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怎么做孩子才乐意?

时间:2022-08-27 07:13:50

提到“延迟满足”,很多父母都略有耳闻,并且尝试过让孩子延迟满足。那么,效果如何呢?有的妈妈说:“我本来可以满足孩子的,但用了延迟满足的方法,总是不满足他。结果孩子觉得我在刁难他,越来越不信任我了。”“我常在孩子有要求时跟她说,再等几分钟或再等几天。有时还会要求孩子做好某件事,才能得到某样东西。对此,孩子总是很不情愿。慢慢地,我发现孩子也学会跟我讲条件了,对于该做的事情也不去做。”

在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时,为什么效果不如预期,反而产生了新的问题呢?这需要从延迟满足的含义出发,找到提升孩子自控力的养育策略。

延迟满足是自我控制能力的一部分

延迟满足的英文是deferred gratification或delayed gratification,直接翻译是“推迟的满足感”。比如我很想要一样东西,但没有立即得到,我耐心等待,当得到时也不会抱怨:“怎么现在才得到?”而是依然有满足感。

Tips 延迟满足≠延迟满足孩子的需要

“延迟满足”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成“延迟满足孩子的需要”。但若为了培养延迟满足能力,父母不加区别地故意不满足孩子的需求,常让孩子等待,这不仅不能培养孩子真正的延迟满足能力,更会破坏亲子关系,还可能使孩子过于关注物质和自己的需要,或者变得斤斤计较。

延迟满足在发展心理学上指的是人的一种能力或属性,是个体能够等待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去做想做的事,反映了自我控制的能力(或者说克制欲望、冲动的能力)。它的反面是即时满足,对欲望的控制能力不够,比较冲动。可见,延迟满足能力反映了个体在等待期间表现出的自我控制能力。

孩子需要学会的是“能够等待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情”,这才是“延迟满足”的真正含义。它是自我控制能力的一部分。

小知识 延迟满足能力对儿童的影响

大量心理学研究发现,延迟满足能力影响孩子今后认知、情绪和社交能力的发展。早期延迟满足能力发展得较好的孩子,自控力比较好,排除干扰能力也较好,上课时注意力比较集中,课后能按时完成作业。同时,他们调整情绪的能力也较好,与老师和同伴相处得较融洽,并且将来能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挫折。

延迟满足:3个日常可以练习的方法

培养学龄前儿童的延迟满足能力,父母不用为孩子制造一些特别的机会,在平时的很多生活场景中,都可以让孩子学习等待和自我控制。

1.让孩子等一等,在等待中转移注意。

场景一 节日前夕,父母早早地将礼物包好放在外面。可是,要等到节日里才可以拆礼物。孩子必须克制住马上拆礼物的欲望。父母要理解孩子的心情,可以先给他一个小礼物,至少能占据他好几天的注意力。然后,允许孩子每天数一数礼物的个数,可以摇一摇、猜一猜,观察包装纸等,只要不把礼物拆开。

在上述情景中,父母的做法不是刻意制造诱惑,而是引导孩子不要只关注想要得到的东西,在等待的过程中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一些有趣的事物或活动中,比如玩游戏、玩玩具。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场景,爸爸妈妈需要用心发现,教孩子一些转移注意力的方法。

当前很多研究发现,1岁半到3岁的孩子已逐渐具备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在许多情况下能做到短暂等待。一些稍大的孩子还能自觉地运用一些方法来帮助自己克制欲望,比如自言自语、唱歌等转移注意力。因此,即使是4~5岁的孩子,也不像父母想象的那样性子急,不满足就会哭闹。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在慢慢发展,若得到父母的帮助和提醒,将会做得更好。

2.让孩子选一选,在选择中控制欲望。

场景二 有一次,我准备带孩子们去水族馆玩,我先和他们讲好如果想买纪念品,最多可以买一个。因礼品店是出口的必经之路,进入水族馆前,我向孩子们重申一起制定的规则。游玩中,大宝看中了两样玩具,趁我不注意,拿着它们走向收银台。我叫住他,问道:“你想要哪一个呢?只能挑一个哦。”大宝想起了之前的约定,最终选了其中一样。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和便捷的今天,孩子并不缺少被立刻满足愿望的机会。很多父母担心总是满足孩子的要求,可能会让他要求无度。其实,关注孩子的感受和选择权利,满足他合情合理的要求,孩子不会无限制地提要求。“合情合理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和“孩子不会无节制地提要求”之间是互相促进、良性循环的关系。

父母面对孩子的各种需求,既不必百依百顺,也不必故意不满足,可以通过事先说明、示范、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用孩子容易明白的方式说理等指导他的行为举止。让孩子在一定的范围内自己作主,在自主选择中控制好欲望。

3.让孩子想一想,在思考中加深理解。

场景三 周末,我和大宝小宝一起逛超市。路过卖谷物早餐麦圈的食品架,我取了两盒麦圈。小宝指着一旁五颜六色的谷物早餐说:“妈妈,这个我从来没吃过呢!”我解释说:“妈妈以前买过的,你忘了吗?这个太甜了,不健康,所以很久没买了。”他想了想说:“要么咱们明年买吧?”“那倒不用等这么久,”我说,“妈妈今天给你买一盒吧,虽然有点甜,我们偶尔吃一点也没关系。”两个孩子听了,高兴地把其中一盒早餐麦圈换成了另一盒谷物早餐。

这次看似立即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却是基于让孩子结合以往学习的知识,通过思考来加深理解。在孩子吃零食这件事上,最重要的不是父母控制得有多严,而是要让孩子理解。在美国,孩子们从幼儿园时就持续接受健康饮食的教育,学过食物金字塔,知道糖分在金字塔的顶端。当他们理解身体发育需要均衡的营养,而不需要很多糖分时,大部分儿童能克制住想大量吃糖的欲望。所以,当我说这个太甜了,孩子们也能理解不可多吃。平时两个孩子陪我买东西,通常会找比较健康的食物。即使这次满足了孩子,我也不担心他们以后会无节制地提要求。

孩子们怎么提要求,提什么要求,并不仅仅由“父母怎么满足我”来决定,还有他们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从亲子关系上来说,这需要父母和孩子的良好沟通,多了解孩子,给予孩子信任,这有助于他内在的行为自律准则的形成,从而逐步提升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结语:父母满足孩子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小愿望,让他感觉到自己是经常被满足的。那么,在涉及大原则的问题上,即使不被满足,孩子也容易接受些。若大事小事都不被满足,亲子之间就不容易合作。所以,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学会等待,给予孩子信任和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在学习、思考和理解中,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也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作者简介

陈忻,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博士,世界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专注于研究婴幼儿心理发展,著有《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全新修订版)等。在教学、研究、带俩娃的过程中,感悟和分享有趣又充满启迪的发展心理学常识。

上一篇:简述农业技术推广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李玉善:一个韩国慰安妇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