。”

所有这些都是摆在李鸿嘉面前的问题。在1999年和2000年个人赛中都爆出了两个不大不小的冷门,从乙组刚晋级的孙勇征、聂铁文分别获得第五名和第四名而晋升为大师,李鸿嘉能续写这个神话吗?我们衷心地期待着……

生日:1977年7月10日

身高:181CM

体重:75KG

最喜欢的一句话:人生难得几回搏

最崇拜的棋手:吕钦、许银川

最大的愿望:拿全国冠军

上一篇:中炮布局系列讲座(25) 下一篇:新变局、新理念、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