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力银行制”对中小企业贷款制度创新的启示

时间:2022-08-27 04:54:16

“主力银行制”对中小企业贷款制度创新的启示

摘 要:“主力银行制”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作为战后日本金融的成功经验一度受到推崇,我国台湾中小企业银行曾成功地运用了这一制度。由于“主力银行制”具有改善银行与企业间信息不对称、降低融资成本、扶助企业成长等优势,在当前中小企业贷款的制度创新方面,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保证“主银行制度”的顺利推行依赖于包括央行利率改革,银行作为债权人权利完善,市场机制完善等内外部经济环境。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主力银行制;信用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13002

1 背景

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数据显示,仅2008上半年全国就有约6.7万中小企业倒闭,中央银行和地方各级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帮助中小企业度过经济寒冬。日前,央行对中小股份银行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缓解由于信贷紧缩给中小企业带来的融资困境;2008 年 9月18日,福建省公布了2008年计划安排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补偿项目名单,全省共有76家担保机构将获得信用担保风险补偿,如此等等。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调查显示,到2009年5月,只有16.27%的中小企业认为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容易,60.47%认为较难,23.26%则认为艰难,83.73%的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没有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 ,中小企业融资难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因此,从深层次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说到底就是一个信用难题。解决中小企业贷款困难的关键应该是通过建立独特有效的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制度,确保企业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防范信用风险,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文认为20世纪80年代曾一度被广泛研究借鉴的日本“主力银行制”,对于今天中小企业贷款的制度创新和构建,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 “主力银行”制度的现实意义

“主力银行制”是日本战后在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形成的一项金融制度,这一制度在日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认为是日本金融模式的重要法宝。我国台湾中小企业银行成功地将这一制度运用于中小企业的贷款操作之中。中国大陆也在1996年开始推介“主办银行制度”,试图建立一个大型的银企合作模式,增加商业银行对于大型国有企业治理的发言权。遗憾的是,该制度和日本的模式有本质的不同,因为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本质上是一个家长,没有明确的产权制度,银行给国有企业的贷款实质是政府拨款,所谓的监督和扶持并没有发挥作用,最后产生了大量的呆坏账,主力银行制度的效果差强人意。

本文所讨论的“主力银行制”,重点不是放在大银行和大企业之间的关系上,而是从中小企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合作的角度出发,探讨“主力银行制”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问题的现实意义。

“主力银行制”的核心是鼓励和倡导中小企业尽量和一家主力银行保持合作,企业所有的资金往来通过一家银行流动,以便于该银行了解企业情况,增加银行对企业的信任,及时有效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

推行“主力银行制”可以促进银行与企业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银行工作人员实行“走动营销”,也就是走出办公室,走到企业,实地了解、考察企业的运行情况;针对很多中小企业财务报表不实、报表不规范、财务信息内部化的问题,银行可以和其他机构(如“中小企业辅助基金”)合作,聘请专业的财务人员,对中小企业进行专业指导,帮助其完善财务会计制度。另外,主力银行作为最大债权人可以进入企业的高层中直接管理企业,当信贷资金运作出现问题时,视不同情况作相机治理――实施救助、撤换经理人员甚至解散企业,以维护贷款银行以及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推行“主力银行制”还可以促进放款程序的创新。中小企业的资金链运转有金额小、要求急、周转快的特点,因此国外的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银行一般采用区别于大型企业的贷款方式,简化贷款程序和审查方法。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多是机械套用对大企业的贷款程序和审查方式,不符合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特点,造成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成本相对较高。在“主力银行制”下,由于银行对企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信用和财务状况已深入了解,因此,可针对中小企业的具体情况,设立有别与大银行的贷款规章制度,例如修改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创新贷款审批的组织机构、简化现行贷款审批程序,从而形成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便捷的服务。

3 “主力银行制”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的优势

3.1 缓解信息不对称和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柏林和迈斯德的借贷关系理论主张银行和企业之间保持长期、密切而且相对封闭的交易关系, 即企业固定地与数量极少的 (通常只是一至两家) 银行保持长期的关系。关系型借贷不拘泥于企业能否提供合格的财务信息和抵押品, 比较适合于中小企业的特点。因为中小企业的信息不透明问题比较严重, 如果企业没有和银行建立长期的关系, 或者虽然在银行开立了账户, 但企业同时还在其他多家银行开立结算业务账户, 那么, 银行对企业信息的了解就是短期的或者不全面的。而在“主银行制”的制度安排下, 银行可以通过在与中小企业长期、紧密的联系过程中有效地获得关于中小企业的有价值的信息。因此, “主银行制”的核心在于克服了中小企业信息的不可得问题, 通过中小企业非公开信息的生产使银企双方受益。

传统上,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往往只能通过抵押贷款或者担保方式,抵押及担保手续多、有效期短、收费较高。一些担保机构的条件比银行贷款条件更为苛刻,甚至要求企业必须提供反担保。目前办理一笔贷款抵押的综合收费大体在0.5%-1%左右,担保公司平均担保费率也在1%-2%左右。另外,贷款审批前要对贷款人的信用记录要进行严格审查,看其是否有欠债不还或作为保证人拒不代偿的劣迹,若有即取缔其贷款人资格。贷前、贷中、贷后检查也加大了银行的成本,这部分成本转嫁到企业的贷款利率中,无形又增加了企业的负担。

在“主力银行制”下,最优的情况就是企业的财务信息全部经过一家银行,银行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现金流量、偿债能力等,不仅掌握着企业起初的信息,而且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信息也是全面掌握的,因而大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降低了银行的风险,进而也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3.2 主力银行可多方面帮助中小企业成长

推行“主力银行制”之后,银行的员工会主动走出银行,走进企业,一方面了解企业的情况,另一方面协同其他的社会机构如“中小企业辅助基金”,对其进行行业导向和融资方面的综合指导,或聘请专业的财务人员帮助中小企业改善其财务状况。银行投入了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用于提高中小企业的综合素质以满足银行的要求,这对于中小企业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在“主力银行制”下,主银行作为主要的债权人,在企业内部的高管层中派驻人员以保障银行的债权和对该企业经营决策等方面的决策权,与企业结成长期的、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强化了银行对企业的监督,对遏制企业的短期行为、谋求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制度保证。由于长期的合作关系使银行对企业实力、行业的前景有较深入的认识。当企业出现危机时,银行可根据长期以来掌握的“软信息”在核算成本收益后,予以救助,帮助企业走出困境,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中小企业将长期反哺主力银行

创业之初苦于资金不足,找不到可以放贷的银行,这个因素严重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这个时候如果某个银行能给予资金支持与之长期合作,在其他的方面也给予帮助和辅导,使中小企业借力于银行得以成长,那么待其成长壮大之后,通常会保持忠诚度,反哺银行,成为银行最忠实的客户,例如温州专门生产时装女鞋的温州鼎鸿鞋业有限公司,与温州银行合作8年,公司获得的授信额度已从最初的100万增加到2300万元。该公司相关负责人称目前红鼎鞋业已经成为温州鞋业十强,产品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仅2007年出口额度就达到8000万,在公司所有的跨国结算、票据承兑中,86%都是直接通过温州银行,累计达3.9亿元人民币。

4 推行“主力银行制”的政策措施

4.1 增强银行作为最大债权人的权利

我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第二款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即商业银行持有企业的股权是违法的。然而,只有银行成为股东进入企业董事会后才能形成紧密而透明的银企关系,中小企业才会得到长期的资金支持,否则银行难以“生产有效的信息”以降低成本,无法保证贷款质量,同时也难以发挥对企业经营的监督和指导作用。当然,短期内修改银行法是不可能的,所以需要制定减少银行债权人风险的办法,我们认为一种可行的策略是让银行对债务人公司的事务实施某种控制。银行和企业签订贷款合同时,可根据交易地位和企业情况,约定借款人和其管理者的义务。例如,约定企业承诺和保证提供申请贷款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资产负债率超过一定比例时禁止继续借款,对外担保超过企业资产一定比例时的报告义务,在特定情况下银行进入董事会的权利,要求企业按照公司法规定完善治理结构,在公司即将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将控制权及时转交到债权人手中等等。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护银行利益,加强对企业的监控。

4.2 鼓励企业和银行进行双向选择以形成主银行系统

在我国中小企业中建立这种围绕一家主银行、以资本为纽带的紧密联系的新型银企系统,应当通过银企双方的自主双向选择,由银行和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考虑历史、经济、人及、地理等各种因素自发形成,而不能用行政指令的方式“拉郎配”。不同银行有其各自的业务侧重,也有各自较为熟悉的行业和企业;不同企业则有各自业务联系较多的银行。让他们自发形成主银行系统有助于该系统的顺利运转,而政府应充当倡导者、宣传者的角色,逐步影响银行和企业,诱导其自发建立这种新型银企关系。

在建立主银行系统的过程中,银行可以通过较优惠的信贷利率、优良的金融服务、全面的信息咨询和派遣一流管理人员进入企业等方式吸引企业加入这一系统;企业也可通过增加经营、财务的透明度以及提出好的企业发展计划来争取主银行给予更多的期限更长的信贷资金。这种“双赢”格局的确立是这一制度得以发展和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

4.3 中央银行应为推动主力银行制度的建立采取配套政策措施

为推动主力银行制度的建立,人民银行可以考虑放宽主力银行对系统内企业的信贷利率的浮动限制。在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的总成本中,银行为获得企业的信息付出的和呆、坏账风险因素占相当大比例。而主银行制度恰可大大降低这种“信息成本”和“风险成本”,因此主银行有较大的降低信贷利率的空间,同时又不会影响其正常利润水平。而利率降低令中小企业的资金成本下降,从而更有利于其快速成长。央行放宽利率限制,能使主银行的操作更有灵活性,可根据企业业绩和透明度的不同给予不同的利率待遇,从而也可以激发企业改善经营和增加信息披露的积极性。

另外,由于信贷风险下降,央行可以降低主银行系统内企业存款的准备金要求,以增加主银行货币创造能力,使之在现有资金规模下,对系统内中小企业可以有更多的资金供给。

4.4 避免主力银行制度的不利影响

任何制度都是有其局限性的,尽管主力银行制度对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有很好的适应性和促进作用,但其自身所具有的弱点也不容忽视。银行历来有“安全第一主义”的性质,因此银行是否会为其自身安全而迫使中小企业固步自封呢?同时,在发展新兴产业时。主银行作为资金垄断者,是否会滥用其强大控制力,维护落后的产业势力呢?这些都是我们在推行主办银行制度的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应当通过税收、利率、准备金等政策来鼓励主力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新兴产品、科技提供重组资金,同时,应当通过制订《主办银行制度》等法规条例,来规定主银行为中小企业产业升级提供支持的部分义务,从而避免银行求稳给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5 结语

中小企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但是由于其自身的某些问题以及我国金融体系发展不完善等原因,使得中小企业直接和间接融资都受到了限制。倡导“主力银行制”有助于从源头上解决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让银行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信用状况,有利于构建银行和企业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减少双方的成本,从而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促进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水胜.中小企业银行融资技巧[J].时代经贸,2006,(8):45.

[2]孙丽.日本型公司治理结构的再评价[J].日本研究,2001,(2):612.

[3]胡雪琴,张娟娟.台湾中小企业银行副行长李俊升:给中小企业贷款并不可怕[J].中国经济周刊,2008,(26):3435.

[4]Berlin and LeonadoBecchetti,“geograghical agglomeration in B&D”,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industral districts,Germany: PhysicsVerlag heidellerg,2000.

[5]布莱思,R•柴芬斯.林花伟等译.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4).

[6]陈心颖.日本主银行对我国当前银行业改革的新启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7,7(5).

上一篇:企业集团现金管理研究 下一篇: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