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形象因境而生

时间:2022-08-27 04:52:09

人物形象因境而生

【左读典范作品】

我想听听你唱歌

刘卫平

两年以后,陈处终于来到了羊谷山村。

小车在坑坑洼洼的泥石公路上跑了老半天,才在一个四野看不到人的地方停下来。天上飘着绵绵不断的毛毛雨。陈处下了车,踮脚站在泥泞四溢的乡村公路上,张望了好一会儿,才看到了凹隐在山冲里的小村庄。

从公路到村里还有一段山路要走。陈处一边走,一边向路上遇到的几个农民打听谢小华的家。“呶,就是村里最后头的那栋房子。”陈处看清了,那几乎是村里唯一的茅草屋。

整日在城里机关上班的陈处,与羊谷山村挂上钩,与羊谷山村的那栋茅草屋挂上钩,或者更直接地说与茅草屋里的女孩儿谢小华挂上钩,这事是从两年前开始的。上级安排机关干部与偏远山区的贫困学生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陈处帮扶的对象就是羊谷山村的谢小华。陈处按规定每学期开学前给谢小华寄二百元钱。

谁料谢小华这女孩挺让人上心的。每隔一月两月,谢小华来一封信,向陈处报告她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谢小华在信里说:“尊敬的陈伯伯,这学期期中考试考完了,我考了班上的第三名。”陈处回信:“加油,等你考第一名了,我去看你。”陈处随信给谢小华寄二百元,作为奖励。

谢小华又来信了:“陈伯伯,我们放寒假了,村里回来了一个学音乐的大学生,说我有唱歌的天赋,要我买一把小提琴,好教我学音乐……”陈处又寄了二百元。陈处在回信里说:“去学吧,下次去时,我想听听你唱歌。”陈处的眼前,甚至很清晰地出现了一个蹦蹦跳跳的、欢快地唱着歌的山村小姑娘。

当谢小华再次来信时,陈处多了一份担心。因为谢小华在信里说:“陈伯伯,我昨天上山砍柴,肩上被蛇咬了一口,半边脸都肿了。脸肿得老高,只怕以后唱不成歌了。”陈处又寄了二百元,要谢小华拿去治伤。陈处回信说:“你的脸会好的,以后还可以唱歌,好想看看你的脸……”

两年了,终于来到了这羊谷山村!谢小华的学习怎么样了?她脸上的肿早消了吧?她唱歌唱得好听吗?这回,一定要好好听听她唱歌。

敲了好一阵门,里面才传出一个妇人的声音。陈处推门进去。床上躺着的妇人是谢小华的娘,脸色苍白得像一张薄纸,仿佛一碰就会碰出一个洞来。陆陆续续来了几个邻居。陈处左右观望,没有他想见到的女孩儿。谢小华她不在家。

通过和她娘以及邻居的交谈,陈处才知道事情和他想象中的大不一样。谢小华早就不读书了。在陈处和谢小华结对帮扶才一两个月后,谢小华的父亲一次在山上砍树时被倒下的树压死了。那时候,谢小华的娘在床已有几年。她娘那病,每月要一百多块钱的药来维持。

司机问:“陈处长寄来的钱没给谢小华读书?”陈处说:“都给你买药了是不是?”过了片刻,她娘耷拉着的头点了一下。司机问:“谢小华没有买小提琴吗?”陈处说:“她是找借口要钱给你买药是不是?”又过了片刻,她娘耷拉着的头又点了一下。司机问:“谢小华没有被蛇咬伤过吧?”陈处说:“她的脸没有肿是不是?”又过了片刻,她娘耷拉着的头又点了一下。

司机显然有点气愤了。他说:“原来你们这一切都是骗人的!”陈处摆摆手,让司机平静下来,也是让自己平静下来。司机仍然无法平息怒气,司机对转身的陈处说:“陈处,我们走!”陈处再次摆摆手,问:“谢小华哪里去了?”旁边的邻居说:“她到后山薅草去了,她家的一对猪靠她喂。”

陈处出来,抬头望望,往后山方向走去。刚出村,陈处蓦然看到一百来米远的山坡上,有一个女孩子坐在一块山石上。石头高高地从土里伸出来,女孩儿坐在上头,安然地唱着歌。

天上的毛毛雨仍在下着。女孩儿的歌声穿透薄薄的雨幕,悠然而至。

陈处循着歌声走去。100米,80米,50米……陈处离女孩越来越近。

还差二十来米远吧,女孩儿突然站起来,跳下石头,沿着横贯山坡的小道,飞奔而去。

陈处愣愣地望着奔跑着远去的女孩儿,耳里满是女孩儿的歌声。那是一首名曰《戒指花》的歌,有几句歌词,陈处记得很清楚:

你说你想听听我唱歌,你说你想看看我的脸。我不能唱歌给你听,因为一唱我就要流眼泪;我不能让你看我的脸,因为一看我就要流眼泪。

(选自《心灵深处有最爱》,有改动)

写作借鉴

本文中山村环境和天气状况的描写,于全文作用显著,在写作中我们应学习借鉴。

一、环境描写能起到暗示人物命运的作用,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本文以特定的环境,如“四野看不到人的地方”“泥泞四溢的乡村公路”“凹隐在山冲里的小村庄”,不仅告知了主人公生活的贫困艰难,也暗示了主人公命运的艰辛与苦楚,同时“绵绵不断的毛毛雨”也给人以“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感觉,给全文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二、环境描写为后文作铺垫。第二段的环境描写写出了山村的贫困偏僻,为后文写谢小华家庭生活的贫困,以及谢小华的种种行为作铺垫。

三、环境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天上的毛毛雨仍在下着”一句与前文照应,并推动情节发展,同时也转入对主人公谢小华的正面描写上来,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右写文章模仿】

你一定要好好学

韩佳婧

窗外,伫立着那座由钢筋和混凝土搭建而成的冰冷建筑,虽然已入冬,但花坛中的植物却依然翠绿,与那单调的教学楼显得格格不入,那抹绿色,尤为扎眼。什么时候开始,我的眼中就只剩下这样的景物了呢?

“你一定要好好学!”

耳畔突然回响起这句话,对于第一次在外求学的我,母亲只是淡淡地说了这句话,别无其他。一个刚满八岁的孩子就住进了寄宿制学校,吃饭睡觉都没有了父母亲的陪伴,母亲有些残忍。当时,我是埋怨她的,她在我的眼中是那么的不通情达理。学校的两栋教学楼永远伫立在那两个点上,它们像是母亲派来的监督者,要我学习,学习……它们是不带感情的死物,不会觉得累,觉得苦,可是我的心却会觉得疲惫啊!

又不知什么时候起,看着我所熟悉的教学楼,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一抹黄色的光晕,连坚硬的棱角也变得柔和起来,花坛的绿色不再刺眼。这幅画面十分和谐、美丽、温暖,如同母亲的话,给我力量,让我的心灵颤动。母亲说,孩子再小,也要长大。母亲说,你不是最好的,但你可以做最努力的人。母亲还说……我开始慢慢地理解她,理解她某些不合逻辑、不正确的话。细细品味那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包含着对孩子浓浓的爱。从前我不懂得,现在我读懂了母爱!

我不再迷惘,我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从前我因学习感到苦恼,现在,即使面对着繁重的八年级课程,我也能够全力以赴,微笑迎战。“做乐观的人,做努力的人。”这也是母亲教我的。

又是一天结束了,天空已是墨色,我仿佛能够听到远方的星星闪闪烁烁的声音――那是母亲的声声叮咛。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小星星,在今后的人生路上,我找到了希望、光明和走下去的力量。

相似度对比

相似度:百分之六十五。本文主要讲述了“我”从母亲把八岁的“我”送进寄宿制学校的不理解、埋怨的心理,到读懂了母爱是浓浓的温暖的这一过程。其中环境描写凸显了人物的心理变化。篇首学校单调的环境描写为下文母亲送“我”去寄宿制学校的冷漠以及“我”的不满心理作铺垫。后文教学楼环境的和谐美好为“我”的理解母亲、坚定信念作铺垫。这种让环境描写随着人物心理而变化的方法,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上一篇:第二十二届“神笔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获... 下一篇:海水淡化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