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短信语言探究

时间:2022-08-27 05:25:21

手机短信语言探究

摘 要:随着手机使用的日益普及,手机短信传播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传播方式之一。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当下的最新语料,从语音、词汇、修辞等方面探究手机短信的语言特点。

关键词:短信 语言 特点 语音 词汇 修辞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手机已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手机短信凭借着自身简短易传、方便快捷、价格低廉等优势迅速融入百姓生活之中。人们利用短信倾诉心情、表达想法、彰显个性,如此,一个个简短而鲜活生动的短信应运而生。本文正是通过对一个个鲜活语料的分析,探究隐藏在“短信”外衣下的语言特点。

一、注重韵律和谐之美

手机短信的字数有限,一般为70字左右。如何利用有限的字符传达幽默诙谐的情感色彩,这就需要手机短信在语词上注重音色的和谐。在语音上,手机短信经常使用双声、叠韵、押韵等手法。所谓押韵,即在诗句的最后一个字(或音节)里有规律地使用相同或相近的韵母。利用语音的回环往复,营造和谐统一的旋律感和节奏美。

(1)喝酒五步曲:斟酒时斜风细雨,劝酒时甜言蜜语,喝酒时豪言壮语,喝多了胡言乱语,到最后倾盆大雨。

(2)打动我是你名字,吸引我是你样子,包围我是你票子,牵绕我是你手指,紧靠我是你身子,绑住我是我们孩子!

(3)生日收到我信息,开心幸福数第一,看看信息变美丽,气死玫瑰无法比,青春脸庞放光辉,玛瑙光彩往后退,浓密头发落双肩,无比娇艳胜天仙。生日快乐呦!

例(1)“曲、雨、语、”相押韵,韵律整齐划一,读起来朗朗上口,以幽默诙谐的形式讲述了斟酒、劝酒、喝酒的要领,直到喝多后的狼狈不堪。例(2)“字、子、指”相押韵,讲述了和“她”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例(3)“息、一、丽、比”相押韵,“辉、退”押韵,“肩、仙”押韵。此条短信换了三个韵脚,读起来抑扬顿挫,表达了朋友对短信接收者的浓浓祝福。

在语音上,手机短信除了运用押韵等手法彰显语音和谐的重要外,还常常利用语音的和谐性营造多层的语言含义,以表达不同的语言效果。如利用汉语的同音异义、一音多意、异音同义等现象,以此构成音和义在表达方式上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

(1)刺猬捡到一张卡,它想看清楚是什么卡,就跳到树枝上,这时一个雷击中了它,她哭丧着说:“原来是IP(挨劈)卡啊!”

(2)卧梅又闻花,卧枝会堤下,要闻卧石碎,卧湿答春绿,答春绿,卧湿易投答春绿,你也湿春绿。

例(1)利用“IP”和“挨劈”的同音产生幽默诙谐的效果,读后让人忍俊不禁。例(2)利用方言和普通话在发音上的区别而产生幽默的效果。

二、突显语词创新之妙

据统计,现在手机短信的主要使用群体集中在“15-19岁”、“20-25岁”之间,这两个年龄段的群体正处在特立独行、求新求异、追求个性张扬、期盼一朝成名的阶段,因此手机短信在语词上也处处求新求异。为了产生新奇、巧妙、趣味横生的表达效果,大量新词汇应运而生,专业术语、方言词语等的移用更是别致有趣,令人拍案叫绝,处处体现手机短信在语词上的创新要求。

常见的手机短信语词类型大致有以下几种:

缩略型。所谓词汇缩略是指用汉语词汇缩略或者英语单词缩略,利用这一新颖的表达形式传递词汇的固有含义。如“mm”表示“妹妹”、“cu”表示“see you”、“3ks”表示“thanks”、“oic”表示“oh,I see”等,这些表达形式新颖而言简意赅,符合现在年轻人追求时尚而注重效率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符号型。在手机短信中常常会看见一些形象描绘短信发送者表情或者心情的符号,如“:-D”表示“大笑”、“:-)”表示微笑、“:->”表示“嘿,嘿”、“:8-)”表示戴眼镜的笑脸等。

方言型。所谓方言型短信是指用汉字描摹方言的发音,因此只要对照汉字一一读出,便可获得方言型短信。短信发送者常常利用方言的发音制造幽默的效果。如:

(1)暗石绿,暗石竹,暗石透春绿,暗石透春竹。

(2)曾有一份贼拉那哈的爱搁在俺眼前,俺没希搭理,俺现在是贼拉地后悔呀!俺现在大声地喊出:俺爱你!

(3)幺妹,你是天上的叮叮猫,我是地下的花蛾蛾,你得天上打旋旋,我得地上打转转。

例(1)这条短信看起来很有诗意,可是真正读出来,却发现其意义大相径庭。短信充分利用山东方言的幽默,表达对短信接收者的戏谑,翻译过来竟是:“俺是驴,俺是猪,俺是头蠢驴,俺是头蠢猪。”原来这是短信发送者的恶作剧。收到这样的短信难免让短信接收者哭笑不得。例(2)运用东北方言表达对短信接收者的爱恋。例(3)则是四川方言的代表。

三、彰显语词之精、异、趣

(一)短小精炼,充满个性

由于手机传输技术的限制,目前手机短信仅容纳70个汉字、160个字母。这就要求我们日常事物、工作和交往中要用精练简洁的语言表达我们所要传递的信息。同时,又要让自己的短信色彩鲜明,让短信接收者在接收到短信的同时,感受到短信发送者的热情、亲切等个性特点。如:

(1)只说:生日快乐,不能体现我的水平,经过我彻夜的思考,终于让我想到了一条独一无二,非你莫属的专用生日祝福语,那就是:某某,祝你生日快乐。

(2)原来《画皮II》是这样的,周迅、赵薇负责画皮,杨幂、冯绍峰负责2。

例(1)用67个字表达了对朋友的生日祝福,而且在不经意间彻彻底底地把朋友涮了一把。读后不仅能感受到朋友的那份真挚祝福,更能体味到朋友间特有的亲密。例(2)短短的31个字,表达了自己对《画皮II》的看法,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短信发送者在语言上的犀利和讽刺。

(二)通俗形象,语义多样

手机短信语言交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语词的通俗化、形象化和口语化上。短信发送者和短信接收者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交流思想、增进感情,这就需要用通俗、形象、易懂的语言作为基础。同时,短信语言的运用常常打破常规,运用超常规的手法表现语义的多样性。

(1)猴哥托我捎信告诉二师弟,修炼成“白骨精”需要按照三个主要步骤做:第一成为白领,第二成为骨干,第三成为精英。猴哥说他希望二师弟见信开心!常联系!

(2)某人吃饭,牛肉拉面里看不到一块牛肉,便指着碗问老板:牛肉拉面怎么没有牛肉?老板淡淡地说:别太认真,难道你还指望从老婆饼里吃出个老婆吗?

例(1)“白骨精”本指《西游记》中吃人的妖怪,是个贬义词。但是此处的“白骨精”则指白领、骨干和精英。一个词语就这样被拆分成三个不同的词语进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语义的反差中增强语词的幽默效果。例(2)以对话的形式,幽默诙谐和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反映普遍的社会问题。

(三)幽默风趣,形式多样

现代人面对残酷的竞争压力,如此快速的生活节奏,尤其渴望在短信中释放自己,以轻松、幽默的语言调剂生活,娱乐自己和朋友。同时,也常常用数学符号、英文字母等使短信语言在形式上更加生动活泼。如:

(1)身材肥胖的叫大冬瓜,聪明过人的叫顶呱呱,正在看短信的叫大傻瓜,不要再看了,说的就是你呀,可爱的傻瓜!~*^ο^*~

(2)念你每日,想你每夜。夜不能寐,食不知味。苦思冥想,费尽心思,千方百计,想得到你。偶尔梦里,相视微笑,急着拥抱,却在别人包――亲爱的人民币!

例(1)“~*^ο^*~”符号的运用,生动地再现了短信发送者的可爱。例(2)乍一读,以为是写给爱人的短信,句句表达对“爱人”的思念。可是读到最后,笔锋一转,原来是表达对“人民币”的热爱。

四、尽显修辞变化之多

从修辞角度看,手机短信大量运用修辞格,如排比、对比、反语、双关、顶真等。

(1)朋友是春天的雨,当你伤心时为你落泪;朋友是夏天的风,当你酷热时给你清凉;朋友是秋天的菊,当你寂寞时为你绽放;朋友是冬天的火,当你寒冷时给你温暖。

(2)流星划过天际,我错过了许愿;浪花拍上岩石,我错过了祝福;故事讲了一遍,我错过了聆听;人生只有一回,我庆幸没有错过你这个好友!

例(1)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所谓排比即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紧密联系、语气相一致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以增强气势,加深感情。古人说:“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气势,广文义也。”这说的就是排比的作用。而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格。例(1)把朋友比喻成“春天的雨”、“夏天的风”、“秋天的菊”、“冬天的火”,“雨”、“风”、“菊”、“火”都可谓是四季中最为宝贵的东西,由此可见友情的珍贵和重要。而排比的句式更加强了对友情的赞美,使人们对朋友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就是所谓的患难之交。例(2)则运用对比修辞格,通过对事物两个不同侧面的映衬、补充,从而加深读者的印象。如“流星划过天际”,正是“许愿”的时刻,结果,“我错过了许愿”;“讲故事”的时候,正是应该认真“聆听”,结果,“我错过了聆听”……如此的对比,增强“我”内心的惋惜和遗憾,进而点明在“只有一回的人生”中,“我没有错过你这个好友”的幸运和荣幸。由此可见,手机短信的语词特点为:在语音上注重音色的和谐,在语词上重视创新,在修辞手法上更是灵活多样。

参考文献

[1] 陈光亚.浅析幽默短信的特征[J].修辞学习,2003(6):34-36.

[2] 陈献珩.短信――都市交流新时尚[J].实事求是,2004(1):72-73.

[3] 刘旭东.后现代语境下的短信文化[J].宜宾学院学报,2004(5):110-112.

[4] 毛力群.“拇指文化”演绎语言新时尚――手机短信的语体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4(5):70-74.

[5] 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6] 付义荣.丰富多彩的手机短信[J].语文学刊,2004(3):100-102.

[7] 陈丽晶.关于大学校园手机“短信文化”的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4(4):32-36.

[8] 柏莹.祝福类短信语言的韵律美[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4):14-16.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上一篇:浅谈如何看待校园规划中的可持续性 下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环境生态环境与生态文化的历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