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一部还原历史的悲情大戏

时间:2022-08-27 03:25:53

《一九四二》:一部还原历史的悲情大戏

[摘 要] 电影《一九四二》的原型是刘震云的报告文学《温故一九四二》,这是一段历史史实的真实记录。呈现了1942年河南因饥荒死亡300万人、竟被后人遗忘的真实历史。冯小刚导演运用电影独具的声像效果,将历史史实艺术再现银幕。影片以精美的电影构图和镜头,简练、明快的语言的运用,真实地为我们提供了诠释人的生存权利和人道主义惨遭漠视、人的尊严遭受玷污、人的生命遭遇践踏、从而反思扭曲的人性,反思历史的全过程。

[关键词] 《一九四二》;历史;悲情大戏

电影《一九四二》是冯小刚导演近年来的又一部巨制,也是当今影视界独具艺术风格、再现史实的成功之作。影片中荟萃二十多位当红明星大腕,又有两位美国好莱坞影帝加盟,再加上大师级导演,可谓人才济济,群星璀璨。这样一个绝无仅有的恢宏阵容,加之导演独特的电影叙事技巧,以及精美的电影构图和镜头,简练、明快的语言的运用,真实地为我们提供了诠释人的生存权利和人道主义惨遭漠视、人的尊严遭受玷污、人的生命遭遇践踏,从而反思扭曲的人性、反思历史的全过程。

影片《一九四二》剧情并不复杂。1942年,蒋统区河南省爆发一场惨绝人寰的大旱灾,生灵惨遭涂炭。为求生计,千万人涌上了逃荒之路。影片选取了农村最具代表性的“东家”和“佃户”两家人为背景,在逃荒路上,除了饥寒交迫外,还历经了种种磨难。日军飞机以灾民为活靶子,对灾民狂轰滥炸;溃军明抢明夺,随便杀人;地方贪官敲诈勒索,大肆敛财;人贩子猖獗买卖人口,等等。最终两家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展示了逃荒之初尚存对生的一丝希望,最后落个对生彻底绝望、客死他乡的悲惨结局。

电影事件的原型是刘震云的报告文学《温故一九四二》,这是一段历史史实的真实记录。冯导是如何运用电影独具的声像效果,将历史史实艺术再现的呢?

一、特定的历史背景,注定了千万人的命运

遭受自然灾害,为求生存选择逃荒,这在旧中国是司空见惯的事,不足为怪。1942年,河南省特大旱灾,就有千万灾民长途跋涉涌向陕西。一条漫长的逃荒路,充满惨烈的悲情。影片用冰冷的镜头记叙了:千百万灾民扶老携幼,托儿带女,他们一路上无援无助,无衣无食,饥寒交迫,在死亡线上挣扎,那场景惨不忍睹。到处是饿殍,到处是死尸累累,到处可见野狗食人,生灵惨遭涂炭。这血的事实看了让人震撼,让人心酸,也让人警醒反思,这人间炼狱般的生活现状,单单是自然灾害造成的吗?当然不是。

影片以写真的手法,展示出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1942年正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白热化的一年。纵观国内形势,日本侵占了东北又向内地大举进攻。对抗日采取消极态度。反动政府政治腐败,不但不作为,反加害灾民。这样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对于河南三千万灾民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先看看反动政府的最高统帅蒋委员长(陈道明饰)是怎样对待灾情和灾民的吧!开始对灾情、对灾民大量逃荒采取封锁消息,隐瞒真相;对深入灾民中熟知实情的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是避而不见;对灾情稍有透露的《大公报》,他恼羞成怒,让《大公报》休刊反省;等到灾情瞒不下去了,竟说:“灾情是有的,但是没有那么严重。”

作为地方父母官的省李主席(李雪健饰)本应爱民如子,他对灾情的严重性,对灾民身陷绝境、亟待救援的形势了如指掌,本应向上直谏。但在委员长面前,为一己私利,他违心地说了假话“没事,没事,本省能够克服”。

陷处重灾区的河南省延津县县长(林永健饰)面对赤地千里、十室九空的灾情,他不想如何救民于水火,反而去推销“救荒丸”欲发国难财。

父母官如此,下属们更不示弱:溃军强抢灾民,滥杀无辜;官吏敲诈勒索。

导演再现事件的历史背景,揭示了河南大旱千万人逃荒、三百万人死于非命的真正推波助澜者、反动政府才是元凶。

二、两个破碎家庭,是千万个家庭的缩影

《一九四二》是一部标新立异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品。出于写真这一主旨,影片中没有煽情,没有渲染,甚至没有音乐的烘托。它对故事的描绘,废除了传统戏剧的模式,排除了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所组成情节线索,采用了环环相依、相扣的线性结构。把时空转换、事件的发展放在充满艰辛、血泪、死亡的一条逃荒路上去写,用农村两个典型家庭构成该片总体框架去写。这就是导演为写真而另辟的蹊径吧。

佃户家男主人瞎鹿(冯远征饰),这是一个典型的农村中年汉子。出于阶级的本性,他爱憎分明。村民吃大户时,东家给他三升小米,让他去县上搬兵,镇压灾民,他不去;但他对母亲非常孝顺,逃荒路上母亲染病,他欲卖女救母;他爱家人、爱子女,影片开场他为小女儿用核桃制造一个小风车(后来小风车对事件发展起到牵针引线的作用)。最后他为东家寻找跑丢的毛驴时被溃军残忍地杀死在汤锅里。

佃户家另一重要人物,瞎鹿媳妇花枝(徐帆饰)。虽然这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但笔者看来,很多农村妇女的美德都聚集在她身上。逃荒路上她肯帮助别人,东家的儿媳妇身怀六甲,行走艰难,东家求助瞎鹿,欲坐他家的车时,她没有犹豫“坐就坐吧,乡里乡亲的”,这是她善良的一面;瞎鹿为救活全家,想卖掉女儿时,她出于博大的母爱,发疯似的抢回了孩子;瞎鹿死后,她为救孩子提出嫁给东家的长工栓柱(张默饰)。为了孩子有饭吃,结婚第二天,她就对栓柱提出以四升小米卖掉了自己。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身陷绝境,舍己救全家,这种勇于献身、勇于牺牲的精神,不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吗?

再看东家(张国立饰)一家,这是当时农村另类家庭代表。狡猾的老地主,为了金银细软、账目、地契等不被吃大户,他也举家加入了逃荒队伍。用东家的话说是出去“躲灾”。但内忧外患的大趋势,农村任何阶层都逃不脱必然的命运。逃荒路上,他遭遇溃军强抢,日本飞机的轰炸,他丢掉了马车、丢掉了粮食、丢掉了金银细软、丢掉了身份和尊严,也成了赤贫的逃荒者,用他沮丧的话说,“我不是东家了,我也是逃荒的”。一路上,他亲眼见证了儿子、儿媳、老伴、孙子种种死状。大年三十又亲眼见到了惟一的爱女星星被人贩子领走,从此孑然一身。在逃荒路上进退维谷中,他变成了一个鲁迅笔下祥林嫂一样的人物,精神麻木,求生无望的活死人。

影片中最具闪光的人物,得算东家的长工栓柱了。逃荒路上他见证了太多的悲剧:暗恋的地主女儿星星被人贩子领走;娶妻仅一天,妻子为生计卖了自己;东家、佃户两家人饿死的饿死,被炸死的炸死……这些民族仇、阶级恨,在他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使其思想和人性上得到了正能量的升华,他用行动体现了这一点。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他不为所动,最后惨死在日本人的刀下。这种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让我们为之动容,让我们为这样的高风亮节而倍感自豪。

电影《一九四二》以高超的叙事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个家庭12口人,死的死,卖的卖,被杀的被杀,最后两家均以破碎这一事实,说明了他们就是1942河南大旱中千百万个家庭的缩影。两家人的结局,就是灾民的真实写照。

三、多元化的声像技艺的运用,再现影片的真情实感

一是,色调的运用。色调的运用不仅对影片效果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更多时候它就是编导心境感受的强烈外化。《一九四二》关于色调的运用是最成功的,通片色彩浓重灰暗,彰显了悲剧的氛围,色调的灰暗映衬出人心中的悲闵和命运的多舛 。

影片一开始,导演就把人物、情节置于漆黑的夜晚。黑乎乎的伸手不见五指,这就为整部影片定了一个基调。造成一种肃杀的气氛,给人以压抑,甚至窒息的感觉。这种色调氛围,是悲剧人物心态、情节展示所需要的客观环境,可见导演在色调运用突出真情实感上所做出的匠心设计了。

二是,准确、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凸显人物性格,这是本片又一大特点。如:灾民涌向地主寨子前欲吃大户,东家和灾民领头人刺猬有一段对话,极具人物性格。“那不是刺猬吗?小时候你在我家犯了羊角风,还是我套车把你送去看病的呢,你忘了吗?”老地主明显是套近乎,是软化不利气氛、缓解恐怖声势。当刺猬说:“爷,大家就是想到你家吃饭,灾后如数还你,行吗?”灾民很理智和东家自私的阶级本性形成鲜明对比。“爷给你一担小米,你带乡亲到别处寻寻。”这第二计,是对个人进行贿赂。这些精雕细刻的语言,把东家狡猾、阴险、市侩嘴脸暴露无遗。 三是,恢宏的大场面,展现灾民的群体形象。庞大的逃荒队伍,万头攒动,骆驿不绝。托儿带女,肩挑、车推,破衣褴衫,杂乱而至,急急而行。导演采用正面镜头,展示灾民对生尚存希望,到了陕西潼关,地方军用枪逼散灾民,不让进陕西地界。导演用广角镜头拍下四散而逃的灾民的背景,预示灾民呼救无门,对生已经绝望的现实场面。

还有日军几次对灾民轰炸的场面。日军飞机遮天而至,炸弹雨点般投向灾民,地下烟尘滚滚,血肉横飞,死尸遍地,呼儿唤女,恸悲一片的大场面,更是震撼人心。还有野狗吃人,导演运用特写的镜头,聚焦了野狗撕咬那血淋淋人体的场景,让人惨不忍睹。这一个个动态的大场面,从视听的角度对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力,又深深地印记在人们的脑海中,形成了一幅幅刻骨铭心的静态画面。

四是,对比手法运用,以强烈反差彰显人物性格的变化。佃户男主人瞎鹿,逃荒前用核桃为小女铃铛做了一架小风车。从孩子幸福的笑脸中,可见瞎鹿对女儿的挚爱。但就是这样的一个慈祥的父亲,在身处绝境时,为了全家,竟要卖掉惟一的爱女。

地主女儿星星,酷爱宠物猫,逃荒中宁可自己不吃,也要喂猫。但身处绝境时,杀了猫,她也要喝猫汤。这些前后强烈反差都彰显了恶劣环境下人性的扭曲和变化。

五是,话外音。话外音在影片开头和结尾两次运用,这是写真片必备的手法。它是缝合情节、完善故事、超越时空等表现技法的需要,也是介绍事件产生的背景和延续故事情节的需要。

六是,字幕。本片字幕非常突出,这也可能是写真的需要吧。通片都是介绍灾民逃荒路上走了多少里,耗时多少天。至于用字幕结尾,这又是本片一独特手法,完善了故事的整体性,对意犹未尽的情节线做以补充说明,同时体现了写真的效果。

四、对电影《一九四二》的反思

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衰。”看过电影《一九四二》的人都说,电影充满了压抑和血腥。同是自然灾害,放在当今环境中,远的不说,就说汶川大地震,遇险人第一时间得到营救;伤员第一时间得到了救治;灾民及时得到了安置;没有一个人挨饿的,没有一个人受冻的,更谈不上逃荒了。

同样是自然灾害,新旧两个政府对灾民的态度,这差距咋这么大呢?这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的。

我想这答案正是冯导向我们推出《一九四二》历史的悲情大戏的真正目的吧!

[参考文献]

[1] 刘震云.报告文学《温故一九四二》[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2] 张福起.影评范文精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高文铭(1967―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分院动漫艺术设计专业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影视动画制作等教学工作。

上一篇:放开“公办学位”有违教育公平 下一篇:高职院校图书馆期刊管理工作综述