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中的防雷问题分析

时间:2022-08-27 07:38:17

工程建设中的防雷问题分析

【摘要】:建筑工程中,建筑电气工程防雷是建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建筑电气工程防雷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建筑安全使用,同时还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在现代的建筑电气工程中,如何做好建筑电气工程防雷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建筑电气工程防雷的分析,探讨如何实现工程建设防雷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工程建设;防雷工程;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 TU8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程建设的防雷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从而使得建筑的安全性能也有所提高。然而就我国建筑工程防雷的实际情况而言,其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建筑工程防雷的水平,甚至还可能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为了提高建筑工程防雷水平,加大对其的分析研究力度不仅意义重大,而且迫在眉睫。

一、雷电的形成及其危害;

雷电是一种大气放电现象。当太阳把地面晒得很热时,地面的热空气携带大量的水汽不断地上升到高空,形成大范围的积雨云,积雨云的不同部位聚集着大量的正电荷或负电荷,形成雷雨云,而地面因受到近地面雷雨云的电荷感应,也会带上与云底相反极性的电荷。当云层里的电荷越积越多,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把空气击穿,打开一条狭窄的通道强行放电。闪电的高温会使空气急剧膨胀,同时也会使水滴汽化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这种强烈的冲击波活动形成了雷声。

雷云放电时,引起很大的雷电流,可达几百千安,从而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雷电流通过被雷击物体时,产生大量的热量,使物体燃烧。被击物体内的水分由于突然受热,急骤膨胀,还可能使被击物劈裂。所以当雷云向地面放电时,常常发生建筑物损坏或者引起火灾,发生人畜伤亡。雷云在建筑物和架空线路上空形成很强的电场,在建筑物和架空线路上便会感应出与雷云电荷相反的电荷。在雷云向其他地方放电后,云与大地之间的电场突然消失,但聚集在建筑物的顶部或架空线路上的电荷不能很快全部泄入大地,残留下来的大量电荷,相互排斥而产生强大的能量使建筑物震裂。同时,残留电荷形成的高电位,往往造成屋内电线、金属管道和大型金属设备放电,击穿电气绝缘层或引起火灾、爆炸。

二、防雷工程及防雷技术在我国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的不断落实,对建筑物的防雷效力要求的愈来愈高,要求我们防雷工程的专业性要求也愈来愈高。在整个建筑工程结构的日趋大型化、复杂化的形势底下,其防雷工程在开展的过程中任何一个要点一旦出现问题,都会严重滞碍了整个防雷工程的进度,影响建筑物使用安全,甚至引生大型的雷击事故,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损失。防雷工程与传统防雷工作的根本性区别就在于防雷工程还实现了防雷工程的系统化建设,这给建筑物带来了更大的安全保障。

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与之配套的防雷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则未能得到全方位的落实,这就使得我国的防雷工程的实效得不到有效保障了:防雷技术的应用是将防雷技术联合防雷工程,加快我国防雷工程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本人从事工程建设多年的经验,工程建设防雷应从,图纸设计,图纸审查,施工过程管理,工程验收的施工全程做好细致的工作,而这些过程中都容易出现问题。严格执行规范标准,加强过程监督检查,认真做好工程验收,确保工程建设安全。

三、建筑防雷措施;

1、外部防雷装置与内部防雷装置;

国际电工委员会编制的标准,将建筑物的防雷装置分为外部防雷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外部防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接闪器是指避雷针、避雷带和避雷网,它位于建筑物的顶部,其作用是引雷或叫截获闪电,即把雷电流引下。引下线,上与接闪器连接,下与接地装置连接,它的作用是把接闪器截获的雷电流引至接地装置。接地装置位于地下一定深度之处,它的作用是使雷电流顺利流散到大地中去。内部防雷装置的作用是减少建筑物内的雷电流和所产生的电磁效应以及防止反击、接触电压、跨步电压等二次雷害。除外部防雷装置外,所有为达到此目的所采用的设施、手段和措施均为内部防雷装置,它包括等电位连接设施(物)、屏蔽设施、加装的避雷器以及合理布线和良好接地等措施。;

2、防雷电感应和雷电波侵入;

雷电放电时,在附近导体上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它可能使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火花。因此被保护建筑物内的金属物接地,是防雷电感应的主要措施。首先,是做好等电位联结。按照GB50057-2010有关规定对一、二类防雷建筑物内平行或交叉敷设的金属管道,其净距小于100mm时,应采用金属线跨接,是防止电磁感应所造成的电位差能将小空隙击穿,而产生电火花,每隔≤30m做好接地。

由于雷电对架空线或金属管道的作用,雷电波可能沿着这些管线侵入屋内,危及人身安全或损坏设备。因此,做好进线端的防雷保护,做好均压环及防侧击雷是防雷电波侵入的主要措施。;一、二类防雷建筑低压进线全线采用直埋地引入,将线路架空引入户内时不少于15m的一段应换电缆(金属铠装电缆直埋地,护套电缆穿钢管)进户,并在架空与电缆换接处做好避雷保护。二类防雷建筑当架空线直接引入时,除在入户处加装避雷器,并将进户装置铁件做好接地外,靠近建筑物的两根电杆上的铁件也应做好接地,且冲击接地电阻≤30Ω,所有弱电进线的保护应同强电进线。防雷建筑要做好均压环及防侧击雷保护。均压环从三层开始,环间垂直距离≤12m,所有引下线、建筑物的金属结构和金属设备均与环可靠连接,均压环可利用结构圈梁内的钢筋(钢筋必须贯通成环路)。一类防雷建筑30m以上,二类防雷建筑45m以上,三类防雷建筑60m以上,要做好防侧击雷保护,沿建筑物外墙做一周水平避雷带,带与带间垂直距离≤6m,外墙上所有金属栏杆,门窗均与避雷带可靠连接,避雷带再与引下线可靠连接。竖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的顶端和底端与防雷装置可靠连接,目的是在于等电位,并且由于两端连接使其与引下线形成并联线路,使雷电流更讯速的入地。

3、防雷电流经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时产生高电位对金属设备或电气线路反击的措施;

目前建筑物内大多采用共同接地装置,当雷直击于本建筑物防雷装置时,假设流经靠近低压电气装置处接地装置的雷电流为20KA,当冲击接地电阻=1Ω时,接地装置上电位升高为20KV,而一般室内低压装置的耐冲击电压最高为8KV。其结果就使低压电气装置绝缘较弱处可能被击穿而造成短路,发生火灾、损坏设备,这是非常危险的。

4、必须有一个完整的技术协调链

防雷技术的应用是一项极具专业性和系统性的工作,且防雷设备的耐用性需求较高,应用时长也较长,这就充分奠定了防雷技术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全过程管理团队了,这不仅仅是防雷技术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防雷工程实现全方位覆盖的一个要求。其全过程管理的内容主要指从防雷技术的设计到防雷设备的安装的各个阶段的各项工作,这就需要防雷技术必须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技术协调链体系了。需要注意的是,在建立这一体系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对防雷技术从技术的设计到设备的安装的各个阶段的各项工作进行明确和职责划分,避免因为职责的不明确而使的整个技术协调链产生漏洞,影响整个技术协调链的发展。

五、防雷工程设计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上一篇: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下一篇:职业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