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时间:2022-08-27 03:50:46

试析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句话说明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获得课堂最佳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既要看教师是否把握了新课标,领会了新理念,用好了新教材,真正使学生从生活的实际出发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小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又要看是学生否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形成 “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交流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从而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课堂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效果;优化

1 优化教师课堂教学的途径

1.1 吃透教材新理念,领会教材意图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学会灵活地处理教材,大胆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适当增补、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向现实转变。

新课程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使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1.2 优化教学过程,将科学性和新颖性融入课堂教学

1.2.1 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首先,给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这样一方面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觉得课堂更富有情趣,从而让他们感到有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注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师生情感交流的加强。教师在课堂上面带笑容,其欢乐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是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实践证明,师生关系的和谐,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1.2.2 巧设情景,提升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一般是通过游戏、故事造境,环境营造,媒体辅助等来联系生活、模拟生活。例如:我在教学“位置与方向”(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时,就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走进生活中,让学生在教室里辨认八个方向,并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坐着的分别是哪位同学;又将学生带到操场,根据早晨太阳升起的方向确定了一个方向(东方),再让学生找一找其余的七个方向,用语言叙述各个方向都有哪些建筑物?这样做的目的是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靠纸上谈兵是不可能建立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只有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加强空间方位的真实体验,才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必由之路。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真有用。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前,可安排这样的情境:“小红、小兰两人吃一个蛋糕,每个人吃多少呢?若增加了小明,每个人吃多少呢?如果用数学该如何表示呢?”学生们会感到很有趣,并急于想了解,于是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出教学内容,带学生们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教师将数学“生活化”。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也能把数学学习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1.3 探究生活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例如:老师带60元钱,买了7支钢笔,每支8元,还剩多少元?”这样一道例题时,就把例题改编成“老师到商店买‘六一’儿童节活动奖品,准备买7支钢笔,每支8元,只带60元钱够买这些钢笔吗?”由于改编后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但又不能套用哪一类问题的解题规律,迫使学生自己去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结果学生发现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除了应用60-7×8=4(元)进行比较外,不少学生还想出了别出心裁的方法:用60÷7=8(元)……4(元)和60÷8=7(支)……4(元)两种假设的方法进行推断,得出60元钱够买每支8元的钢笔7支。这样的设计,将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活生生的题目,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2 转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

2.1 学生要主动参与学习

2.1.1 认真阅读教材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材中的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忽视了学生“阅读”。现代教育提倡“终身学习”,而新教材的每一章节内容为学生阅读自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由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再回答问题,掌握知识点。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可先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教材中的问题,然后总结归纳出重点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同时,结合教材特点及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的数学史料,数学名人传、数学杂志、数学名题趣题及数学思想方法等课外读物,供学生阅读,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1.2 积极提出问题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诱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提出概括性、置疑性、探究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解决。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不要打消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以前都是用剪纸、拼接和度量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但由于实际操作会出现误差,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现在利用“几何画板”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它的三个内角并求和,然后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无论三角形怎么变,三个内角的和总是180度,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从中感受到无穷乐趣。

2.2 学生要自主探索,注重实践

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与合作交流中掌握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例如:在练习“解决问题”这单元练十三第五题时,我把练习改编成:“同学们,你们知道你的作文有多少字吗?请同学们做好列式。”这样一来,原本枯燥乏味的练习经过这么一做,同学们就活跃开了,并把计算的方法脑里。又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先让学生通过折、看、比,得出对称,再让学生观察教室门窗的设计等是否对称,然后引导他们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想象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对称的。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他们想到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衣服、蝴蝶、汽车、桌子等等。最后,让学生拿出画笔设计一个你喜欢的对称图形。同学们的兴趣高涨,一张张纸上画出了各种各样的对称图形。

2.3 构建互动交流的学习平台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上一篇:从学生汉字的书写现状看教师的示范责任 下一篇:对我国发展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