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回购或为降准前奏曲

时间:2022-08-27 05:28:22

就减轻银行货币压力而言,逆回购和降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能扩大市场货币规模,增加流动性。但二者又有区别。

从市场影响度来说,逆回购属常规武器,小试牛刀,是"短促突击",解燃眉之急,立竿见影,但逆回购到期就要收回,政策只是应急,维持时间短。而降准是核武器,政策影响力有长期效应。

从受益面来说,逆回购是精确制导,比如此次频繁抛出逆回购,主要是应对美国QE3,而降准是地毯式覆盖,天女散花,阳光普照,方方面面都能兼顾到。

在目前全球经济下行、发达经济体纷纷释放流动性、我国流动性发生逆转的大势下,仅用逆回购进行政策修修补补恐难担当宏观调控大任,必须携带降准这一"巨斧"道具来唱大戏。

首先,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探底阶段,形势严峻,稳增长压力很大,期望货币政策维持适度宽松。虽然逆回购也能投放货币,但毕竟无法与降准的功力相提并论。

虽然天量逆回购能缓解资金紧张,但期限很短,交易商需频繁应对到期资金,在技术上来回折腾,对宏观流动性没有大动乾坤的效果。而存准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货币乘数,继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大小。在央行几大政策法宝中,存准率一向有"撒手锏"之称。而自5月18日年内二度降准后,存准率再未变动,这是当前市场利率仍然在高位盘桓、资金活性依然较低的主要原因。

目前的逆回购在10月中旬将大量到期,货币政策如果还是像逆回购这样小打小闹,过于谨慎,则市场利率仍然偏高,从稳增长需求、货币政策空间、抑或短期紧张的资金面看,降准必要性尤显突出。

其次,今年以来我国外汇占款发生根本性变化,货币市场流动性方向已发生逆转,偏高的存准率已不适合流动性管理,必须用降准来驾驭流动性方向。

未来存准率下调与否及下调幅度与外汇占款变动趋势有很大关系。货币供应无非是来源于信贷和外汇占款两种途径,其中贷款有总量管控,且年内各季节按一定比例投放,一般不会有意外的增加或减少,而外汇占款不确定性较大。

从2002年到2011年一共10年间,我国外汇占款从1.78万亿元上升至25.35万亿元。基础货币在持续增长,广义货币投放量一直保持年均18%的高增速。可是,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外汇占款连续数月净减少。这使我国流动性出现根本转折,主要用于对冲外汇占款的存准率必须随机应变。据权威机构匡算,假如全年信贷需投放8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3-14%计算,今年存准率应至少下调2个百分点。鉴于目前外汇占款增量下降已超出预期,流动性大量外泄,降准势在必行。

再次,银行背负较高存准率,且付一定利息,削弱了商业银行参与市场的竞争力,也不利于利率市场化改革。

今年以来,推进利率市场化已成金融改革的重头戏,而利差收窄给靠吃利差过日子的银行业压力增大。银行面临较大的成本管理风险,这将侵蚀银行的利润。6月以来,央行已经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逆回购操作,试图以公开市场的逆回购方式替代降准的压力,来导市场利率。但逆回购并不能引导市场利率往均衡的水平运行,现在资金面仍然偏紧。

在此情势下,提高银行资金的使用效率成为宏观调控的当务之急,降准则是釜底抽薪的外部动力。银行最为受惠的是存准率下调后带来的存款成本下降,这将直接导致银行净息差扩大。

由此可见,央行近期的总体态度还是偏于谨慎,采用逆回购表明政策已开始松动,至少说是"明紧暗松"。市场呈趋势性紧张,还得通过降准这样的长期性工具来实现货币供求平衡,毕竟逆回购能量有限,不足以改变宏观性和周期性的经济要求。

眼下用逆回购这一"短促突击"的政策工具,一方面是市场货币不足燃眉之急,一方面又是放出探空气球,投石问路,实施谨慎的宽松政策。而降准巨斧在握,瞧准时机,随时会抡出去。据有关专家预测,今年第四季度,央行将择机降准,为2013年经济发展奠定流动性基础。

上一篇:“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考量指标与特征 下一篇:代建制管理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