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考量指标与特征

时间:2022-09-09 11:58:06

“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考量指标与特征

在国家发展新型工业与新兴产业战略的强劲驱动下,各地打造与构建“先进制造业基地”方兴未艾,但是对何谓“先进制造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究竟有哪些指标特征?有哪些要素特质?各地却多为不晓不知,尽管每天都在构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然而对“先进制造业基地”应该具备哪些指标体系,多半讲不清楚。那么,作为“先进制造业基地”,究竟该如何评价与考量呢?笔者结合最近受托规划某地区域性“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实践,且经与“长三角”地区,乃至国内其他省市具有指标意义的区域性“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比照对标;同时,参照了国际前沿产业载体建设的相关要素,且专门请教与征询了相关专家见解,整合集成了作为“先进制造业基地”评价与考量的指标特征,具体地说可以概括为以下6个“高度集聚”与6个“高度融合”:

一、“先进制造业基地”,应该突现的六个“高度集聚”

1、产业经济与产业资本的“高度集聚”

作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应该着力营造与构建区域基地内,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一流的投资环境与氛围,广泛邀盟与吸引海内外产业经济业界与领域的战略投资机构与各类“非银行”特色金融服务机构,在基地内高度集聚,致使“先进制造业基地”,真正成为本区域,乃至周边地区,产业经济与产业资本高度集聚与融合发展的示范基地。

2、产业科技创新与产业高端人才的“高度集聚”

通过率先在“先进制造业基地”,构建“3+3”模式的“科技创新服务综合体”,使“先进制造业基地”,真正成为吸引与集聚先进制造业高端人才的高地。其中的“3”之一,是指创业型创新团队/孵化器、创新型“小巨人”企业加速器、“政产学研金商”科创服务生态联盟;“3”之二,是指“产业科研成果交流交易中心”、“大型科研仪器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国家级行业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构建“科创服务综合体”,以吸引与邀盟海内前沿产业、新兴产业的高端人才创新团队,在基地内高度集聚,以驱动“先进制造业基地”,尽快形成区域内,乃至周边地区最具“磁场”效应的先进制造业界人才集聚高地。

3、国家与上海市战略层面的产业模块“高度集聚”

作为区域性,具有指标意义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应该通过“接天线、取名分、占先机”,使国家与省市级战略层面上冠名与认定的“国”字头、“市”字头产业载体(特质产业区块、特色产业模块),在“产业区块内”高度集聚,以提高“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知名度与含金量,以期更多地获取国家与省市,在产业导向业产业政策方面,对本基地及入驻企业,实施定向政策倾斜与支持。

4、先进制造业及与之相匹配的高端服务业“高度集聚”

全球工业发达国家与地区的成功实践证明: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导入、培育与发展,得益于生产业与服务型制造业匹配、助力与支持,尤其是依赖和得助于现代制造的高端服务业。因此,加速“二产与三产的深度融合”,加快“研发设计、营销策划、要素配置、系统集成、市场渠道构筑、商业模式创新、供应链管理、先进制造的总集成总承包”等高端服务业态的高度集聚,特别是助力与推进先进制造业长波发展的各类高端服务业机构与服务组织的高度集聚,应该成为打造与构建区域“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一个重要标志。

5、先进制造研发机构与地区总部机构的“高度集聚”

检验与考察一个产业载体,或产业基地是否具有整体产业先进属性与示范意义,除了检验这个产业载体,或产业基地内,入驻企业所处产业制造领域的先进性、产业制造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以及产业制造管理过程的先进性之外,还应该考察与取决于这个产业载体,或产业基地内,与主体产业和主导产业关联的海内外研发机构地区总部机构的集聚度、集聚率。打造与构建“先进制造业基地”亦然。“先进制造业基地”,应通过出台各类鼓励政策、借助各种联络管道,创造各个业态商机,邀盟与吸引“产业链”关联的海内外研发机构、地区总部机构入驻“先进制造业基地”,共谋发展商机、共享商机“红利”。

6、先进制造业发展与实施创新驱动的要素资源“高度集聚”

党的“十”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理所当然地应成为驱动与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原动力。因此,尽快让“科技、人才、知识、信息、资金、管理、政策”等各类创新要素资源与机制氛围在“先进制造业基地”高度集聚,使基地真正成为本区域“四创”引领(创新、创造、创意、创智)的创新型产业载体与前沿制造业基地,这是旨在打造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又一重要目标诉求。

二、“先进制造业基地”,应该凸现的六个“高度融合”

1、国家与省市鼓励先进制造业发展相关政策的“高度融合”

近年来,国家与各省市,为鼓励及扶持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相继出台了一大批支持政策,林林总总,比比皆是,但由于“政”出多门,且涉及到各个部委、各个“口子”,因此真正聚集企业,或助益企业的,比例与比重都相对有限;据悉,有相当部分的涉“政”企业,对名目繁多的政策信息,或获“政”路径,往往知之甚少,甚至根本不知。因此,作为“先进制造业基地”来说,首先应该整合与集聚国家/省市各个层面,鼓励与扶持发展先进制造业各类(项)政策,尽可能做到高度融合,且尽快形成“政策池”;同时,要帮助入驻企业通过“接天线、取名分、占先机”,用实政策、用巧政策、用活政策,用足政策,真正使旨在“先进制造业基地”,优先成为本区域先进制造企业对接、落实、享用政策的“示范基地”

2、以提升制造业能级为目标诉求,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 “高度融合”

深化落实国家“两化融合”战略,推动信息化率先在“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点产业集群中的全面渗透与高效应用;以信息技术应用,促进先进制造业“产业链”整合和产业能级提升发展,应该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又一个标志性特征与产业载体新的示范特质。作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两化融合”,应该充分体现在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三个层面上:一是深化“产业链”各环节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推动系统集成、柔性生产、精密制造等先进技术融入先进制造的全过程;二是深入推进制造业企业信息化,以加快推进集团管控、系统集成、业务协同和流程再造;三是深度实施“两化融合”的重点工程,其中包括:实施制造业软件振兴、电子商务扶持引导、“产业链”协同促进、物联网应用推广、数字化园区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两化整合”人才培训等重点工程。

3、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与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高度融合”

各地旨在打造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承载与担纲着本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与传统特色产业优化升级的“双重”任务;因此,加快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高度融合与互动发展,正是彰显“先进制造基地”/“示范”效应的又一个指标特征。

4、企业创新及与之对应的权益机构“高度融合”

在现代产业经济领域,无论是产品、企业,还是行业、产业,往往产业形态、属性与功能,越是前沿、先进,其“科技含量”、“知识含量”与“原创含量”就越高,显见各地旨在打造的区域“先进制造业基地”,其目标理所当然应是“三高含量”企业的富集区。那么,与此相对应的各类企业权益资质、评级评估、论证评定机构,特别是知识产权机构维护机构,理应在“先进制造业基地”高度集聚与高度融合;因为,此举,不仅是对高新技术与先进制造企业综合权益的“保驾护航”,同时也是彰显“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质功能与示范意义的一个重要指标,而更是“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外招商邀盟的一个瞩目“亮点”。各地必须明白的是,时下知识产权能否得到充分的肯定、尊重与维护,已成为许多境内外高新技术与前沿先进制造企业,进入高新产业载体之首选,且成为入驻前沿产业“基地”之要件。

(特别提示:国际著名智库/美国埃森哲公司大中华区专家,曾对外资外企进入中国选择城市(地区)首选与优选标准作过调研,其结果是绝大多数外资外企,特别是高新技术外企业,他们的首选与优选标准,是考察进入城市“或区域”怎么保护知识产权与维护入驻企业权益)

5、产业集群集聚与城市化功能要素“高度融合”

“产城融合”发展,是大型“产业载体”、“产业区块”,以及“产业集中区”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也是“城市新区”发展诉求的重要目标。大凡国外发达国家的标志性“产业载体”,其发展方向与发展模式都是“产业形态”与“城市功能”的高度融合,且全息导入“产城融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即:社区微循环、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产城载体大循环、整个区域全循环,真正成为双重意义的“都市里园区”与“园区里的都市”。目前,国内各地国家级与省市级的“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发展目标,都是向“城市新区”形态转型发展,或优化发展,而“产城融合”,则是“城市新区”发展的重要目标诉求。各地旨在打造的“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同样应在“产城融合”的发展上,彰显示范效应与指标意义。(国际上“产城融合”示范城市有日本的筑波科学城、新加波的裕廊岛、美国的尔湾科技城、日本的川畸重工城、芬兰的埃斯波,国内武汉的逻阳港、上海市试点的松江新城、奉贤南桥新城等)。

6、凸现先进制造业的各类“软实力”要素资源与机制氛围的“高度融合”

诚然,作为“先进制造业基地”,拥有一批前沿新兴产业集群,吸引高端制造企业集聚,这些都无疑是其“硬实力”的展现,而真正显示其“软实力”的,往往是助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各类要素资源与机制氛围。据国际上一些具有指标意义的前沿产业载体,与国内一些标志性的“国”字头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区、“经济开发区”营运建设的实践证明:各类创新驱动要素资源与机制氛围的高度集聚与融合,恰恰是产业载体最具魅力、吸引力与核心价值的体现。对标国内外前沿产业载体的运作模式,构成“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软实力”的要素资源,主要包括12个方面:1)研发平台与研发载体的建设;2)知识产权与品牌资源的经营;3)技术营销与技术成果的交易;4)商业模式的整合与创新;5)高端人才的引进与储备和职业发展的支持;6)营销渠道的设计、构筑与管理;7)产业链的衔接与配套整合;8)供应链的设计与构建;9)系统集成与应用;10)服务型“智造”的创意与设计;11)产业转型发展与优化升级的策划与设计;12)高端制造服务的总集成与总承包等。

(作者系上海工业发展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绿色工业与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

上一篇:国际货代物流企业的转型 下一篇:逆回购或为降准前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