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时间:2022-08-27 06:07:50

有效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关于教师的角色,《新课程标准》有如下陈述:“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自实施以来,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笔者越来越能感觉到,教师除了“促进者、研究者、建设者、开发者”这样的理性角色外,还应当充当更感性的角色,在贴近学生的同时促进教与学的同生共长,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一、做学生的“知音”

在课堂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有时能让全班“小手如林”,有时能让全班“死一般沉寂”。此情此景,上课教师无外乎两种反应:自鸣得意──你看全班同学都举起了手,发言争先恐后,课堂气氛可谓热烈,课堂目标达成度可谓是高;怨声四起、满腹牢骚──我精心设计的问题居然没有一个学生回答,每到关键时候,总回你个“启而不发”。而此时,很少有教师能冷静地自我反思:之所以会出现“小手如林”,是因为你的问题太过浅显,缺乏思维的深度,那不需要学生作任何思考就能看出来的;而学生之所以“一片沉寂”“一片木然”,是你的问题根本没能触及学生的情感表层,完全是一些游离于学生的情感、缺少张力的问题。

我们的教学一定不能漠视学生的存在,要从学生的情感领域、认知领域出发,打通他们新旧知识的“屏障”,要从他们的需要出发,探寻他们情感的“融通点”,要将“一石”投掷到他们“智慧的河流之中”,然后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来实施有效的阅读教学。教师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做学生的“知音”,从学生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要能非常敏锐地捕捉到学生指向文本的“兴趣点”,要能清醒地洞察到哪些内容是不需要教师详细地进行分析的,哪些内容又是文本承载的价值核心所在,是教师不得不讲的。唯有把课“洗”好,找准了文本的主线,明确了文本的训练点,教者才能“温馨又从容”,课堂才能高潮迭起、精彩无限,学生才会“心向往之”“情喷薄之”“智生成之”。

二、做学生的“服务者”

在课堂上,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上,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学生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或学生的回答语无伦次、语意不明时,教者立刻“另觅他贤”,请其他同学来“救急”,惟恐对“问题生”的亦步亦趋、耐心引导影响了我们的教学进程,生怕对“问题生”的投入一如“石沉大海”,掀不起任何“波澜”,得不到一丝丝“产出”。这些现象折射出教师“浮光掠影”、“唯教案至上”的思想情怀:他们心中有“案”无“生”,他们心中信奉的只不过是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演绎出自身“匠心独运”的完美教学。至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学生在课堂上到底需要什么,哪些学生需要我们不遗余力地耐心引导,可谓是“置若罔闻”、“不置可否”。

每每如此,笔者都要扪心自问:教学是什么?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学就是服务。教学既然是服务,那我们就应以一个服务者的角色来定位我们的课堂教学。当发现有学生不会回答问题、回答的问题零碎罗嗦时,不应采取简单的“你请坐,谁来补充”的做法,而是认准此类学生对其进行耐心、细致地引导,对他们的思维盲点、语言凌乱点“春风化雨般”地施之以点拨、引领,直到学生把话说完整,说准确为止。这看似平常的教学细节实则是对智慧课堂的高瞻远瞩,对有效课堂的准确定位。语文教学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由不知到知、不会到会、不懂到懂的过程,由此,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应学会蹲下身子来聆听学生思维拔节的声音,让自身真正成为他们学习的“导师”,让课堂真正成为他们思维的训练场、提高场,让他们品尝到进步的喜悦,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油然起学习的欲望。

三、做学生练笔的“守望者”

“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是无庸置疑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读在阅读教学中既是方法又是手段,而且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读中我们能获得对文本整体把握的能力,获得对文本布局谋篇、章法技巧的感性认识;在读中我们可以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我们还能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但阅读教学强调读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弱化“写”的意义。

反思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你读,我读,大家读,一读到底;你说,我说,大家说,说得天花乱坠。看起来热热闹闹,实则是底气不足:学生静心默读、独立思考的时间少了,学生扎扎实实“用我笔写我心”的空间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在课尾给学生布置一些所谓的巩固性的作业:仿照课文写一篇短文,或写一则读后感。而学生一旦走出兴味浓烈的学习场,便再没了热情可言,即使有的学生绞尽脑汁、正襟危坐地写你所布置的作业(写话类的作业),也不过是敷衍了事,为完成“任务”而练笔。他们满腔的热情、满腹的思绪也会随着“课终师走”而消失殆尽。试想,如果我们课堂上不经常性地为他们提供练笔的机会,不为他们提供足够多的练笔时间,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又如何习得?他们扎实的写话能力又将如何得到提高?

作为语文教师,尤其是将效率意识放在首位的语文教师,他们一定非常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练笔,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根据教材的特点为学生挖掘可供“养心养笔”的沃土,真诚地做他们课堂练笔的“守望者”,让每个学生在课堂练笔中彰显智慧的真我,书写个性的童年。

上一篇:足球训练对学生心理及生理发展的影响 下一篇:浅谈高中化学新课堂教学模式“学―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